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5標準
希特勒願意和他的將軍們聊政治,而且也願意用自己所為的政治思路來影響軍事決策。
這讓他在之前的戰爭中無往不利,也留給了許多陸軍將領們一個「元首很懂戰爭」的形象。
可是這種形象在蘇德戰爭這種不死不休的決戰之中,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陸軍固執的認為應該先進攻莫斯科,利用蘇聯北部地區完善的交通網打贏閃擊戰。
希特勒卻固執的認為,應該先拿下高加索,獲取足夠的資源來打一場持久消耗的戰爭。
結果其實很悲催,進攻莫斯科的時候希特勒不爽,最高統帥部掣肘陸軍;反過來攻打高加索的時候,陸軍一大堆將軍甩鍋,最後坑死了保盧斯。
希特勒同樣願意在財閥面前談論政治,他可以在一次見面之後,就讓法本公司的掌控者讚揚他的睿智和英明,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可是淵博並不能讓希特勒的學識變得精深。等他的障眼法被手下人識破之後,各個專業方面的人才,就開始用專業的辦法來哄騙他了。
比如說戈林,那個希特勒的擁護者和追隨者,就經常在技術層面上哄騙希特勒。
他曾經自豪的和別人說:「元首隻問我有多少架飛機能夠參戰,卻從不問我都是什麼型號的飛機。」
更要命的是,曾經有人向元首兜售自己的列車炮,並且認為這種列車炮在反坦克戰鬥中能有奇效……
可悲的是,那個看似淵博的元首希特勒,竟然相信了這種鬼話,最後逼的古德里安等一幹將領哭笑不得,用賭注的方式來結束了這場鬧劇。
不過好在現在的元首,已經不是那個元首了。李樂對未來技術方面的掌控,可要比任何專家都更精準。
他在這方面開的外掛,要比任何方面都多。在技術方面,他的話語權在德國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
而在政治上,雖然李樂這個時候不一定有希特勒那種捕捉對方弱點的敏銳能力,可他循規蹈矩還是會的。
早就已經制定好的既定國策,這個時候只要拿出來用就好了,不需要任何的更改。
「寬限英國戰爭賠款的事情,我覺得我們可以分兩部分來看!」李樂看著艾登爵士,還有臉上寫滿了期待的艾德禮,給出了自己的方案。
他用手彈了彈停戰條約,還有英國書面形式遞交的有關戰爭賠款寬限請求的報告,開口繼續說道:「一方面,我們可以減緩一部分賠款的追繳。」
說完之後,也不看英國首相和外交大臣臉上露出的期待,自顧自的說起了第二點來:「另一方面嗎,你們可以拿出一些產品,來抵債嘛!」
這可能是兩國之間最簡單的貿易結算方案了:無論英國請求減免多少戰爭賠款,德國方面都只有一個態度:用東西來抵債吧!
用這個方法,德國可是從英國拿走了無數產品,包括海軍的戰艦、炮彈,還有英國的發動機。
勞斯萊斯的發動機在二戰的時間段上,還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發動機之一呢。能夠用上勞斯萊斯發動機,也算是德國許多汽車飛機的幸運了。
正是因為有了英國和法國這類國家的工業體系加盟,德國才能在一邊作戰的前提下,一邊從容的進行著自己的四個現代化。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蘇聯可能是傾全國之力在和德國戰鬥了,而德國最多只拿出了七分力來。
在莫斯科會戰正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施佩爾在法國敲定了造船工業整合辦法,開始整合法國西部的造船工業產能。
整個法國造船業都要開始行動起來,為德國生產合格的運輸船還有補給船。
這可是一個大工程,至少德國未來幾年內的用船需求,都要仰仗法國的工業能力了。
按照李樂的計劃,未來3年內,德國要新造1000艘各種型號的軍用輔助船隻,3000艘大型遠洋輪船。
因為論起戰艦來,其實德國海軍已經不缺什麼了,可是論起其他能力來,德國海軍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地中海航線想要繁忙起來,需要的不是戰艦,而是海量的商船。溝通印度洋有無,拓展亞洲市場,每一樣都需要數不清的船隻。
掠奪需要運輸船隻,傾銷同樣需要運輸船隻,而德國缺少的,恰恰就是英國這種海洋國家,擁有的海洋底蘊。
同樣的,在李樂的計劃中,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海軍絕對是至關重要的存在。
而一支遠洋的海軍,和德國現有的海軍構成,是完全不一樣的。
遠洋海軍需要的海軍基地,德國幾乎沒有。所以大量的補給艦隻,就是德國急需的裝備了。
投送能力,和美國海軍的正面交戰能力,掌控海洋的能力,就是未來德國海軍需要重點建設的環節。
這可不是和英國在大西洋上打破交戰,不需要遠洋補給,只要戰艦開過去破壞航線就可以了。
毀滅敵國的航線,破壞敵國的海上運輸,這只是最基礎的制海權爭奪戰。
真正的海戰,是要最終利用起海洋,控制起海洋的!而德國海軍恰恰就不具備這種能力。
想要補充上這種能力,就不能像德國海軍那樣,依靠潛艇和雷達航母劍走偏鋒,打技術不對稱作戰的小套路了。
利用起海洋,並且主宰海洋,就要走一戰時候的大英帝國,還有二戰之後美國的路子,一步一個腳印,堂堂正正全面發展。
德國在這方面僅剩的兩個優勢,就是有李樂這個元首存在,可以在技術發展上少走一些彎路;還有日本正在拚死牽制著美國這頭怪獸。
「我們新開發了一套標準,這套標準是用來規範未來運輸行業的……」李樂說到了這裡,就提起了有關行業標準的問題。
現在德國是歐洲的霸主,由德國提出一個行業的標準,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聽到制定標準這件事情,英國首相艾德禮的臉色就變了。他最害怕的事情,可能就是以後英國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參照德國標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