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紅星照我去戰鬥> 第六十六章 翻山越嶺

第六十六章 翻山越嶺

  熊式輝不愧是諳熟官場的老政客,對常凱申的心理揣摩得極准,在陳誠將他推薦上去之後,熊式輝正式向常凱申提出蘇區善後的管、教、養、衛四大目標,又重點講了在贛省全省推行所謂的「三保」制度。


  第一是「保甲制度」。將全省百姓納入保甲制,設置置保長、甲長,設「保辦公處」與「甲辦事處」。保甲主要任務是組織壯丁、地方自衛等。同時,要堅決貫徹「連坐法」,一人通「匪」,全家同罪;一家通匪「共」,全甲同罪;一甲通「匪」,全保同罪。


  第二是「保安團制度」。設計以縣為主體的民眾武裝組織,不列入正規軍編製,各縣自由組織,有當地政府批准,其主要任務是協助正規軍對付分散在大山叢林中的紅軍。


  第三是「堡壘制度」。這也是常凱申在第五次圍剿中央紅軍的辦法,命令全省,凡屬靠近蘇區的邊沿各縣,在各交通路口及邊境之處建造碉堡,配有些許兵力,實行對蘇區的經濟封鎖,把中央蘇區改為紅軍游擊區,縮小包圍圈,壓縮紅軍的活動範圍,把分散在大山中的紅軍分而治之。這一招熊式輝自然是原洋原樣照抄,以此來拍常凱申的馬屁,證明常凱申的英明神武。


  常凱申聽了熊式輝的建議后,果然十分滿意,爽快道:「就按你說的辦!」


  歷史上,蘇區根據地正是因為熊式輝的三條建議給留守的紅軍造成了極大的災難,一大批工農黨的優秀幹部如秋白、叔衡、澤覃等革命同志相繼慘死在民黨反動派的屠刀下。


  更令人髮指的是,民黨反動派還無限擴大打擊範圍,尤其是連坐制度,造成了將近一百萬群眾無辜受到株連,蘇區百姓死亡率接近三分之一,使得中央蘇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工農黨方面,中央紅軍搶渡湘江之後,大略清點了下人數,僅僅只剩下三萬八千人(不包括少共師,少共師還未與中央紅軍匯合,而且還有4000新兵是張城贈送紅八軍團、三十四師的,加上少共師救下的三十四師、紅十八團,才有38000人,原來歷史上紅軍只剩下31000人)了!

  活下來的同志已是滿身的疲憊,但形勢緊迫,於12月2日又匆匆撤離了用烈士鮮血染紅的湘江,向著越城嶺而去。


  越城嶺與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統稱為華南五嶺。越城嶺由桂東北向西延伸湘西南,長約200餘公里、寬達50餘公里,主峰貓兒山海拔2141.5米,是華南第一高峰。在這縱橫數百里的西延山區里,地勢險要、氣候多變、民族雜居、兵匪作亂,被桂軍稱為「瘴蠻之地」。


  剛剛經歷湘江血戰的中央紅軍英勇前進,仍以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征服越城嶺。12月3日,中央軍委縱隊翻過越城嶺的三千界,進抵護衛嶺;右翼紅1軍團進抵越城嶺青坪界以東的堯家塘、清水江一帶;左翼紅3軍團在越城嶺以南的魯塘、洛江至華江一帶;紅9軍團在紅一軍團掩護下進至油榨坪;紅8軍團前進至胡嶺一帶警戒全州方向;紅5軍團殿後由白塘、蕉川至虎山阻敵。當時各部隊極度疲勞,序列不整,軍委決定在西延地域休整兩天,整理部隊,繼續西進。


  12月4日,中央在大山之中作出決定:「繼續西進至通道以南及播揚所長安堡地域。」總而言之,中央並沒有考慮敵我的實際態勢,也沒有想到常凱申還在調兵遣將,在通往湘西的交界處布置「請君入甕」的口袋陣,仍然決定「以一部兵力狙擊追敵,牽制企圖向紅軍翼側截擊的湘桂兩軍,主力分左右兩路向通道、播揚、長安堡前進,北出湘西,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


  此時少共師並沒有沿著中央紅軍的道路跟進,在渡過湘江之後,中央紅軍的電台大部分失蹤,少共師與中革軍委暫時失去了聯繫,故而全師的行動只能由少共師黨委決定。晚上十時,全師渡過了湘江,來不及整頓休息,便立即向桂省東北部的資源縣山區轉移。


  張城命令張鳳鳴參謀長率六旅、偵察團、工兵營為先頭部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並一路偵察敵情;肖華政委率師直屬單位、三旅、四旅為左翼;李雲龍率領一旅、五旅為右翼,兩翼齊飛,組成第二梯隊,緊隨第一梯隊。張城則率二旅殿後掩護,為第三梯隊。


  當天晚上夜色朦朧,山高林密,道路看都看不清。為加快行軍速度,隊伍特意燃起了火把或點亮了馬燈,從高空望去,宛如一條巨大的火龍,在無盡的山林中蜿蜒移動,頗為壯觀。


  一夜行軍至天亮,張城估計部隊距離湘江約已有四五十里,又見部隊連續幾天都在行軍打仗,實已疲憊至極,便下令部隊就地休息,結果許多戰士一聽到命令便立即坐在路邊身子一歪就睡著了。


  部隊只休息了五小時,起來又吃了一頓飽飯,恢復了體力后,便立即繼續向前。張城眼見桂軍和中央軍都沒有尾隨追擊少共師,為了更好帶領部隊前進,便和張鳳鳴互換了位置,隨第一梯隊出發。


  下午二時部隊趕到了延東鄉,此地是少數民族鄉鎮,當地人口以苗族為主,百姓不是很多,只有幾百來戶人家。。


  對於紅軍的民族政策,張城也有所了解,他特意派人找來鎮上幾位德高望重的長者,通過一番友好的交流,張城耐心詳細地向他們宣講了工農黨紅軍的政策,各族同胞皆為中華一家,天下窮人是一家,欺壓窮人的都是地主老財,惡霸頭人和反動政府。


  通過張城語重心長的耐心解說,雙方相互溝通、了解,老人家們很快便認同了紅軍。又看到紅軍寧願露宿屋檐下,大樹下,道路邊,也不願進屋去打擾當地的居民,對百姓秋毫無犯。


  而且紅軍無論當官的還是小兵說話都極為和氣禮貌,尊重當地的民習風俗,雙方買賣交易公平公道,因此很快打消了群眾對我軍的戒備心理,當地的苗族百姓都開始出門來接待紅軍,對紅軍極為熱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