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三章 大殺器MG-42
「對了,上次我提議用衝壓技術改造的mp-34通用機槍研製出來沒有?」張城再次問道。
「師長,已經研製出來了,我們按照師長的建議採用了大量的衝壓技術,節省了大量的材料,還可以通過簡單流水線製造,造價卻只有mg34的百分之七十,所費工時和材料只有mg34的百分之五十。
而且這款機槍無論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溫,還是五六十度的高溫環境,這款機槍都有著非常好的適應性。若機槍使用兩腳架,配備75發彈鼓即可作為輕機槍使用,跟隨班排作戰。若使用重機槍的三角架,配備300發彈箱,即可作為重機槍使用,成為營連的支援武器。若裝上裝甲車輛,它又是車載機槍,堪稱是全能機槍的典範。」李玉林連聲讚歎道。
隨後一行人拿著通用機槍來到打靶試驗場,經過試槍手的臨場試驗,張城發現這款機槍果然極為耐用,不愧是二戰的大殺器。
張城設計的這款通用機槍,在後世有個大名鼎鼎的名字,那就是——「撕布機」mg42,這款通用機槍是在通用機槍mg-34的基礎上改進的,mg42剛剛誕生並且裝備德軍部隊的時候,在西方潛伏於歐洲的諜報人員來看,這實在是一款粗製濫造的武器,是若干鐵片和一根鐵管的拼湊物。
當時雪片一樣的報告飛告華盛頓和倫敦,內容都是同樣的:德國已經不行了,他們極端缺乏原材料,連他們戰術核心的機槍,都採用如此簡陋粗糙的製造技術。
然而當英米兩國的槍械製造專家得知這個情況以後,卻是大吃一驚。他們清楚的知道,採用衝壓技術的德軍在機槍技術這個方面,已經遠遠領先了他們。
在後來的實戰中,也很好的證明了這點。無論在蘇聯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還是諾曼第低矮的灌木叢林,是北非炎熱的沙漠,還是柏林的碎石和瓦礫堆,mg42都是德軍絕對的火力支柱,也是盟軍士兵的惡夢!
一款由德國製造的、被譽為二戰時期最好的機槍,德國人驕傲地稱之為「德意志軍魂之利刃」,而盟軍士兵,尤其是那些到處不可一世、飛揚跋扈的米國大兵卻被它搞得意志消沉、無心戀戰、士氣低下,視其為「步兵的噩夢」。
它那像撕裂亞麻布一樣「哧啦哧啦」(因為射速很快1200發/分)的聲音同樣給盟軍留下了恐怖的印象……
很快,mg-42就有了「撕布機」的綽號!二戰之後許多國家使用的機槍上都有著mg42的影子,如米國的m60、德國的mg3、義大利的m42/59、南斯拉夫的sarac等;
而更為可貴的是,這種經衝壓、鉚接、點焊,自動化生產線大量生產並可以向前線源源供應的武器的研製成功,其意義已遠遠超過了槍械設計生產的範疇,因為「二戰」后新研製生產的機槍大部分都是通用機槍,而後來軍用槍支的發展更是受其影響而形成了槍族。
這款通用機槍經過眾人的多次試射之後,很快就贏得所有人的青睞,無論是和捷克式輕機槍還是馬克沁重機槍對比,它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
張城對此並不意外,因為他知道歷史上mg-42就是代表著未來機槍的發展方向,在機槍方面的經典程度,可以說是無與倫比,是劃時代的偉大創造。
「這款機槍現在可以量產了嗎?」既然已經研製出來,張城自然是希望能夠大量生產,儘快裝備一線戰鬥部隊。
「技術環節已經沒問題了,主要是機械設備還有不足,如果現在上馬生產的話,每個月大概只能生產20挺出來。」李玉林斟酌一會兒后說道。
「還是先上馬生產吧,現在我們和日軍幾乎無日不戰,儘快生產出來可以更好地殺鬼子。」張城當即拍板道。
「好的,師長,我馬上把通用機槍的生產任務安排下去,對了這款機槍就快生產了,可它還沒有名字呢,這款機槍是在mg-34的基礎上研製出來的,不如就叫mg-37吧?」李玉林建議道。
「無需如此,這款機槍將來可比mg-34牛逼多了,沒必要把榮譽讓給德國人,我看就叫做中華1937式通用機槍。」張城經過無數次的剽竊后,臉皮早就鍛鍊出來了,他一直以來的風格都是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好,我們聽師長的,就叫中華1937式通用機槍。」李玉林高興地說道。
「對了,師長,既然有了通用機槍了,那捷克式還要仿製生產嗎?」高原問道。
「捷克式還是非常實用的,尤其是在衝鋒陷陣時,殺傷力非常驚人,再加上造價不高,兵工廠應該繼續生產。」張城明確指示道。
了解完榆林兵工廠的具體生產情況后,張城便和政委等人應統帥的邀請前往延安參加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的開學典禮。
在張城蝴蝶翅膀的煽動下,工農黨八路軍的影響力比歷史同期壯大了十倍不止。再加上以教導師為首的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的出色戰績,使得八路軍的在華北京畿地區的影響力幾乎與民黨政府不相上下,一批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的師生於12月中旬遷至延安,再加上整體搬遷過來的晉省大學,延安的學術氛圍越發濃厚了。
眼看大批傾向於工農黨政策和主張的師生們懷著救國的理想來到延安,張城便向統帥提議,把這批師生集中起來,聯合在延安城創辦西北聯大。
深知高等教育重要性的統帥當即同意了張城的建議,對於這所高等院校的創辦,西北邊區政府大開方便之門,免費提供地皮並拿出一部分教育資金給予支持創建,經過一番努力后,西北聯大的臨時校舍已經建造了起來,可以供學校教學使用了。
雖然西北聯大的校舍非常簡陋,校門只有兩人多高,寬僅數米,兩扇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鐵門,供行人進出,但師生們都用哈佛大學老校長科南特的名言來激勵自己:「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於它一代一代人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