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重生元末大神棍> 第十八章 太清道宮

第十八章 太清道宮

  第十八章太清道宮

  天色正是中午,張太極等人來到太清宮。知客道士問明幾人來意,引領幾人前往三清殿,一路走一路向眾人介紹太清宮的構成和歷史。知客道士說起話來口沫橫飛、滔滔不絕的樣子,堪比後世的導遊。從知客道士口中得知,太清宮居嶗山東南端,由寶珠山的七座山峰三面環抱。老君峰居中,左為桃園峰、望海峰、東華峰依次而東,右為重陽峰、蟠桃峰、王母峰依次而西。宮在峰下,大海當前。太清宮主體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為主殿,以附屬設施關岳祠、東西客堂、坤道院等構成的房舍共150餘間。每個大殿都立有山門,並有便門甬道相通,房舍簡樸、古拙,基本上承襲著宋代的建築規模和特色。


  許願是指求神護佑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得以實現,事先進行的一種承諾。還願是指自己的心愿得以實現,到道觀來把以前對神許下的諾言得以兌現。許願、還願不需擇吉日,隨時隨地都可以許願、還願。


  韓月娥給張太極之前許願是在三清殿,所以還願直接向三位天尊還願。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各為一級洞天,各有天尊主持。是道教最高尊神,太清之主乃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玉清之主為元始天尊,上清之主是靈寶天尊。三清是開天闢地、歷劫度人、傳道授法的大神。大道一炁『讀qi』化三清。三清就是漢族哲學中「三一「的象徵,「三一「即老子《道德經》裡面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韓月娥讓管家韓福擺上帶來的五樣貢品,一樣一盤的數,五樣也就是五盤數。點心、果子一般就是各五、或者七個,用單不用雙。然後在知客道士的幫助下點著香一把,蠟燭一把,後到化紙爐燒紙,表紙多少隨心,跟著燃放鞭炮一串。韓月娥把香插到面前的大銅爐之中,然後帶著張太極跪在三位天尊神像前,開始默默地祈禱,說出自己心中的願望。張太極依葫蘆畫瓢,照著韓月娥的樣子叩拜以後,面對著三位天尊的神像,口中默默的說著自己的心愿。


  張太極對三位天尊有多少崇敬之心,那倒未必。只是入鄉隨俗,對未知的事物,保持一種敬畏;對影響了華夏幾千年的道家思想心儀和認同。


  道教是宗教,宗教都是為了滿足人對精神的終極關懷需求而建立的.所以就需要有太上老君、釋迦摩尼佛、天主耶穌、真神阿拉等這些具體的精神寄託,張太極認為他們都是大神棍,帶領著一些小神棍來忽悠世人。而道家思想則是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人們理解世間萬物指出一種思路。


  張太極對道家思想很多觀點是非常贊同。比如張太極重生了為什麼不去修仙覓長生?因為他沒有遇到神仙,沒有得到逆天功法……他的優勢是多了幾百年的見識。了解歷史走勢;明白科技走向;知道民心所向,利用好這些優勢才更容易有所作為。放棄這些優勢去追求虛無縹緲的長生?那屬於不智!這就是道家思想里的趨利避害、順其自然!

  張太極跪在天尊神像前思考人生,不知不覺的時間過去了一個多時辰!韓月娥自己做完祈禱以後,又指導其他孩子們燒香禱告之後,見張太極任然跪在那裡,眼睛逼著一動不動,猛然間想起什麼!心中暗想「這小子不會又被神靈附體了吧!這可如何是好?」張太極的小夥伴們也同樣想到這點,都顯得有些慌亂和不知所措!那位知客道士同樣發現張太極的異樣,又見眾人表情不太對勁兒,連忙向韓月娥詢問緣由。韓月娥覺得沒必要隱瞞,就把張太極在彌勒佛堂,被彌勒佛附體降靈的事說了出來。韓月娥雖未親眼所見,但這件事在膠西城裡都傳瘋了。作為張太極的母親,自然知道的清清楚楚。道士聽了韓月娥口中所講,知道此時非同一般,連忙稟告三清殿殿主,殿主也覺得此事蹊蹺又通稟給太清宮的宮主。不多時,三清殿外人圍的里三層外三層。張太極從神遊中醒來,看見那麼多人看著自己,一下子滿臉尷尬之色,心中暗嘆:「自己是不是已經裝神棍裝成習慣,動不動就表現得與眾不同!自己這次可沒有刻意的表演啊!怎麼會失神這麼長時間?難道……???三位天尊顯靈??沒可能吧?」甩了甩頭,拋開這些雜念,還是先想該如何面對眼前的眾人吧!?

  眾人見張太極結束入定狀態,為首的一人,鶴髮童顏,穿著寬大的道袍,手拿拂塵,緩步走進三清殿中,在天尊像前恭恭敬敬的大禮參拜,三拜九叩之後,口中說道:「無量天尊!感謝三位天尊顯聖,開悟世人。」說完,又是一番叩拜,站起身來。朝張太極微微一笑,單手詩禮道:「小道友慈悲。」張太極看這位道士,鬚髮皆白,仙風道骨、頗有一股出塵的意味!知道這人不一般,連忙還禮道:「道長不必多禮,有話請講當面。」道士微微點頭,問道:「道友剛才可是有所悟?」


  張太極心說「這道士也是位妙人!自己只不過跪在那裡發了一會兒呆,他就問自己有什麼領悟?自己無論說點什麼,天尊顯聖開悟世人的祥瑞是跑不了的!真是人老成精,這牛鼻子不簡單啊!」


  心念急轉,張太極做出決定,隨即答道:「剛才偶得一夢,待我取來紙筆,詳細記錄下來,以免有所疏漏。」那道士聞言讚許的點頭,吩咐小道童速速取來筆墨紙硯,並且抬過一張矮桌。張太極也不猶豫,上前拿起筆來,揮毫潑墨,洋洋洒洒一篇錦繡文章出爐。四周人都湊首觀看,有的低聲念出聲來「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聞勞山多仙人,負笈往游………………遂謂天下之大,舉可以如是行矣,勢不至觸硬壁而顛蹶不止也。」整篇文章一氣呵成,正是昨晚給小夥伴們講的故事。沒辦法,張太極本沒有準備在這裡裝神弄鬼!只能拿這篇《嶗山道士》充數,倒也應景。只是可惜後世的蒲松齡少了一篇佳作。


  看到張太極隨手就能做出如此文章,眾人無不嘖嘖稱奇!不論內容單就這麼長的篇幅,那是一般人能隨手寫出來的。眾人心中都不由得認定是天尊顯聖。更有香客見多識廣,張口就問:「小友可是膠西城的神童張太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