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婉秋音樂工作室,向月看著各大報紙、網站、新聞對婉秋這次新歌《送別》的各種讚美之詞,不得不感嘆,婉秋確實從來沒有讓自己失望過。這樣想著,向月臉上不禁露出了作為長輩自豪的笑容。


  「叮叮叮」辦公室電話聲打斷了向月的出神,回過神的向月看著電話,無奈一笑,多半又是哪位歌手準備找黃粱一夢約歌吧,自從《送別》發布后,找她約歌的人絡繹不絕。


  說來也好笑,別音樂創作人是越有名,找他的歌手也是級別越高的。


  但是這條音樂圈鐵的規律放在黃粱一夢身上卻明顯失靈了,找她約歌的a級、s級歌手確實增多了,但是與之相對的,f至b級別的歌手卻更多。這也是是音樂圈一大奇事了。


  「您好,這裡是婉秋音樂工作室,我是工作室行政經理向月,請問您是?」向月客氣而禮貌地說道。


  「您好,我是杜延澤…….」磁性的聲音在向月耳邊響起,而當她想起杜延澤是何許人時,心裡就是咚的一跳,等理清楚杜延澤的來意時,一向穩重的向月也覺得喉嚨有些乾澀,但還是禮貌回道「……..我們會轉告黃粱一夢此事,到時有她會直接和您聯繫的。」


  「好的,謝謝了。」杜延澤禮貌回道。


  ………….

  這時還沉浸在《送別》被文學大師力贊的震驚中的眾人,還不知道還將有更大的震驚等待著他們,因為我們恣意妄為的黃粱一夢又發聲明了,果不其然再次造成了轟動。


  黃粱一夢:我將開放《送別》的改編權,詳細內容請見文件。


  獨唱權大家已經知道了,那麼這個改編權又是什麼呢?顧名思義,改編權就是允許對方改編自己的作品。在這個重視個人權益與知識產權的時代,作者很少會賦予他人作品改編權,誰又願意自己的作品被他人任意改變。因此,可想而知,黃粱一夢的聲明對大眾的衝擊。


  後世,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榜單,其中有個榜單是「媒體人最喜歡的人」,而黃粱一夢以自己短暫的音樂生涯發布的幾個聲明,位列了榜首。為什麼?

  因為黃粱一夢每次一發聲明,就會是一個大事件,甚至,這個事件放在很多年以後,依然會為人津津樂道,反覆討論。


  更有意思的是,與之相對應的,「媒體人最不喜歡的人」榜單中,黃粱一夢依然位列了榜首,這就讓人覺得很納悶了。


  直到有一次,傳奇記者李程程坦言:黃粱一夢在媒體人眼裡,大概就是一座大寶庫,可是不待發現寶藏的人親自挖掘,他自己就總是爆出來了,雖然他總是弄出大事件,但是媒體人其實也和普通群眾一樣,總是追在他挑起的話題後面。哪怕最後成功加熱了話題,也總是少了些自豪感的。


  這次就是如此,黃粱一夢發布的聲明,明顯挑起了熱度話題,而找不到黃粱一夢的記者們,無奈之下,開始向今天露面的明星們「伸手」了。


  「瀟瀟,今天黃粱一夢發布聲明,承諾開放《送別》改編權,你對這件事怎麼看呢?」在楊瀟瀟新劇宣傳發布會上,記者甲發問。


  楊瀟瀟不愧被人稱為女王,看了記者一眼,表情認真回答道「這是她的權力,我選擇尊重她的決定,而且,作為《矜持》終身獨唱權的被授予者,我只想說,她心胸寬廣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問話記者聽著楊瀟瀟的話,心頭暗喜,恩,明天頭條有了,《楊瀟瀟力贊黃粱一夢,稱其心胸廣大》。


  這算是比較友好的記者了,至少問的是黃粱一夢曾經合作過的對象,這邊,這位記者比較有野心,因為被他堵著問的是音樂圈的另一個新星譚明。


  「譚明,同樣作為音樂圈嶄露頭角的音樂創作人,你對黃粱一夢開放《送別》改編權一事是怎麼看待的呢?」記者乙明顯不懷好意地問譚明。


  譚明聽到記者的問話,皺著眉頭,問話的記者一看譚明這樣的表情,內心就高興了,這是有大新聞了啊,誰知,譚明卻回答:

  「我知道你想聽什麼,不過,很可惜,不能如你願了。」譚明嘲諷地望向問話記者,記者乙眼神有些閃躲,但是豎著耳朵等著他回答。


  譚明收回視線,說道「《送別》是一首很優秀的歌曲。至於,黃粱一夢公開它的改編權一事,我不做評論。但是,如果《送別》是我的作品,我是做不到的。」


  記者乙雖然是有些失望,沒有聽到想象中的撕逼大戲,但是這樣也還是可以交差的,題目嘛,就《譚明稱讚是好歌,但是不贊同黃粱一夢公開改編權》


  這些「處心積慮」的記者們炒著話題,想著奪人眼球的題目,爭著頭條,卻不知道,頭條卻被一個剛入行的菜鳥記者搞到了。


  菜鳥記者丙,剛入行,就被派到跟古典音樂這一條線,但是,眾所周知,採訪古典音樂人是很難出頭的。


  古典音樂圈是一個更小眾的圈子,要成為古典音樂人,付出的努力可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如果普通歌手是大學學歷,而古典音樂人就是博士級別的,他們不僅需要學習音樂知識,還有歷史文化知識,面對一群這樣的「學霸」,記者能問什麼有趣的話題?


  如果音樂圈在這個時代是與普通人產生了隔閡,那麼,古典音樂圈就是真正的曲高和寡了,欣賞者都是小眾,他們自成一個圈子。


  但是歌手對於這樣一個圈子多還是羨慕著的,不僅是因為他們自身的知識能力,更多的,是因為一個歌手想要開一場演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對於古典音樂人每一次的演出簡直就是一場演唱會了,這個格逼,真是讓人不得不服。


  這個杜延澤是古典音樂圈的新貴。我們不得不承認,有時候上天就是不公平的,他可以任意妄為的寵愛一個人,而這位杜延澤,就是這樣一個人。


  傳聞,杜延澤出生文學世家,十歲拜師學藝。他會鋼琴等多種樂器,而其最擅長的就是古笛了,更重要的是,他不僅僅會演奏,他還會自己作曲。


  這天,就是杜延澤的個人演奏發布會,記者丙看著氣質溫和的杜延澤,一時靈機一動,哆哆嗦嗦問出了個幫他搶到頭條的問題「請問,您知道黃粱一夢嗎?哦,他今天發布聲明,將開放他的新歌《送別》的改編權,不知道,您怎麼看?」


  記者丙的問話一出,全程都安靜了,記者丙旁邊的某記者暗自翻了一個白眼,菜鳥,誰會在古典音樂圈問這種問題?這是想要頭條想瘋了吧。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的是,杜延澤只是微微一愣后,笑著溫和回道「我自然是知道這樣事情的。」說到這裡,杜延澤一頓,眾人沒想到他居然回應了,往常對於這種問題,不都是無視的嗎?


  接著,眾人就看到,杜延澤笑著說道「《分別》是一首好歌,它的曲子,我認為很適合古典樂器演奏,我聯繫她時是希望可以一起合作,沒想到,她直接授予了改編權。」想到程婉秋的直爽,杜延澤眼裡都帶著明顯的笑意。


  底下的記者,一片嘩然,個個眼裡帶著驚訝,而記者丙,眼裡則是冒著金光,這可是大新聞……


  果然,第二天,一篇名為《黃粱一夢改編權原來是為了他》的文章,榮登頭條。


  眾人看著題目第一眼還以為是黃粱一夢的「桃色新聞」,個個摩拳擦掌,嘿嘿嘿地點進去,然後就是一臉懵逼了,本來《送別》歌詞被國學大師陳立讚賞,大家都已經覺得太玄幻了,緊接著,你就告訴我,古典音樂圈新貴杜延澤看上《送別》的曲子,將要改編成古典樂曲,我還能有什麼表情…….

  恍惚中,大家想起,好像曾經有個網友感嘆過,黃粱一夢太妖孽了,原來果然如此。


  而這時,程婉秋的忠粉們卻在群里發起了這樣一段對話:

  一樓:我就說嘛,當時我根本聽不懂歌詞,但是還是沉浸在曲子里,這曲子果然也不同凡響。


  二樓:我會告訴你,我已經對萌萌崇拜得五體投地了嗎?


  三樓:恩,那個,我想弱弱地問一句,雖然《送別》確實是好歌(當然,現在也沒有人敢說不是了。)但是,萌萌這是準備走上高格逼道路了嗎?好擔心怎麼辦?我會說,我還是喜歡接地氣的歌曲嗎?


  四樓:同擔心啊,萌萌你別拋棄我們這些學渣啊……


  五樓:學渣不解釋,你們說,如果我們去給萌萌留言,他會搭理我們嗎?


  五樓話一出,群里頓時一靜,不過,一會就變得更加熱鬧了。


  六樓:五樓好想法,去吧,我精神上支持你。


  七樓:五樓兄弟威武,萌萌在等著你的留言呢。


  ………….

  程婉秋可不知道外界的吵吵鬧鬧,對於開放《送別》改編權的事情,其實她想得很簡單,他們喜愛《送別》,願意改編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一個人是授權,多個人也是授權,乾脆就直接公開授權好了。


  程婉秋卻不知道自己的這一舉動,為歷史添加了多少佳話。


  《送別》本身的藝術性與文藝性的是大家公認的。更是因為黃粱一夢的公開授權其改編權,我們才能有幸看都那些優秀的改編作品,但有意思的是,這些作品卻並不是都出自於音樂圈。


  音樂圈中:


  譚明也是歷史中有名的音樂創作人,而且同樣是「音樂動蕩時期」新生派的代表,他與黃粱一夢二人並稱「前黃后譚」,如果「音樂動蕩時期」前期俗稱「黃粱一夢時代」,那麼,後期,就是「譚明時代」了。


  在「音樂動蕩時代」後期,譚明成為了音樂圈中新生派領軍人物,其歌曲風格多變,曲風多變,也是音樂歷史上不可或缺的風流人物。


  世人總是愛比較的,對於這樣兩個人物,無數所謂學者,無數所謂的愛慕者,拿著二人的歌曲、事迹,字字計較,各自為營,好像非要決出個高下。弄得好像譚明與黃粱一夢本身就是有你沒有,有我沒你的敵人一般。


  但是其實,譚明曾經明確表達過:黃粱一夢他做著別人不敢不願意做的事情,他的創作是自由的。而後更是發布了對《送別》的改編,命名為《送別續曲》: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而這首《送別續曲》,被電影《城西舊事》選中,多少人隨著劇情,聽著歌曲,不禁流下了感傷的淚水,那時的聽眾在回頭去聽黃粱一夢版本《送別》時,才感嘆,這確實是一首好歌,不是因為它的歌詞被文學大師陳立讚賞,也不是因為它的曲子被改編成了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界:

  杜延澤大師在古典音樂界也是一段傳奇,據傳,黃粱一夢之所以開放《送別》改編權,是因為杜延澤的請求。


  因為歷史久遠,已經無法考證。但是對於兩個傳奇的相識相遇,世人總是無限幻想。在野史中,甚至流傳黃粱一夢與杜延澤一聽鍾情的浪漫故事,可見,八卦,尤其是名人的八卦真的很受歡迎。


  杜延澤大師將《送別》曲子改編成了古笛獨奏,此曲第一次亮相就是在杜大師的獨奏會上。笛子悠揚婉轉的聲音配上《送別》唯美的曲調,一經演奏,果然廣受喜愛。


  而後,此曲便成為了杜延澤演奏時固定的謝幕曲,這也是野史中言之鑿鑿他們二人有情的證據之一。


  之後《送別》曲子更是被廣泛改編為鋼琴曲、二胡曲、古箏曲等多種古典曲譜,漸漸地,《送別》曲譜也成為了古典音樂中,初學者必須曲目之一,更是流傳歷史的古典樂曲之一。


  文學界:

  文學大師□□評論《送別》:這是一首永遠讓人沉湎的惜別之詞,它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離歌,無數人間傷感哀怨藏於其中。


  張大師卻言:初聞《送別》,只覺得離愁斷腸,但是再細細品讀,竟只想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它竟是哀而不傷。


  無論他們怎麼解讀《送別》,它的藝術性和文藝性確實不容置疑的。


  著名詩人馮玉君在其年少時,年少輕狂,大方狂妄之言:《送別》實在過於傷感,人生哪來那麼多感傷。因此,馮玉君,特意仿照《送別》形式,重填了歌詞,並改題為《游春》,此詩詞雖然稍顯不足,但是他內心的朝氣蓬勃一覽無餘。


  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游春。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景。


  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唱歌聲里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但是晚年時,馮玉君卻坦言:年少輕狂時,尤不能理解《送別》的深意,當歷經人生悲歡離合,感受過人世離愁別怨后,我不得不承認,《送別》確實道盡世間離別情。


  藝術界:

  200年後,藝術家彭柯,一幅《送別》畫作又驚了多少人的眼,夕陽西下,漫天的紅,一個人的背影遙遙望著遠方,不知畫中是何人,他送別的又是誰?


  眾人紛紛猜測,有人說,這是此畫描繪的是彭柯與他愛人依依送別的畫面,有人說,這是彭柯聽著《送別》后想象所畫。


  而彭柯本人一生都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聽著《送別》,心裡浮現了黃粱一夢的傳奇人生,不知不覺,手隨心動,回神之時,畫作已完成。他哪裡又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後世記載:《送別》創作於音樂動蕩時代初期,創作人是黃粱一夢,一經問世,便得到了音樂圈以及文學界的認可。


  但是,這首經典歌曲在當時卻是黃粱一夢所有歌曲中最不被普通聽眾所喜歡的,也許這就是專業人士與普通人之間的審美差異。


  但是經典歌曲之所以稱為經典歌曲,自然是有其魅力的,《送別》經受住了時間和歷史的檢驗,最後甚至成為了星際膾炙人口的一首經典歌曲。


  神奇的是,《送別》的流行是始於軍隊,但是始於何時何人歷史已經不可考,當人們意識到時,這首《送別》已經是送別老兵、送別退伍兵的必備曲目了。


  多少錚錚鐵骨漢子,面對戰場與死亡面不改色,知道自己即將離開部隊時沒有哭泣,知道自己即將與戰友分離時沒有哭泣,但是聽到這首《送別》之時,那些好男兒也不禁眼含熱淚………


  但真正讓《送別》成為膾炙人口的歌曲的是歷史上有名的「送別張將軍事件」,張將軍戎馬一生,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的將領,他一生為星際出征無數,國家能和平穩定的生活,他功不可沒,他是公認的星際英雄。而且,傳聞,因為熱愛國家與軍隊,常年駐守邊疆,甚至,他一生未婚。


  有人評價他:他的一生沒有妻子、沒有孩子,完全奉獻給了軍隊與國家。


  有人傷感:他是我們的英雄,我以為他會一直守護星際,守護我們。但是,我從來沒有想到,英雄也會累,英雄也會老,現在,他累了,他離開我們了……


  有人感慨:明明我只是在課本上學習過他的事迹,他離我遙遠得很,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知道他離世的消息,我卻忍不住淚流不止。


  因為張將軍的離世,舉國默哀。張將軍靈車從張家出來時,張家外面已經佔滿密密麻麻的人,無數人自動來送別張將軍,而那時,飄蕩著的歌曲就是《送別》。據傳聞,這是軍隊的傳統,送別離開隊伍的士兵的必聽曲目。


  聽說,那天,正值傍晚,夕陽西下,伴隨著《送別》哀傷的旋律,眾人默默為張將軍送別,等回過神,眾人才發現自己早已淚流滿襟…….

  聽說,那天,整個星際都籠罩在《送別》的哀傷之中……..

  聽說,後來,很多人很長一段時間都聽不得《送別》……


  從此之後,彷彿大家才認識到原來《送別》是這樣一首歌曲。


  人生何處不分離,人世間紛紛擾擾太多,而《分別》卻好像道盡了世間的離別愁緒。與家人分別,與戰友分別,與朋友分別,與愛人分別,一切的不舍與難以難於似乎都在《送別》里。


  《送別》成為了一首膾炙人口,甚至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它的歌詞本來是在大學課本中,也隨著歌曲的國民辨識度,逐漸變成了高中課本,後來甚至成為了中學教材。


  多少尚且年幼的中學生們,在課堂上學著「長亭外,古道邊…..」卻心不在焉,覺得難懂又無趣,無法理解大家對首歌詞的推崇。


  而後,時光飛逝,好像昨日才入學,還與同桌打鬧,還因功課被老師罰站,今天畢業卻在眼前,等在畢業典禮上聽著《送別》時,看著同學們熟悉的臉龐,看著老師曾近面目可憎的樣子,多少人突然就有些理解《送別》之意了。


  再等到他們慢慢長大,經歷了那些人世不可避免的離愁別緒,再次聽到曾經以為早已耳熟能詳的《送別》時,才驚覺陌生而感傷。


  有人說過:少不聽《送別》。


  也有人感嘆過:我從其一直不覺得《送別》好聽,更不懂這首歌為什麼得到那麼多的讚譽,可以,當我能聽懂時,我只想說,我依然不喜歡它,我情願聽不懂。


  但是有意思的是,曾經有個一調查,請選擇黃粱一夢歌曲中,最喜歡的前三首,依次排序。這個調查是網上匿名調查,幾乎很多人都以為肯定不會出現《送別》,但是有意思的是,最後,《送別》卻名列榜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