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一章 統帥的激動(百票加更)
華北方面軍在補充了大量的兵力之後,寺內壽一大將的腰桿頓時挺直了不少,其麾下在華北平定作戰中更是一舉擊潰了閻老西的晉綏軍,重新佔據了太原城。
對太原的再次淪陷張城早有心理準備,他明白在現階段的抗戰之中,中日之間的實力還是非常懸殊的,現在是日軍戰鬥力最強,氣勢最盛的時候,在正面戰場上,民黨軍根本就無法抵擋日軍的兇悍進攻,他們一個師團的戰鬥力就足以壓制民黨一個集團軍。
如今中國軍隊最重要的目的並不是保住領土,而是儘可能多的消滅鬼子,以消耗日軍更多的有生力量。
就目前為止,常凱申採用的抗日方針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堅持和日軍打持久戰,以時間換空間,積小勝為大勝,消耗日軍的精銳,靜待外部環境發生巨變,等候貪心不足的日本作繭自縛,招惹歐美或者蘇聯,令國際勢力能站在中國的這一邊,支援中國的抗戰。
結果歷史上還真的是出現了常凱申所期待的巨變,日本人心不足蛇吞象,作大死地制定了南下戰略,和英米大打出手,導致最後被當世的幾個大國聯手擊敗。
當然,常凱申的抗戰策略雖然正確,但中國的犧牲未免太大,南京大屠殺事件,花園口決堤事件,長沙大火事件,重慶防空洞慘劇,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是民黨軍為了抗戰所付出的慘痛代價,更可悲的這些慘劇其實很多是可以避免的。
張城穿越回到這個年代,雖然和民黨勢不兩立,但民黨治下的民眾卻是無辜的,所以張城還是要竭力阻止上述慘劇的發生。
不過現在張城考慮更多的還是怎樣神不知鬼不覺地把教導師主力帶到齊魯腹地,為此他和政委等師部成員一起討論了兩天,才初步擬定了教導師的進軍計劃。
齊魯本由軍閥韓復榘統治,韓復榘擁兵十多萬,以如此強大的軍力,他本可以拒日軍於門外,可就在1937年12月20日,當日軍從齊魯境內突破黃河天塹時,韓復榘公然抗命不遵,棄土而逃,先後放棄濟南、泰安、究州等大中城市,一直退到魯西南的矩野、曹縣等地,並繼續準備西撤。
由於韓復榘的不戰自潰,一時間使得徐州門戶洞開,鄭州、武漢等大城市亦受到側翼威脅,全國為之震動。
期間,常凱申頭號狗腿子戴笠還進一步掌握到韓復榘曾先後與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日軍津浦路北段指揮官西尾造、日軍大特務土肥原賢二秘密接觸的情報,企圖聯日反常,製造齊魯「獨立自治」的局面。
與此同時,從冀南戰敗后率部退守河南新鄉、濮陽一帶的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哲元也密報,韓復榘曾派代表策動遊說宋部,提出由劉湘令川軍封閉入川之路,韓本人率部撤據南陽、襄樊、漢中一帶,希望宋部撤守潼關以西,聯名通電倒常。
常凱申得到有關韓復榘的報告后,勃然大怒。又想起韓復榘曾強奪中央對齊魯的稅賦大權,又在西安事變期間發表「馬電」,表示支持張、楊發動西安事變,凡此種種,都令常凱申陡起殺機,決意拿韓復榘這個陸軍上將和省主席開刀,敲山震虎,以儆效尤,除去心腹大患,並密令戴笠迅速擬制捕韓方案,布置實施。
之後常凱申以召開抗戰軍官高級會議為名,將韓復榘誘騙至開封開會,接著使計將韓復榘與十多萬齊魯軍分開,戴笠便帶領特務將韓復榘逮捕,最後迅速用火車將韓復榘押送到武漢,審判后馬上執行了槍決。
韓復榘被槍斃后確實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消息傳揚開后,戰場上各地軍閥與日軍作戰迅速堅定起來了,其勇猛之勢甚至超過了民黨中央軍。尤其是出兵最多的川軍,更是以最簡陋之裝備,和日軍血戰到底,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戰歌。
趁著日軍和民黨軍在中原地區激戰正酣,此時正是教導師趁虛而入,挺進齊魯腹地的大好機會。張城和政委兩人連夜起草電文,將教導師挺進齊魯的計劃和目標向統帥作了報告。
統帥接到教導師的電報后,連夜吩咐警衛員趕快將朱老總、葉帥等中央領導找來,他要和老總他們共同商討教導師挺進齊魯,建立齊魯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大計劃。
此時日軍已經佔領了民黨的統治核心——長江流域,另外,華北方面軍在補充了大量兵力后又重新佔領了太原,日軍的下一步目標是徐州、鄭州、武漢,可謂是野心勃勃、兵鋒正盛。
但如果按照張城的計劃,那就是日軍每佔領一地,八路軍就在日軍佔領地充分號召群眾,發動群眾展開敵後抗戰,以此來架空日軍的統治,讓日軍的統治只能達到大中城市和鐵路幹線,而八路軍卻趁機實行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以獲實利。
尤其是教導師挺進齊魯這一戰略計劃,堪稱是神來之筆。齊魯地處東海之濱,一向都是全國最為富庶的幾個省份之一,若能將齊魯據為八路軍根據地,其發展潛力比大西北根據地大多了,尤其是齊魯人口達到三千多萬,輕鬆輕鬆就能拉起幾十萬大軍來。
想到這裡,即使統帥一向泰山崩於前都面不改色,也不由得激動起來了,面色漲得通紅,猶如喝醉酒了一般。
再想起張城成為少共師師長以來屢屢創造奇迹,只要他敢想就沒有做不成的事,如今教導師要到齊魯發展抗日根據地,必定可以使齊魯大地成為工農黨最大的一塊根據地,八路軍千百倍地壯大起來就指日可待了。
不過張城率領教導師主力挺進齊魯之後,其剛剛創建的晉陝綏根據地就要更換領導人了,統帥決定先聽聽張城的意見,看他是否有合適的推薦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