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帝圖> 第35節 化5

第35節 化5

  (求訂閱求支持)

  「你無權保持沉默,你必須為自己辯護,你若三緘其口,將會被默認有罪,會受到最嚴厲之制裁。」


  「你無權保持沉默,你必須為自己辯護,你若三緘其口,將會被默認有罪,會受到最嚴厲之制裁。」


  「你無權保持沉默,你必須為自己辯護,你若三緘其口,將會被默認有罪,會受到最嚴厲之制裁。」


  ……


  法庭兩邊的走廊上,一干人犯,被衛尉押著,還不斷被訓著話,走進法庭。


  劉璋治下,益涼的律法,最有名的,其實不是那個無罪不罰、有罪必罰,而是這個『你無權保持沉默』。


  凡是嫌犯,有審問的話,就必須有問必答,必須得開口交代問題。若是咬緊牙關,拚死不說,那你完了,衛尉直接就在口供記錄上,直接給你下個定語:三緘其口。那就是死不交代。這個定語,後面法曹一看,直接就會給你判個最高刑罰,你到法庭上再想喊冤,已經沒用了。法曹根本就不會再聽你遲到的解釋了。


  這個和後世那個所謂的『你有權保持沉默』,可以說是最大的差別。


  嫌犯帶到,法曹、律師等也都接連入場,旁聽的百姓也都紛紛入場。


  各就各位以後。


  楊阜法槌落下。


  「開庭,原告、被告就位。」楊阜宣布正式開庭。


  就見楊阜頭戴獬豸法冠,在審判席就坐,而原告李嬸以及被告胡僧支謙,還有原被告的辯護律師,也都各自就位。


  法庭內的布局,與後世的差不多。


  有審判席、原告席、被告席。


  審判席有主審法曹,以及兩個負責記錄的主簿。


  原、被告,都可以請律師。


  下面是旁聽席,外面的群眾可以進來旁聽。


  益涼的司法程序,和現在大漢其他地方,都不同,更接近與後世的司法模式。但是,也不完全一樣。


  正常的案件程序,由衛尉負責接案、抓人、取證(口供、證據等),然後遞交審計署審核,審核沒問題的話,就提交法曹進行審定判決,判決以後,若沒有上訴,而且審計署也沒有駁回判決結果的話,就會執行判決。


  從大的過程看,和後世基本一致。


  不過,在小的地方,在很多細節上,很多重要的地方,都還是有很多不同。


  比如,在後世,一個案子的真兇主謀,一般只有一個,也通常是真兇主謀重判,從犯酌情定罪。


  但是,在益涼,在現在,則不一定。益涼治下,一旦涉案,必須交代。若是硬抗著不交代,不說話,則被視為默認,通常會按照本案可能的最高刑罰標準直接定罪;再有就是冒認罪行,頂罪的,也是會直接定罪,後面若是發現真兇另有他人的話,早先頂罪的,不但不會被平反,還有可能加重判決,直接按本案可能的最高標準定罪,後面也不可能再有翻身的可能;還有,一個案子,即便是有死扛不說的,有冒認頂罪的,也無濟於事,也不會隨便結案。因為審計署會看整個案情結果的,所以,衛尉署會自己進行調查取證,來確定真兇。真兇若是被確定是前面沒有老實交代,妄圖矇混過關的,將會加重判決。衛尉取證的時候,會有記錄,每個人的錄取口供的時候,都有記錄。撒謊等,發現一次,記不良記錄一次。不良記錄的多少,將直接決定最後法曹量刑的輕重。


  所以,整體來說,益涼現在的律法,執行標準,要比後世嚴厲得多得多。一旦涉案,必須老實交代,爭取寬大處理,想要矇混過關,只能罪上加罪。


  像支謙在刑場遇到劉璋,直接就翻供,這就是非常嚴重的不良記錄。


  楊阜今天可不打算輕易放過他。


  他已經嚴重挑戰了楊阜法曹的威嚴。


  「原告或原告律師,請陳述案情。」楊阜道。


  接著,一個原告方一個委託律師,站起來,將案情陳述了一遍。


  整個案情經過,和劉璋之前了解到的,並無多少出入。


  「對於本案案情,被告方有無異議?」法曹問。


  「無異議。」支謙答。


  「原告起訴被告何種罪名?」法曹再問。


  「我方控告被告,殺人致死罪。」


  「好。現在,原被告雙方,進入答辯提問環節。請被告律師先提問。」楊阜開始主持雙方答辯。


  劉璋站了起來,「我想問原告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這位大神,你和被告認識嗎?」


  「認識,那和尚就是附近傳教的,經常見,也經常舍些齋飯給他,所以認識。」


  「那你們在街上相遇,是被告先和你搭訕,還是你先和被告搭訕?」


  「額那天急吼吼的去找郎中,哪有時間和他廢話,是他先攔住了額,問額有啥子事,額就說娃兒有病了,鬧騰的厲害,這不麻溜去找大夫的嘛。然後,他就說給他瞧瞧看看。結果,額娃兒就死了。」


  「你知道他以前有給人看過病嗎?」


  「額沒見過,但是額聽說過,說是和尚可厲害可靈驗了,好多人的病都是他治好的,所以額才把娃兒交給他治,沒想到,他竟然是個騙子,把額娃兒給害死了。」


  「我想問被告,原告剛才說的可屬實?」


  「屬實。不過,和尚不是騙子,和尚沒有要害人。」


  「你先別急著分辯,我再問你,你是哪裡人氏,以何為生?」


  「和尚祖籍月氏,靈帝時遷入大漢,先是掛靠在洛陽白馬寺,主要在京畿一帶弘揚佛法。後來京畿生亂,才來涼州。和尚皈依我佛,自然是以奉養我佛為生。」


  「奉養我佛為生?我佛可有賜你衣食?說明白些,別說那亂七八糟雲山霧罩的。」


  「…,和尚乃遊方僧人,自然是以化緣為生。」


  「和尚可有習研過醫術?外間所傳你治病救人,靈驗無比,可有此事?」


  「和尚確有學習過醫術,弘法世間,一些小病小災,多也順手為之。外間所傳,想來是因為和尚助人,不求錢財,所以信眾多為之宣揚,所以才口口相傳。」(未完待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