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重鑄清華> 二十九、飛騎報捷(完)

二十九、飛騎報捷(完)

  「那麼內城呢?」慈禧太后又問。


  「內城就是明太祖的紫禁城,本朝改為駐防城,那是不相干的!外城周圍九十六里,城基是花崗石,城牆是特製的巨磚,外面再塗上用石灰和江米飯搗成的漿,堅固無比,這一破了外城,江寧就算克複了。」曹毓瑛以他在軍機處多年的經驗,復又指出:「想必就在這一兩天,曾國藩還有奏摺來,那時候克複江寧的詳情,就全都知道了。」


  「那麼,」慈禧太后問道:「咱們眼前該怎麼辦?」


  「當然是先下個嘉慰的上諭。論功行賞,總要等曾國藩把名單開了來,才好擬議。」恭王這樣答奏。


  「好!馬上寫旨來看了,讓江寧的折差帶回去。」


  於是曹毓瑛先退了出去,擬寫諭旨,除了對曾國荃所部不滿五萬,在兩年的工夫中,將江寧城外的「賊壘」,悉數蕩平,現在復於「炎風烈日之中,死亡枕藉之餘」,力克堅城,歸功於曾國藩的調度有方,曾國荃及各將士的踴躍用命,表示建此奇勛,異常欣慰以外,特別許下諾言:「此次立功諸臣將偽城攻破,巨憝就擒,即行漏沛恩施,同膺懋賞。」寫完送進殿去,先交恭王看過,然後呈上御案,太后一字未動,原文照發。


  「還有,」慈禧太后想起一件事,「南邊來的奏報說曾國藩被人稱之為『曾剃頭』?對民間殺虐過甚,有傷皇帝仁德,」慈禧太后一副冠冕堂皇,「議政王,江南的民心還是要的,掃除發逆自然是不能有婦人之仁,但江寧已破,發逆指日可平,你瞧著,該怎麼辦才好?」


  恭親王微微思索,便回道:「下旨各地官兵不得殺俘,不得騷擾地方,若有違旨者,嚴懲不殆。」


  「可!」慈禧太後點頭,「江南各地今後要辦洋務工廠,剛開始艱難些,銀錢也不夠,不如就將這些從逆之人充為工人,所以,只要是投降者,一概不殺。」


  「喳,」恭親王又問,「那若是洪秀全之子,和偽忠王等人呢?」


  「也不得擅自殺戮,」慈禧太後果決地說道,「若是擒住,一概交江忠源收監,這些人,本宮還有大用處。」恭親王領命,又說了一些戶部奏銷的事兒,母后皇太后自然沒有不準的理,這會子她早就按捺不住心裡的激動,翹首期盼得等著江寧的捷報了。


  在興奮焦灼的心情中,等到月底,曾國藩的捷報終於到了。出人意料的是,領銜的不是一手料理軍務,主持全般戰局的曾國藩,而是坐鎮長江上游,因為倚任胡林翼而得克保富貴的協辦大學十湖廣總督官文。曾國荃拚命爭功,而他的長兄則刻意謙讓,這兩兄弟的性情,何以如此大異其趣,一時都不免困惑。


  由官曾會銜的奏摺中和折差所談,京中知道了當時克複江寧的詳情。自龍膊子掘地道,轟出太平門二十餘丈的倒口,是李臣典的倡議,而且就由他在「地保城」與江寧城上,清軍與洪軍炮火互轟、晝夜不絕的苦戰中,加緊開挖。到六月十五,地道完工,隨即填上六百多袋火藥。這天早晨,「忠王」李秀成,還抽調了一批死士,出城猛撲,湘軍幾乎支持不住,功敗垂成。


  第二天,也就是六月十六,在直射的烈日之下,引發了藥線。事先由曾國荃召集部下諸將,徵詢志願,排定衝鋒的序列。原籍貴州黎平的朱洪章打頭陣,第一隊從倒口衝上去,「忠王」李秀成親自領兵攔截,四百多人,全數陣亡。等前仆後繼的第二隊兩千多人,一鼓作氣沖了上去,才算站住腳,於是后隊續上,分成三路,中路猛衝,左右兩路繞城抄襲後路,洪軍始有崩潰之勢。


  血戰到夜,只見各處偽王府,紛紛起火,據說「幼主」洪福瑱闔門自焚,而「忠王」李秀成卻是被擒了。


  「洪秀全之子自焚了?」慈禧喃喃自語,想了一會,似乎另外一個時空里,幼天王奔走於金陵郊外,被人生擒之,不管如何,若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終究是後患無窮,慈禧眉頭微皺,一揚眉,「詔令曾國藩務必找出來,此人下落不明,怕是此後江南難以安寧!」


  「喳,李秀成已然就擒,李鴻章來報,說是曾國藩已然審訊李秀成了。」


  「如今既然江寧已平,那就不能軍法從事了,一概賊酋應由中樞處置,議政王,這一節你要好好叮囑兩江官軍。」


  「喳。」(未完待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