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飲食搭配
同嗜——「口之於味,有同嗜焉。易牙先得我口之所喜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意思是說人們口味偏愛還是有普遍性的,有大家一致喜歡的味道,廚師對於這種普遍性偏好的把握,可以讓五湖四海的都滿意,達到「眾口難調調眾口,一人巧作千人食」的效果。
……
知味——孔子的嫡孫子思著有《中庸》,認為「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意思是說:能吃不代表喜歡吃,喜歡吃不等於會吃。能吃的人,胡吃海塞了一輩子,也未必知道自已在吃些什麼;喜歡吃的人,也僅止步於津津樂道某些口齒艷遇;真正會吃的人,卻能在尋常瓜菜中發掘出旖旎風情。
在魯菜中,有許多菜肴與歷史文化名人聯繫在一起,例如:
詩禮銀杏——孔子教其子孔鯉學詩習禮時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事後傳為美談,其後裔自稱「詩禮世家」。至五十三代衍聖公孔治,建造詩禮堂,以表敬意。堂前有銀杏樹兩株,蒼勁挺拔,果實碩大豐滿,每至仲熟。孔府宴中的銀杏,即取此樹之果,故名」詩禮銀杏。
……
燒秦皇魚骨——是孔府早期的一道名菜。據傳,在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時,孔子的第九代孫孔鰣,將《尚書》、《禮記》、《論語》等經典書籍偷偷藏於孔府故宅夾牆內。到了西漢景帝三年,皇帝劉啟將其子劉餘封為魯王。魯王在治宮中,發現了孔鰣偷藏的這批經典書籍,重新加以保存。為了紀念孔鰣藏書,金代,在孔廟的孔子住宅,修建了「金絲堂」,後來又重建「魯壁」。孔府後裔對秦始皇焚書坑儒,非常痛恨。此菜是用鱖魚中段加水發鰉魚骨燒制而成,孔府以「鰉魚骨」之諧音,命名此菜,以解秦皇「焚書坑儒」之恨。
糝——古沂州(今臨沂)風味小吃,迄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禮記·內則》載:「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一為餌,煎之」。
蟹胥——東漢鄭玄注《周禮·天官·庖人》:「薦羞之物謂四時所膳食,若荊州之魚,青州之蟹胥。」古代青州,指泰山以東至渤海的區域,蟹胥即螃蟹醬。
……
鹽、豆豉——初唐三傑之一的虞世南的不朽類書《北堂書鈔》引古艷歌有「白鹽海東來,美豉出魯門」之句,讚美「齊鹽魯豉」的品質上佳。山東的豆豉主要是臨沂的八寶豆豉,用大黑豆、茄子、鮮姜、杏仁、花椒、紫茄葉、香油和白酒八種原料發酵而成,醇厚清香、去膩爽口。
蘭陵美酒——李白在天寶初年長安之行以後,移家東魯。膾炙人口的《客中行》一詩作於東魯的蘭陵,盛讚蘭陵(今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蘭陵鎮)的美酒。「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碧筒飲——唐代的段成式《西陽雜俎》載:「歷城北一里,有蓮子湖。三伏之際,賓僚避暑於此,取大蓮葉盛酒,以簪刺葉,令與莖柄通,吸之,名為碧筒飲」。這種借用荷葉的香味卷包或盛裝為食材增香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例如荷葉粉蒸肉、泉城大包就是代表。
……
扒原殼鮑魚——宋代詩人蘇軾任登州知府時在《鰒魚行》詩中寫道「膳夫善治薦華堂,坐令雕俎生輝光。肉芝石耳不足數,醋芼魚皮真倚牆」,讚美了鮑魚鮮美,使宴席增光,吃了鮑魚,一切珍饈都算不得什麼了。
膠東麵食——明代程敏政曾作《傅家麵食行》曰:「傅家麵食天下功,製法來自東山東。美如甘酥色瑩雪,一匙入口心神融。「
蔥味包子——明朝一代詩宗李攀龍晚年居濟南大明湖南岸之百花洲,其愛妾蔡姬創「蔥味包子」,其特點是蔥香濃郁而餡中無蔥,「欲有蔥味而不見蔥」。以此餉客,傳為美談。
……
餄餎、餃子、薄脆、套環、油饊、酥餅——蒲松齡《日用俗字·飲食章》:「霍羅(即餄餎)壓如麻線細,扁食捏似月牙彎。上盤薄脆連甘露,透油飛果有掏環(即套環)。油饊霜熟兼五色,糖食酥餅亦多般。」
山東煎餅——蒲松齡《煎餅賦》:「……經火烙而滂澎,乃隨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圓如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似黃鶴之翎……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遠飄……」
小米粥、黃花菜、蔬菜等家常早餐——蒲松齡《客邸晨炊》:「大明湖上就煙霞,茆層三椽賃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園蔬登俎帶黃花。」
拔絲系列菜——《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很愛吃甜食。他的《聊齋文集》中就有「而今北地興揠果,無物不可用糖粘」的語句,說明當時山東地區拔絲甜菜十分流行。
……
小米粥——蒲松齡《客邸晨炊》:「大明湖上就煙霞,茆層三椽賃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園蔬登俎帶黃花。」
油爆雙脆——清代詩人和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有記載,「將豬肚洗凈,取極厚處,去上下皮,單用心,切骰子塊,滾油爆炒,加佐料起鍋,以極脆為佳。此北人法」,袁枚對這道菜的製作方法和特點有精確的闡述。近代作家梁實秋的《雅舍談吃》中對此菜均有高度讚譽。
豆腐(疑似一品豆腐或者鍋塌豆腐)——晚清《浪跡叢談》的作者梁章鉅系封疆大吏,福建人,宦遊南北,早年曾在濟南大明湖「薜荔館」食過一味豆腐,垂老卧病江南,猶「每每觸思此味,則饞涎輒不可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