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案桌上放著孫鑨呈上來的辭官奏疏。這是他遞交的第十封奏疏。在這封奏疏邊上,放著的是申時行和王錫爵的奏疏——他們同樣要求朱翊鈞同意自己辭官歸鄉。


  對朱翊鈞而言,這三封奏疏並非單純的致仕奏疏。尤其是兩位閣臣的,赤|裸|裸的逼宮。他的先生們,正在逼迫自己做下決定,到底是站在吏部這邊,還是內閣那頭。


  朱翊鈞在龍椅上癱著身子,往後靠在椅背上,雙手交叉無意識地繞著。不好辦吶。一邊是自己的先生,有師生之誼,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且算作半個爹。泰昌帝走得早,多年陪伴著朱翊鈞的就是這幾個先生,好些個都已經亡故了,比如文忠公,還有一些人因故離開了朝堂。他實在硬不下心腸來。


  可銓選,本就是吏部的職責,內閣並不該沾染。


  朱翊鈞現在是兩頭為難,偏幫那邊都不好。想得腦仁兒都有些發疼,他扭頭去看今日守值的田義,「聽說昨日翰林院的編修給太子安排了功課?講的就是此次的京察?」


  「回陛下的話,確有此事。」


  「太子怎麼說?」朱翊鈞撓撓頭,覺得自己的問題有些可笑。連他都毫無辦法,朱常汐又能想出什麼法子來。真箇兒是病急亂投醫。


  田義淺笑,「太子同蔣編修說,此事錯在閣臣,非吏部。」


  「哦?」朱翊鈞覺得有點意思,「還有呢?」


  田義的腰彎得更低,「剩下的奴才不知道,當日的小太監學話學得不利索,只記了半截。不過奴才聽說,這個說法兒,是二皇子殿下教的太子。」


  朱翊鈞一挑眉,「去把二皇子給朕叫來。」


  「諾。」田義彎著腰,一步步慢慢往後退,等退出門檻后才轉過身往翊坤宮跑了一趟。


  就像張宏承了馮保的情一樣,田義也是記著史賓的退讓。天子這段時候明顯對陳矩有些不耐,雖不知道掌印究竟是哪裡得罪了陛下,但這對於自己而言卻是件好事。而這樣天大的好處,原本是史賓的。那人將唾手可得的東西交給了自己,心裡再不甘願,也得認了。


  何況史賓的要求並不過分,只叫田義多看顧些翊坤宮罷了。于田義而言,這件事還是容易的。


  「娘娘。」田義的到來打斷了正在對弈的鄭夢境和朱常漵,「陛下讓二皇子殿下去一趟乾清宮。」


  鄭夢境將自己手裡的白子丟進棋罐里,「田公公可知道陛下讓漵兒去是為了什麼?」


  田義本不想說,但想到生死不知的史賓,到底還是軟了心腸。「陛下聽說二皇子教了太子關於京察的事,奴才猜,大抵是問的這個。」


  朱常漵站起來,整了整衣服,向鄭夢境告辭,「那孩兒就先過去了。」


  「去吧。」鄭夢境將他送出宮門,望著他的身影從宮道上消失才迴轉。前朝的事,她這個做母親的一竅不通,只有靠兒子自己去走了。


  到了乾清宮,朱常漵心思百轉,站在宮門前腦子裡想了許多次,遲遲不敢進去。田義也不催他,只攏著手在一旁等著。


  朱常漵想妥了之後,才發現田義一直在邊上候著,向他點點頭,「有勞公公了。」


  田義一笑,朝裡面稟報,「陛下,二皇子殿下到了。」


  「讓他進來吧。」


  宮門被緩緩打開,朱翊鈞高高坐在上面。朱常漵頭一次覺得,自己不是在見父親。他從未有過這樣的感覺,那個人不是自己的父親,而是一個真正的天子,手握生殺大權,只要自己稍有不慎,就會牽連上周圍所有的人。


  「父皇。」朱常漵行了一禮,「不知父皇讓漵兒過來所為何事?」因他掩飾得很好,所以朱翊鈞並沒有看出愛子有什麼與平時不同。


  朱翊鈞向他招招手,「過來。」


  機靈的小太監在朱常漵走到朱翊鈞身邊時,就先擺好了椅子,讓他坐下。


  「父皇問你,近來你教了太子,讓他怎麼回答蔣編修所提出的關於京察的功課?」朱翊鈞不著痕迹地打量著兒子,發現他的身體有些奇怪的僵直。


  朱常漵謹慎地點頭,「是孩兒教的。」旋即又道,「孩兒知道這樣對太子其實並不好,但太子名為國儲,實為皇弟。孩兒身為兄長,實在不忍心見太子因此受先生責罰而難過。」


  朱翊鈞擺擺手,「朕不是要問你這個。」他頓了頓,「你同太子說,這次京察之爭,理在吏部?說說看,你是怎麼想的。」


  朱常漵越發小心起來,「這不過是孩兒一時的妄論,當不得准。」見朱翊鈞一定要讓自己說,就斟酌了下,將想法說了出來。「父皇,太|祖立國之初,廢宰相,將六部盡歸天子,總攬庶務,為的便是防朝臣獨斷專權。但多年下來,歷經三楊,此訓已近乎被廢。」


  三楊指的是楊士奇、楊榮、楊溥。此三人均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皆為閣臣。因與洪熙帝、宣德帝關係密切,所以被授予了很大的權柄。此後閣權日重。


  「接著說。」朱翊鈞點點頭,表示贊同兒子的說法。


  朱常漵輕輕咬牙,聲音放得極低,「到了文忠公的時候,更是說一不二。六曹形同屬吏。孩兒以為,這本就有違太|祖定下的祖訓。」他雙目微斂,在心裡給自己鼓足勇氣,「所以,孩兒以為,現在是收回閣權最好的時候。」


  將一切恢復到開國之初,國家欣欣向上的時候。


  但是……這可能嗎?


  朱翊鈞拇指和食指不斷搓著,他承認朱常汐說得沒錯。但要按他說的去做,卻不是一件易事。且不說現今閣臣里有幾位都是自己的先生,礙著面子,自己總得寬待一些。再有黨爭已現,不是輕易可以彈壓的。


  朱常汐見父親有些被自己說動了,趕忙加把勁,「父皇,孩兒以為當以國為重。此次京察之爭,不正是因為銓選旁落,引起吏部不滿嗎?令各司各行其職,才為正途。現下京察已淪為黨同伐異,挾私報仇的工具,父皇,一切本不該是這樣的。」


  「沒錯,本……不該如此。」朱翊鈞深吸一口氣,他發現自己現在開始必須要和沉積了百餘年的舊例相抗衡。


  這很難。但如果他想要繼續維持整個大明朝的運轉,就必須這麼做。


  朱翊鈞露出一抹苦笑,揉了揉眼懷希冀的兒子,「父皇知道了,你回去陪著你母妃吧。哦,對了,近來朕沒空上翊坤宮去,你母妃的身子如何了?」


  「還是老樣子,不好不壞,都是積年下來的病,輕易去不了根。」朱常漵如實道。鄭夢境的膝頭現在准得很,只要一疼,就知道天要冷了。


  朱翊鈞沉默了一會兒。他想起當年跑去太廟的時候,看見半身是血的鄭夢境暈倒在太廟前。如果不是他的優柔寡斷,小夢又怎麼會遭這樣的罪。當年的他壓不住朝臣,差點失去了她。


  朱常漵說要將銓選重歸吏部,這只是表面上的說辭。更重要的,是要讓所有的庶務都再次重歸皇權,而並非旁落閣臣手中。


  在皇權的積威下,天子就不會再被朝臣輕易彈壓住,在政事上就會有更多的話語權與朝臣抗衡。


  「罷了,朕同你一起去看看她吧。」朱翊鈞吩咐田義去備好鑾駕。


  陳矩卻在此時殺了出來,「陛下,漳州來信了。是史賓親手寫的。」


  朱常漵和朱翊鈞眼睛一亮,異口同聲道:「他還活著?!」父子二人對視一眼,彼此的臉上滿是喜意。


  「不僅如此。」陳矩垂目道,「史賓還將此次出海所得的銀錢連著信一併送上京城。奴才已點了數,約有一萬餘兩白銀。」


  朱翊鈞按捺住心裡的喜悅之意,讓陳矩趕緊把信呈上來。朱常漵也不忙著走了,他想著等會兒弄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回去告訴一直替史賓擔心的鄭夢境。


  草草看完信,朱翊鈞不僅撫掌大笑。「好,好個史賓!」


  朱常漵忙問:「史公公此次出海必是有奇遇了?」


  「不錯。」朱翊鈞將信收好,並不給兒子看,「信上說,這次一共賺了兩萬兩,不過他將一部分銀兩拿來買了貨物,打算在國內售賣。不止如此,令朕高興的是,他竟說服了海寇歸順,人數雖不多,約有五十來人。但漳州的水師向來人少,恰好能做彌補。」


  不過該給這些海寇們安排什麼官職呢。朱翊鈞一時有些拿不定主意。百戶,有些低了。千戶,又有些高。


  朱翊鈞剛想開口讓陳矩將閣臣們叫來,同自己一起商定,轉念想到剛才朱常漵說的話。「陳矩,讓孫鑨過來下,朕有事相商。」他還沒同意孫鑨的致仕奏疏,其還是在吏部尚書的位置上呆著。


  不多時,孫鑨就到了。他原以為朱翊鈞是要叫他過去數落一頓,要知道,他在致仕奏疏上的話並不是那麼好聽,甚至很有可能激起天子的怒意。誰料比喜愛竟是叫他過去商量如何安排那些歸附大明的海寇。


  這對於孫鑨而言,是個極大的驚喜。這意味著天子不再那麼依賴朝臣,而是開始有所轉變。而銓選很有可能會在之後歸於吏部。


  孫鑨打起十二分精神來,「陛下,臣以為,海寇可留在漳州,巡視月港附近的海域。就……定為千戶所鎮撫一職,不知陛下以為如何?」


  鎮撫有鎮守、安撫之意,用在歸順的匪寇上再合適不過。


  朱翊鈞在心裡琢磨著。千戶所鎮撫,從六品,也算是拿得出手了。「好,就依卿所言,定為漳州水師左所鎮撫,從六品,允世襲。」


  林鳳兒手裡只有五十餘人,按人數算,本只能做個總旗。朱翊鈞為了表示自己的優待,特地提了一提,讓她做了能統領十個總旗,一千一百二十人的千戶所鎮撫。日後若是她有意招攬人馬,也方便行事。


  名頭挺虛的,能唬得了人。這是朱翊鈞登基以來第一個願意歸順大明朝的海寇,他自然不吝於恩賜這些官職。明軍在朝鮮之戰中暴露出水軍的薄弱,同時這正是朱翊鈞在決心行海商之後心中挂念的事。這事正好起個頭。


  這本是一件極小的事,很正常的人事任命,朱翊鈞的行事沒有特別出格。但也正是這麼件小事,令內閣震動。


  第一次,天子沒有過問閣臣,直接與吏部尚書商議后就下了旨,讓內閣票擬。


  票擬后的聖旨又被送回了司禮監,由陳矩加印。但大學士們心裡都很不是滋味。


  天子的心變了。他們以往靠著與天子的師生之誼,多年扶持的感情,不說一帆風順,卻也是大都能如願順遂的。如今天子越過閣臣,對於大學士們而言,不僅僅是他對吏部遞出了橄欖枝,更意味著天子意識到了皇權旁落,想要收攏權力。


  嘗過了手掌天下之權的滋味,任誰都不願意再交出來。


  在內閣的指使下,言官們對吏部的彈劾越演越烈。最終,孫鑨成了這種鬥爭的犧牲品。朱翊鈞終於允許他致仕。


  但也僅此而已。除了孫鑨,其他吏部的人一個都沒有受到波及,所有彈劾的奏疏都被留中。朝臣們問起,朱翊鈞便以病痛搪塞,拖著不願給答覆。而空虛的吏部尚書一職,由吏部左侍郎陳有年擔任。


  天子這樣的舉動,讓吏部的臣子們看見了扳倒閣臣的曙光。繼閣臣的彈劾后,他們開始奮起反擊,瘋狂地以私事作為攻訐的證據,就像閣臣做的那樣。


  但他們的奏疏,還是被朱翊鈞留中了。理由都不帶改的,用的同一個。


  朝臣們終於看清了天子的意圖,不偏不倚,誰都不幫。沒有天子點頭,誰都不能輕易地就罷黜一個人。


  京察之爭在綿延數月後,總算消停了。眾人不過暫時蟄伏,等待著下一次的機會。


  還沒等朱翊鈞喘口氣,朝鮮那頭就送來了倭國豐臣秀吉的使節入京,面見天子,要求議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