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瀟湘風雨 二
當天早上九點,張城和李雲龍集合一旅和偵察部隊共五千餘人,作為少共師的先頭部隊輕裝先行前往道縣。
就在少共師以前所未有的行軍速度全力向道縣前進的時候,11月18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桂省賀縣白芒營、恭城龍虎關分別與桂軍交戰。20日,紅九軍團逼近江華,21日,攻佔江華縣城,並派出兩團兵力攻打龍虎關。
之後,紅五軍團、紅八軍團和紅九軍團部隊都先後進入江華、永明,威脅桂省富川、賀縣、恭城。白崇禧(李宗仁長駐粵省,當時桂軍的實際指揮官是白崇禧)擔心中央紅軍從富川、賀縣帶進入桂省腹地,又接到王建平從魔都發來的密電,說常凱申採用政學系頭目楊永泰「一舉除三害」的毒計,擬將紅軍由龍虎關兩側地區向南壓迫,一舉除紅軍、粵軍、桂軍「三害」,遂作出了將部署於全灌興三角地區的夏威部主力南撤的決定。
11月21日晚,白崇禧以李宗仁的名義電告常凱申,要求將夏威部主力南撤,所留空白由湘軍填補。常凱申於22日下午17時,下達了准許桂軍南撤的複電,並向何鍵發電,要求何鍵派湘軍南下全州接防。
白崇禧接悉複電后,沒等湘軍接防,即刻下令連夜將在全州、興安、灌陽布防的夏威所部主力撤往恭城(灌陽以南百餘公里),僅在全州留有7軍24師72團的兩營幹訓隊,興安留有一個團(屬43師),灌陽留有一個團(44師130團)。
可是,湘軍在接到常凱申的接防命令后,並沒有即刻南下接防,而是一再拖延。11月23日,紅軍總參謀部截獲了總指揮何鍵下達的作戰命令。
針對何鍵的作戰計劃,軍委縱隊到達道縣的那一天,朱老總發布了「關於野戰軍25日晨前西渡瀟水的部署」:
第一軍團:於23日「移至道州地域」,以一個師的兵力控制河水東岸,「準備突擊向西追我之敵」。24日黃昏,軍團主力開始「向永安關方向移動,在河東之後衛師轉移到道州地域,並破壞浮橋」。
第三軍團:在可能的情況下,「應以一個師隨先頭渡過河西」。另一個師則須「準備明晨突擊追我之敵」。24日晚,軍團主力「應全部西渡完畢,而後衛則應破壞橋樑」。
第五軍團:「準備突擊明日由東向我尾追之敵」,嚴防敵人從側翼包抄而來。24日黃昏迅速脫敵渡河,「並破壞浮橋」。
第八軍團:軍團主力「可於24日拂曉前渡過河西」。如不可能,應改於24日黃昏時「全部渡過河西」,「並限三小時渡完」。
第九軍團:「襲取江華的任務不變。」
少共國際師:「擔任紅軍總後衛的任務不變。」
部署最後要求:「23、24兩夜渡河動作應迅速,絕對保證遵守時刻,嚴禁日間渡河。各兵團應派得力人督隊收容落伍,限25日拂曉前止全部渡完,並破壞完浮橋,將一切船隻集中西岸。」
從這份詳細的作戰命令中,中革軍委已完全明晰了民黨軍在湘江與瀟水之間準備與紅軍決戰的意圖和部署,暴露了常凱申企圖消滅我中央紅軍的陰謀。
因此,中革軍委決定儘力加快中央紅軍西進的速度,希望能搶在民黨軍完成兵力部署調動之前渡過湘江。然而,軍委縱隊如大搬家一般背著那些「罈罈罐罐」,部隊能快得起來嗎?紅軍部隊註定要為軍委縱隊的「遲緩」付出血的代價。
張城率領少共師先頭部隊以每天超過五十公里的速度連續急行軍四天,於24日上午終於抵達道縣。
此時,中央軍委仍然停留在道縣,並未渡過瀟水,張城將部隊交給李雲龍帶領,便匆忙趕往紅軍總部交接任務。
返回宿營地時,張城順道去看望一下統帥,前些天統帥提出的正確建議:「乘各路敵軍正在調動,薛、周兩部尚未靠攏之際,殺一個回馬槍,集中紅軍的主力,尋殲敵人一路或一部,以扭轉戰局,打破敵人的「追剿」計劃,開展新的局面。」再次被蘇派領導人駁回了,這讓統帥的心情有些鬱悶。
如果中革軍委能夠採納統帥的建議,紅軍就很有可能由退卻轉入反攻,戰局將會出現重大變化,有可能在湘南或湘中建立新蘇區,並配合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的軍民打破敵人的「圍剿」。就算不能建立新蘇區,打一個勝仗,對於繼續實行戰略轉移的紅軍也非常有利。
然而,蘇派領導人的「教條主義」思想極為根深蒂固,在他們看來,退卻就是退卻,退卻就不能「殺回馬槍」,這樣就把退卻變成了逃跑。他們主觀設想,要到湘西放下行李以後再作打算,以致失去了在湘南殲敵和轉變戰局的良機。
張城對此,自然是心知肚明,不過他並不打算為此而主動去改變什麼。在張城看來,若沒有湘江戰役血的教訓,中央紅軍仍然會置於蘇派領導人的指揮之下,以統帥為首的中國工農黨人必定無法走上中央核心領導層,中國工農黨始終只能成為「共產國際」領導下的一個地區組織而已。
張城知道,後來的湘江之戰,將以紅軍慘敗告終。8萬6千紅軍官兵,犧牲和失蹤約3萬餘人,被俘約6千人。殿後的紅八軍團不復存在。湘江東岸的紅三軍團六師18團和紅五軍團34師全軍覆滅。其餘各部編製在湘江之戰均只剩不足半數,官多兵少。
這是蘇派領導人實行逃跳主義所造成的嚴重惡果。此戰之所以能夠保重紅軍主力部隊渡過湘江,是因為紅軍指戰員在作戰中具有高度的政治熱情和英勇的獻身精神,阻止住了敵人的進攻。此戰之所以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損失,則主要是因為蘇派領導者沒有充分發揮紅軍的長處,部隊在行動中仍要背負著「罈罈罐罐「行軍,行動遲緩,戰略戰術指導上更是存在著嚴重錯誤。
但是在戰略上,紅軍是勝利了。湘江戰役,中央紅軍經過英勇奮戰,突破了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挫敗了常凱申企圖殲滅紅軍於湘江以東的計劃。最重要的是,湘江戰役的失利也加速了統帥的復出,為中國革命這艘大船找到了合適的舵手,同時也為後來的偉大勝利奠定了基礎。
若無湘江血戰,中國工農黨怎麼會深刻檢討蘇派領導人「左傾」的錯誤,而統帥在蘇派領導人的壓制之下,不知何時才會有出頭之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