第五回 愚弱國民
馬雲瑤和哥哥不一樣,哥哥嘴貧,又少年心性,喜歡和人爭長論短。平常逗柱子、欺負柱子,拿柱子開心,其實只不過是想炫耀自己。但馬雲瑤不會。馬雲瑤覺得柱子是個很有意思的男孩。
在柱子身上,馬雲瑤充分領會了中華語言的妙趣。
低眉順眼——在人前,柱子從來都是低著眉毛,少有吭聲的。尤其是在馬家人面前,柱子的眉毛就垂得越發的低了,有時頭也勾著、背也聳著,一副很聽話的樣子。馬老爺最喜歡柱子這種神情,常誇柱子看著就忠厚老實。對馬老爺的稱讚,馬雲明拒絕承認,說那是呆呆傻傻。馬雲瑤卻覺著低眉確實讓人看著順眼,只不過也多少透著一種奴才相。
呆若木雞——沒見到柱子之前,馬雲瑤一直覺得「呆若木雞」是一種表情的誇張,略帶貶義。人再怎麼呆,又怎麼會像木雞呢?
但柱子卻是呆中的極品。寡言少語的柱子不苟言笑,一副板板的臉相,聊天是頂無趣的對象,她很少跟他說話。但把他作為觀察的對象,卻不失趣事一件。
柱子在沒事的時候,總在牆角蹲著,姿勢的變換對他來說似乎是件困難的事,他紋絲不動地蹲著,常常一蹲就是一兩個時辰,像是一座雕像,又好像入定的禪師。偶爾變化的是目光,有時在遠望,有時又低垂。臉上偶爾也會微露笑容,笑容卻很僵,凝結在那,傻傻的,有點詭異。就像呆板的石人,臉頰讓人生生地鑿出了印痕。
馬雲瑤總覺得,這個時候的柱子,「元神」一定是出了竅的,不知道偷偷地跑到了什麼地方去玩耍。
馬雲瑤更喜歡看柱子在壩上蹲馬步,在竹林之前,在朝陽之下。當清風拂過,竹影婆娑,晨露欲滴,只少年的影子紋絲不動,恰似一副版畫,又好似一張剪影。
馬雲瑤覺得,「呆若木雞」有時也蠻有味道的。
馬雲瑤有個很要好的女同學,名叫娟子。是賣肉的張屠夫家的女兒。比雲芳大兩歲,今年十六。兩人曾用成語來形容柱子。馬雲瑤說的是:低眉順眼、木訥寡言、牛高馬大、呆若木雞。娟子說的卻是:身強體健、心靈手巧、吃苦耐勞、宜其家室。
同樣一個人,在兩個人眼裡,卻看出了不一樣的景。娟子覺得柱子是個難得的少年,柱子幹活,那是一個頂仨。農忙時挑穀子,別人最多挑六七十斤,可柱子能挑二百斤,是寨上有名的風景。柱子還很會打獵,打山雞、打野兔、還很會摸魚。他還會很多,編竹筐、編草帽、縫衣服,他還常和查師傅一起采草藥……
娟子說:巴蜀現在到處都在打仗,誰知道哪一天就打到鎮上來了。那時候,什麼窮人富人,大家就都成了可憐人。什麼最重要,吃飽飯最重要。像柱子這樣又會幹活又會打獵捉魚的男人,那就是寶,亂世可防身。柱子人又老實,也不怎麼和女孩子說話,更不惹事生非,日子太平了,男耕女織,也不怕日子過不好。
娟子的話,到讓馬雲瑤想起些什麼來:她好像確實沒見過柱子說謊,也沒見過柱子惹是非。柱子脾氣好,肯聽話。柱子的石頭扔得很好,自己就親眼見過他打下一隻鳥呢。他還很會爬樹,有一次自己的風箏掛在了楠樹上,就是他爬上去撿的……
「嗯,有點道理。可是你知道嗎?柱子連孫中山、段祺瑞都不知道。也不知道北京、上海、廣州,更不要說日本、英國……」
娟子打斷了馬雲瑤的話頭:「知道又有什麼用呢?知道了,你也不會認識。知道了,你也不曾去過……」
馬雲瑤被娟子噎住了。她生氣地想,小戶人家的女兒也就看得見眼前芝麻大點的破事。柱子呢?馬雲瑤突然想起魯迅說的一句話: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於是,馬雲瑤眼前就突然有了一個場景:菜市口,劊子手正在屠殺革命黨人。憨憨壯壯的柱子和娟子抱著孩子在看熱鬧,柱子臉上帶著笑容,很僵,凝結在臉上,傻傻的……
馬雲瑤突然覺得柱子就是中國當下農村「愚弱國民」的形象代表,便高興地把它安作了柱子的別名。那一天,馬雲瑤對柱子突然產生了一種研究的興趣:人家都說,中國之落後,跟農民的愚蠢、無知,跟小市民的市井、貪婪有莫大的關係。柱子這樣的新一代有沒有可能改變呢?
馬雲瑤所在的學堂原本是一間私塾。後來,鹽商興資助學,將私塾改成了學堂,又請了日本留學歸國的老師來教新學。新學講究新氣象,主張將學生從雜書和經書中解脫出來,因此添了很多新課程:有歷史、有地理、有算數、有外國語、甚至還有裁縫……
因為鎮子小,有錢的人家又不多,因此來報名的人便不多。而辦學堂總是要有一定數量的學生才好,再加上小地方男女之防也不如大城市那般注重,這家學堂便男女皆招,倒也開了風氣之先。
起初的時候,高小的男女雖然同堂,但要分開來坐,中間用一條布幔嚴實隔開,以防男女朝夕相處、情愫漸生。低小和蒙學的學生因為年齡普遍尚小,便沒有這樣的舉措。
但一條布幔終究又能有何用處?只不過徒增了行走的不便,又惹得高小的學生們整日吵擾,要和低小的學生們一樣「平等」。後來,布幔便消失不見了。
新學不同舊學,主張有教無類,要讓更多人有機會接受教育,要讓沒錢的孩子也可以上得起學。給不起學費不要緊,交穀物也可以。實在交不起穀物也不要緊,肯出勞力就行,即所謂的「換學」。於是,學校的學生漸漸地多了起來,窮人家的孩子逐漸也多了起來。甚至,一些大戶人家佃戶的孩子都背起了書包,開始讀書寫字。
這一學年,學堂又大張旗鼓地開展起「勸學」活動。為了讓更多農民的孩子能讀書受教,學堂給一些學生們也分派了「勸學」的任務。
接到任務的馬雲瑤第一個就想到了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