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抗戰之逐日軍刀> 第五十六章 少帥辭職

第五十六章 少帥辭職

  為此王威特意參加了騎兵的偵查活動,他隨身帶著一察北的地圖,沿途不斷比對,這樣不僅熟悉了察北的民情地俗,還捎帶著為李漢提供了一副最新的察北地區的地圖。


  隨著騎兵連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四營的影響力也在逐漸擴散,王威手中獲得了大量沽源到多倫一帶的第一手資料。


  察哈爾沽源縣內,李漢現在有些當山大王的感覺了,現在沽源縣的一切都由他說了算。


  義勇軍的人走了,李漢也順理成章的接管了沽源縣。


  多倫那邊還有一個受省政府管轄的民團,為了避免再次刺激到留在察哈爾省內西北軍隊伍,李漢並沒有派兵佔領多倫。


  在沽源漸漸安穩下來之後,李漢正式成立了第九連,九連的成員基本上被俘虜的保安隊的城管和少部分剛入伍的農家子弟。連長就是李勇,自此李勇終於轉正成為四營的第九個連長。


  雖然九個連中潰兵和俘虜為數不少,整個部隊士氣比較低落。


  但是另一方也意味著這些士兵大多數都是老兵,李漢相信,只要努力整訓部隊,提高戰士們的士氣,不愁部隊的戰鬥力上不去。


  兵多了,管理就顯得有些混亂。目前四營已經擁有九個連的部隊,此外還有隻屬於營部的警衛排,機炮連。


  機炮連是李漢在承德的時候成立,由於在熱河戰役中,迫擊炮和重機槍連損失殆盡,又失去了補充的途徑,兩個連基本上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所以李漢將兩個連的人員縮編為一個連,先訓練著,等到日後有條件了,再重新組建。


  機炮連的連長是徐虎,王威被李漢任命為沽源縣的縣長,正是成為李漢手下第一個文官。


  目前四營所有的部隊加起來超過一千五百了,但是指揮起來非常不方便。


  不是說李漢帶不了一千五百個兵,而是這一千多人分成了九個連長,卻只有李漢一個營長。


  九個連各自有自己的防區,萬一哪天鬼子來進攻,李漢無法及時作出反應,下屬九個連長,都是平級,相互之間沒有統領關係,戰時,很難凝聚成一個拳頭。


  因此李漢決定對手中的兵力進行一次整編,確定好各地防區和統屬關係。


  可是沒有上級命令,李漢也不好擅自給自己陞官,所以他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將底下的部隊整編成沽源抗日大隊,大隊下面有三個中隊,每個中隊下轄三個連隊。


  以胡志的二連、山虎的五連、高建的四連組建第一中隊,高建擔任第一中隊中隊長,胡志任副中隊長兼二連連長。


  以林有志的一連,趙剛的六連、新兵七連組建第二中隊,林有志任第二中隊中隊長。


  王大柱的騎兵連、黃山的三連、新兵八連組建第三中隊,王大柱任中隊長,黃山為副中隊長兼三連連長。


  由於之前一直沒有調整各連的情況,所以三個中隊的人數都不相同,其中人數最多的第三中隊,人數也才五百人,第一和第三中隊都只有四百出頭。


  整編之後,以前的連排長等於都升了官,可謂是皆大歡喜。雖然沒有得到國民政府的承認,還有那麼一點點的小小遺憾。


  但是想到自己手下的兵力一下子翻了兩三倍,那一點小遺憾也就不算什麼了。


  同時,每個中隊都有自己的防區,負責三到六個鄉鎮的防禦任務,李漢給他們的任務也是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適當性的擴充部隊,槍支方面沒有問題。在臨出發前,李漢還給了每個中隊三百支步槍。


  李漢自己則帶著警衛排、機炮連、新編第九連進駐沽源縣政府,雖然沽源只是一個偏僻的小縣城,而且隨時都有可能遭到日軍的侵犯。但是李漢覺得,只要好好的利用,自己完全可以依靠這裡干出一片天地。


  此後李漢開始在沽源一帶開始大刀闊斧的整頓軍隊,發展民生,積蓄實力,同時還出動部隊將沽源境內的土匪掃了一遍。


  一時間沽源縣的治安異常的好,在全省都能夠擠得進前三,以往終年難得見一次的商旅也漸漸的多了起來,貧苦日久的沽源也迎來了短暫的繁榮。


  李漢雖然在沽源默默的發展,但是卻沒忘記關注長城抗戰的局勢,不過歷史的車輪不可避免的滾滾向前。


  三月九日,日軍服部、鈴木兩旅團的聯合先遣隊開始向萬福麟部進攻,傍晚日軍佔領陣地。


  二十九軍馮治安一部奉命趕來支援,與日軍叫上火,這一戰馮部下王長海團長組建五百人的大刀隊,趁日軍熟睡,用大刀砍殺日軍無數,一戰成名,暫時的穩定住了戰局。


  隨即中日雙方不斷的增援喜峰口,二十九軍連續動用大刀隊奇襲小鬼子,砍殺大量日軍。


  但是日軍裝備精良,又攜帶大量重武器,再加上戰鬥意志也非常的頑強,對我軍同樣造成了巨大的傷亡,雙方連日激戰,均傷亡慘重。


  日軍高層見久攻喜峰口不下,於是出動三四千人攻擊羅文裕,不過小鬼子做夢也沒想到到,這次碰到鋼釘之上。


  負責守衛羅文裕的是二十九軍暫二師,師長劉汝明帶著暫二師的官兵與日軍血戰三天,殲敵上千人,自身傷亡兩千餘人。


  此戰之後,直到長城抗戰結束,日軍沒有在羅文裕地段發起第二次進攻。


  於此同時,日軍第八師團進攻古北口,古北口的守軍是東北軍勁旅王以哲六十七軍一零七師。


  如果說東北軍在長城抗戰中表現最好的部隊,就數一零七師這支在九一八事變中蒙受奇恥大辱的部隊了。東北軍其他的幾支部隊,基本上是一觸即潰,一路上被小鬼子追的狼奔豕突。


  一零七師就是就是九一八事變中駐紮北大營,被日軍攻擊后受命不抵抗的原東北軍獨立第七旅改編而來。


  那一次一槍不放就放棄了北大營,一直被一零七師的官兵們視為奇恥大辱,所以在這次在這次阻擊日軍作戰的態度上,一零七師上下從師長到普通士兵,都是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


  從三月六日到三月九日,在古北口外毫無遮擋的幾十公里長的陣地上,頂著日軍成群結隊的飛機、坦克、重炮的狂轟濫炸,頑強阻擊了日軍主力第八師團的第十六旅團三天多。


  到三月九日,一零七師終於被日軍擊潰,一路奔逃進古北口。


  但他們用自己的犧牲爭取到的這三天,為張廷樞的一一二師進駐古北口並展開防禦爭取了時間。誰知道,一一二師是個豬隊友。


  一零七師剛剛被日軍擊潰后,一一二師卻不肯守了。張廷樞仗著自己是張作相的兒子,公然違抗王以哲命令,非要和一零七師一起撤退。


  要不是中央軍二十五師正好及時趕來,一零七師就被一一二是給坑慘了,搞不好還要全軍覆沒。


  見到二十五師來了,張廷樞和王以哲便想把陣地交給二十五師防守,二十五師師長關征麟當然不肯干。


  古北進口外可是有著日軍第八師團主力外加一個騎兵旅團,自己一個師和他們打,那和以卵擊石有什麼區別。


  一零七師也就算了,人家在古北口外曠野上和日軍第十六師團苦戰三天多,全師傷亡超過五千人,傷亡率超過了百分之六十。


  關征麟自己也是一師之長,明白部隊傷亡到這個程度,已經沒有能力再戰了。但是一一二師這個齊裝滿員、裝備精良的部隊他堅決不能夠讓其離開戰場。


  最後三人吵了半天,最終決定一一二師留下來和二十五師一起防守古北口,但是兩個制高點的陣地都在一一二師的核心陣地。


  在佔盡地利的情況下,一一二師的表現卻比一零七師差了不知多少萬里,僅僅半個小時就丟失了一個制高點,導致一線陣地的部隊被日軍擊潰。


  第一天就丟失了核心陣地之一,張廷樞和關征麟都有些措手不及,關征麟腦袋都快想破了也沒想不明白,同為東北軍出身的部隊,兩者之間的差距怎麼就這麼大。


  很快關征麟又知道了什麼叫坑隊友最高境界,在兩個制高點接連被日軍佔領之後,張廷樞沒有奪回陣地都不要緊,反而一聲不響帶著一一二師相機退往北平,甚至招呼都沒和關征麟打一下。


  日軍在佔據一一二師的陣地之後,居高臨下的對二十五師發動了進攻,這一戰二十五師與日軍激戰三天,傷亡四千餘人,連素有關鐵拳之名的關征麟師長都在衝鋒的時候被手榴彈炸傷,被迫送往後方急救去了。


  當長城抗戰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少帥野因為熱河淪陷的事情,陷入了巨大的輿論漩渦之中,最後被迫引咎辭職。


  少帥一辭職,那些忠於他的東北軍高層軍官因此對蔣介石十分不滿,相繼率部退出了長城抗戰。


  長城抗戰時東北軍最後一次以主角的身份出現在抗日的戰場上,從此以後,東北軍逐漸淪為配角,直到最後消失。


  其實李漢也認為熱河失陷的這麼快,少帥也負很大的責任。早在一九三二年,行政院長汪精衛針對熱河將要面臨的戰事,就制定了增兵換將的計劃。


  在一九三二的時候,汪精衛在***內部還是有比較大的話語權的,不然無法在投降日本人的時候成為漢奸之首。


  然而這個計劃卻遭到了少帥的強烈反對,他自己不想抵抗日軍,也不願意中央軍染指熱河,擔心中央政府以此為突破口,插手東北的軍務,

  可笑的是,此時的東北軍除了還有二三十萬軍隊之外,連東北的大門都邁不進去,也不知道他擔的是哪門子的心。


  這也算是典型的『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思想,在這方面他和慈禧太后倒是有著共同的見解。


  為了促成熱河抗戰的勝利,這年六月,汪精衛親赴北平,告訴少帥:「日本調兵到東北,我們也應當調兵去抵抗。固然軍隊的系統可以變動,而調兵熱河的計劃不能變更。」


  不過汪精衛做人的眼光和能力都不行,傳說黃埔軍校剛建立時,當初孫中山有意讓他當校長。畢竟論資歷,在國大黨中他可比蔣介石資深多了。


  可是汪精衛卻嫌校長沒什麼實權,放棄了,讓蔣介石撿了便宜。後來鬼子全面侵華,他又覺得跟著日本混有前途,於是又選擇投靠了日本人,當了大漢奸。


  這樣的人說的話,少帥當然聽不進去了。


  少帥的託詞是他對熱河省主席湯玉麟無可奈何。為了抗戰,南京政府有意撤換湯玉麟,以加強熱河防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