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就在朱翊鈞為難之際,趙志皋突然發聲,「若藩王能用重金募得兵士,莫非還能瞞過當地官府不成?一旦起事,必為官府瞞而不報,為虎作倀!」


  眾人聞言微愕,不約而同地望著趙志皋。這個從來都是老實木訥之人,今日倒是一語驚人。


  朱翊鈞心中大喜,「不錯!重金招募兵士,必是瞞不過人耳目的。屆時不僅問罪於宗親,更要拿了官府問問明白。」


  沈一貫忙道:「當地官員雖身兼督管宗親之職,可實則為父母官,當以教化百姓,關心桑農之事為重。倘若一味將兩隻眼睛都盯著宗親,豈非本末倒置?」


  「再有,」張位補充道,「亦會有人買通衛所錦衣衛,到時候直接殺了官員,也是有的。陛下,為天下計,不可不防啊。」


  這一番話,又牽扯出現今大明朝的武備問題來。當今重文不重武,朝廷的文官對武官多有輕蔑之意,便是當年戰功赫赫的戚繼光,到了晚年的時候,也不得不努力向著文官轉型,也是無奈。


  若非文官,就會在同僚之中收到排擠。端端正正做人是平安無事,可人非聖賢,孰能無錯?只觀當今黨爭便知,便是再小的陰私之事,人都能給你扒出來,在朝上堂而皇之地宣之於眾,攪得沒臉。這還只是文官之間,武官更甚。


  因大明朝不重武官,武狀元都已多年不聞——武舉都給取消了,哪裡還有什麼武狀元、武探花。


  太|祖立國,初時定了衛所屯兵之制。無戰時,衛所之兵種田度日;起戰時,便穿上戎裝保家衛國。但多年下來,這制度已淪為虛空,屯田早就無人耕種。各衛之中更是貪墨成風,吃空晌、剋扣軍餉之事屢禁不止。


  這些年,因衛所兵力不足,朝廷還必須令撥了銀錢去募兵。募得之兵戰力卻是比屯兵好,可銀錢給的也多。所費之資,遠超衛所。


  有的衛所無錢,朝廷撥發的軍餉也給一路下來剝削光了,兵士無法只得劫民。若在此時有人願意送上大筆銀子,誰不願意為他戰隊?反正朝廷多年也不管他們死活。


  張位與沈一貫說的話,在場每一個人心裡都清楚。朱翊鈞心裡更清楚。他原是想過就此放手,讓朱常漵的奏疏就此永遠留中。


  可再一想,這些事便是自己不做,等帝位真正交給皇太子的時候,還是要去完成的。倒不如由自己這個做父親的先給他開條路,便是在自己手裡完不成,能奠定了基礎也是好的。


  改革,從來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沒有幾代人的努力,根本動不了。


  朱翊鈞自認不是太|祖,不是成祖,亦非自己的先生。這麼些年下來,朝堂沉浮,他已是看明白了自己的資質,也不再固執地追逐於幼時所謂的「聖君」一說。


  就像小夢對自己說的那樣,只要做個明君就夠了。


  殿中一片沉默,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朱翊鈞一人身上。沈一貫和張位在等著天子做出最終的決斷,他們相信自己句句切中要害的話,一定能打動天子收回成命。


  至於否決了此事,對於皇太子會不會有影響,就不在他們的考慮之中了。


  皇太子到底還年幼,根本分不清什麼是能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只憑著閱盡萬卷書的勢頭,根本無法對朝政有太多的了解。


  書是死的,人是活的。


  張位覺著,皇太子的想法倒是不錯,只是還欠缺了太多處理政務的經驗,太過想當然。正好可以利用這一次機會,給他上一課。有了這回記性,往後處事就會越發小心謹慎了。


  謹慎不會出大錯。


  在這件事上,沈一貫想的卻比張位要格局小一些。復起之後,便是平步青雲入了內閣,想來日後首輔之位也是十拿九穩了。若是自己能今日攔下天子旨意,他日還怕不會有人上門倒熱灶?

  當年文忠公呼風喚雨的模樣,還歷歷在目。沈一貫也想聽一聽,無論自己走到哪兒,都有人不斷說著好聽的奉承話。


  朱翊鈞的指頭一直在案桌上敲著,熟悉他這個小動作的人知道,這是天子心思不定的表現。他抬頭,看著趙志皋的灼灼目光,再一轉,對上沈一貫和張位的胸有成竹。


  王家屏老神在在的模樣,並未說話,但他的目光中對朱翊鈞滿是鼓勵。


  當年王錫爵離京,不僅叮囑了朱翊鈞要好好照顧王家屏這個說話耿直的人,更反覆囑咐了王家屏要一心一意地為朝為國,輔佐天子治理好這個天下,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夢想。


  王錫爵為官多年,不貪不黨,心中唯一的心愿便是能接過文忠公未盡遺願,將大廈將傾的大明朝自懸崖邊重新再拉回來。


  朱翊鈞恍惚間,覺得眼前行過許多人。有自己的父皇,有文忠公,有已經離京的申時行和王錫爵,還有未曾蒙面的太|祖、成祖。他深吸一口氣,堅定地道:「朕心已決。」


  張位和沈一貫把心都提到嗓子口,屁股幾乎要離開凳子了,眼巴巴等著朱翊鈞後面的話。


  「就先從河南開始,試試看。」朱翊鈞選的這個地方,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朱載堉是河南懷慶,他已是上疏要求除爵,並讓出家中所有錢財。朱翊鈞當時沒答應,不過依著這位皇叔的性子,必會再次上疏,這就給河南的宗親開了一個頭。


  鄭藩比不得四大富藩,可要同其他人比,那是綽綽有餘。一旦有人牽頭,後面自會有人尋思著跟上。


  這是其一。


  其二,河南是宗親聚集的大省,定在河南,比定在其他地方效果要好得多。若是十人之中有一人願意除籍,河南必會有上萬人願意出來。


  同時也可以減輕河南多年來稅賦不足的狀況。


  張位和沈一貫臉上的表情有些難看,沒想到自己費盡了口舌,等來的卻是這麼個結果。倒是趙志皋和王家屏滿臉喜色。


  陳於陛看看左右,照舊沒說話,像個泥菩薩那般,眼觀鼻,鼻觀心地坐著。


  張位心裡急啊,這陛下今日主意怎麼就這麼正?半點沒有平日里的猶豫樣子。莫非是有人在後頭給天子出了主意?他朝王家屏和趙志皋看去,覺得他們怎麼都不想是會給朱翊鈞出這個主意的。


  莫非……是中宮?亦或是皇太子?

  張位的眉頭皺得越發緊了。應當不會是中宮,皇后根本不通政事。那一定就是皇太子了。陛下難道願意聽信一個黃口小兒之言?將偌大的變故都悉數放在他身上?

  不可取,實在是不可取!


  張位心裡做了盤算,回去之後必要將這些日子給皇太子講學的翰林編修名單給捋一遍,看看究竟是誰攛掇著皇太子做下這等事。


  這樣教壞國本的人,絕不能留於朝廷。早早地打發去地方上任官,才是正途。


  話雖說出口了,對著兩位次輔不善的面色,朱翊鈞心裡還是有些七上八下的。望著王家屏和趙志皋不斷用眼神給自己鼓勁,他定了定神,道:「此事就這般定了。還需勞動五位卿家回去想個更詳實的章程來。」


  他朝面前的五個人掃了一眼,「若非皇叔與朕說宗親在民間之苦,朕也不會這般決定。朕為天子,萬民為朕子。宗親於朕亦為民。今見有民受疾苦,朕焉能就此袖手不理?」


  王家屏立即站了起來,向朱翊鈞行了一禮,「陛下英明。」


  陳於陛也馬上跟著起身,道一聲,「陛下英明。」


  趙志皋慢他一拍,臉上的笑意卻是遮不住。這下自己家中那封早就寫好的奏疏總算是有用武之地了,不過還需重新謄抄一份才能遞上來。


  殿外,朱常漵對著緊閉的殿門露出笑。


  總算是沒白來這一趟!

  他從身邊太監的手裡接過奏疏,示意守著殿門的太監通傳。


  太監會意地點頭,尖著嗓子喊道:「皇太子到。」


  殿門從裡頭被打開,朱常漵款步而入。


  「見過父皇,見過先生們。」朱常漵笑盈盈地將奏疏放到朱翊鈞的面前,「欽天監的歷學已經正式定下來了,父皇預備什麼時候傳他們過來?」


  朱翊鈞擺擺手,「曆法之事先不忙。」他歉意地望著兒子,因為自己的猶豫,累得太子這段日子過得不安生,全是他這個做父親的不是。今日彌補,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


  「朕正好與大學士們一同商討你先前提出的宗親除籍一事。」朱翊鈞猶豫了下,「此事……就由你與他們一起想個章程吧。」


  這本就是由兒子提出來的,他必定是下過功夫去了解過,總比自己更明白內情些。再者,也是與朝臣熟悉,實踐政務的絕妙機會。


  「兒臣定不辱命!」朱常漵斂袖一拜,餘光掃過閣臣們,「母后先前聽聞藩地宗親之苦,已是與兒臣提過,凡是願意除籍之人,皆有十兩銀子可領。」


  張位忙問道:「這筆銀錢,由誰來出?」中宮能有這麼多錢?!

  朱常漵面上淡淡,「母后先前已著人算過,翊坤宮現銀共有三萬餘兩,便取個整,統共三萬兩全取出來。」


  沈一貫嗤鼻,「那也不過只能有三千人可領罷了,若是有幾萬人,又該如何?若是先頭的有,後來的沒,可又是一場亂子。」


  「榮昌皇姐亦願拿出銀子來,與母后一同犒慰宗親。」朱常漵頓了頓,從袖中取出剛才讓太監匆匆趕往慈慶宮取來的奏疏,「榮昌皇姐說了,若是父皇定了宗親除籍,她願做頭一個。」


  奏疏端端正正地放在朱翊鈞的面前,殿中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上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