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中國哲學簡史> 第28章 儒家的形上學(1)

第28章 儒家的形上學(1)

  第十二章說過,《易經》本來是一部占卜的書。到後來,儒家為它做出了宇宙論的、形上學的、倫理學的解釋,構成了《易傳》,附在現在通行的《易經》後面。


  《易傳》的宇宙論學說已經在第十二章講到了,往後在第二十三章還要講到。這一章我們只限於講《易傳》和《中庸》中的形上學、倫理學學說。


  《中庸》是《禮記》的一篇。傳統的說法是,《中庸》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但是實際上它的大部分是較晚的著作。《易傳》和《中庸》代表先秦儒家形上學發展的最後階段。它們的形上學興趣確實很大,所以公元3世紀、4世紀的新道家把《易》當做思辨哲學的三部主要經典之一,另外兩部是《老子》、《莊子》,合稱「三玄」。梁武帝(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本人是佛教徒,也為《中庸》作注。公元10世紀和11世紀佛教禪宗的和尚也做過這樣的注,標誌著新儒家的開端。


  事物的原理


  《易傳》中最重要的形上學觀念是「道」的觀念,道家也如此。可是,《易傳》的道與道家的道,完全不同。道家的道是無名,不可名。《易傳》的道,不但是可名,而且嚴格地講來,正是道,也只有道,才是可名。


  為了區別這兩個概念,不妨把道家的道加上引號,《易傳》的道則不加。道家的「道」是統一的「一」,由此產生宇宙萬物的生成和變化。《易傳》的道則相反,是多樣的,是宇宙萬物各類分別遵循的原理。唯其如此,它們就很有點像西洋哲學中「共相」的概念。我們已經知道,公孫龍以「堅」為堅之類的共相,因為正是這個「堅」的共相使物質世界具體的物成為堅的。在《易傳》的術語中,使堅物成為堅者可以稱為堅之道。這個「堅之道」,可以與各個物體的堅分離,構成一個可名的形上學原理。


  有許多這樣的「道」,如君道、臣道、父道、子道。它們是君、臣、父、子所應該成為者。每一類的道各以一個名表示,每個人都應該合乎理想地依照這些不同的名來行動。我們在此看出了孔子的正名學說。這個學說當初在孔子那裡只不過是倫理的學說,現在在《易傳》里就變成又是形上學的學說了。


  我們已經知道,《易》本來是占卜的書。用擺弄蓍草的方法得到某卦某爻,再從《易》里查出它的卦辭、爻辭,據說可以知道所卜的吉凶。所以這些卦辭、爻辭可以應用於實際生活的各種不同的特殊情況。《易傳》的作者們由這種程序而悟到公式。從這個觀點來看《易》,他們認為卦辭、爻辭都是公式,每個公式代表一種或多種道,也就是一種或多種共相原理。全部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辭、爻辭,因而被認為代表了宇宙中所有的道。


  卦、爻,都被看做這些共相的道的圖像。《易傳》的《繫辭傳下》說:「易者,象也。」這樣的象,如符合邏輯中所謂的「變項」。變項的作用,是代替一類或若干類具體事物。一個事物,按某種條件歸入某類,就可以代入含有某變項的公式;這就是說,它可以代入某卦、某爻的卦辭、爻辭,這些卦、爻都是象。這個公式代表著這類事物應該遵循的道。從占卜的觀點看,遵之則吉,違之則凶。從道德的觀點看,遵之則是,違之則非。


  舉例來說,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卦,據說是剛健之象;第二卦——坤卦,是柔順之象。凡是滿足剛健條件的事物,都可以代入有乾卦卦象出現的公式里;凡是滿足柔順條件的事物,都可以代入有坤卦卦象出現的公式里。因此,乾卦的卦辭、爻辭,被假定為代表宇宙一切剛健事物的道;坤卦的卦辭、爻辭,被假定為代表宇宙一切柔順事物的道。


  所以坤卦《彖辭》說:「先,迷失道;后,順得常。」坤卦《文言》說:「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乾卦正好與坤卦相對,是天之象、夫之象、君之象。乾卦的卦辭、爻辭代表著天道、夫道、君道。


  因此,誰若想知道如何為君為夫,就應當查閱乾卦所講的;誰若想知道如何為臣為妻,就應當查閱坤卦所講的。所以《繫辭傳上》說:「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又說:「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易緯·乾鑿度》說:「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引)第一個意義是:容易、簡單;第二個意義是:轉化、改變;第三個意義是不變。轉化、改變是指宇宙的各個事物;簡單和不變是指事物的道,或遵循的原理。事物變,而道不變。事物是複雜的,而道是容易和簡單的。


  萬物生成的「道」


  除了各類事物的道,還有萬物作為整體的「道」。換句話說,除了特殊的多樣的道,還有一般的統一的萬物生成變化所遵循的「道」。《繫辭傳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是生成萬物的「道」,這樣的生成是宇宙的最大成就。所以《繫辭傳下》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了某物,必有能生此物者,又必有生此物所用之質料。前者是主動成分,後者是被動成分。前者是剛健的,是陽;後者是柔順的,是陰。生成萬物,需要二者合作。所以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每個事物在一個意義上是陽,在另一個意義上又是陰,這要根據它與其他事物的關係而定。例如,一個男人對於其妻是陽,對於其父又是陰。可是,生萬物的形上學的陽只能是陽,生出每物的形上學的陰只能是陰。所以在「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講形上學的話里,所講的陰、陽都只有絕對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易傳》中講的話有兩套:一套是講宇宙及其中的具體事物,另一套是講《易》自身的抽象的象數系統。《繫辭傳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個說法後來雖然成為新儒家的形上學、宇宙論的基礎,然而它說的並不是實際宇宙,而是《易》象的系統。可是照《易傳》的說法,「易與天地准」(《繫辭傳上》),這些象和公式在宇宙中都有其準確的對應物。所以這兩套講法實際上可以互換。「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固然是講的宇宙,可是它可以與「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句話互換。「道」等於「太極」,「陰」、「陽」相當於「兩儀」。


  《繫辭傳下》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繫辭傳上》說:「生生之謂易。」這又是兩套說法。前者指宇宙,後者指易。可是兩者又是同時可以互換的。


  萬物變化的「道」


  我們已經知道,易有一個意義是轉化、改變,合稱變化。《易傳》強調:宇宙萬物永遠在變化過程中。泰卦九三爻辭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易傳》認為這句話是萬物變化的公式。這就是萬物變化的「道」。


  事物若要臻於完善,若要保住完善狀態,它的運行就必須在恰當的地位、恰當的限度、恰當的時間。《易》的卦辭、爻辭,把這種恰當叫做「正」、「中」。關於「正」,家人卦《彖辭》說:「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中」的意義是既不太過,又不不及。人的自然傾向是太過。所以《易傳》和《老子》都說太過是大惡。《老子》講「反」(第四十章),講「復」(第十六章)。《易傳》也講「復」。《易》有復卦,其《彖辭》說:「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易傳》的《序卦傳》運用「復」的概念,解釋了六十四卦的順序安排。《易》原來分為上經、下經。《序卦傳》認為上經講天道,下經講人事。關於上經,它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序卦傳》接著說明,如何上經中每一卦之後都是性質相反的一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