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3章 議和
太丨祖皇帝顧修建國時,盛寧王朝的領土東臨大海,西到格桑高原,北至大漠,南抵雲蒼山脈,是中州大陸當仁不讓最強大的國家,真真正正做到了天丨朝上國,萬國來朝。
此後的太宗、世宗、高宗三朝,盛寧王朝的國力都很強盛,哪怕北方的主要對手從鐵勒人變成了烏雅人,可長達百餘年的時光里,無論是鐵勒人還是烏雅人,他們的足跡都不曾越過星宿川。
顧修曾經說過,顧家的皇帝絕對不能躲在士兵身後,他們的血統和驕傲不允許他們這麼做。在先皇神宗皇帝之前,顧家的四代皇帝都是上過戰場歷練的,整個王朝的風氣也是驍勇好戰。
命運的轉折點出現在元壽二年。
那一年,烏雅人對星宿川發起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勢,雙方交戰激烈,死傷無數。
在陣亡者的名單里,有兩個非常重量級的人物。
一個是盛寧王朝的皇太子顧頌;另一個是光明王朝的皇太子拓跋光。
星宿川一役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勝利者,雙方最後不得不停戰都是因為已經耗不起了。
顧頌戰死那年二十八歲,留下一子一女。面對襁褓中的嫡長孫和已經成年的庶子,高宗皇帝猶豫了,他是該立皇太孫,還是該立皇太子。
從感情上來說,高宗皇帝肯定更想立太孫,那是他親手培養長大的太子留下的唯一骨血。可理智地想過以後,高宗皇帝放棄了這個想法,最終立了庶出的五皇子顧順為新任皇太子。
高宗皇帝那年已經五十歲了,小皇孫卻還不滿周歲,他沒有自信自己能夠活到太孫可以掌握政權的年紀。
就算是在太平盛世,幼主登基也是不利於皇權正常交接的,若是年幼的太孫上位,那就更不得了,與成年皇叔發生衝突幾乎是避無可避。
當時的盛寧王朝已經處在內憂外患之中,高宗皇帝不敢冒險,他要對他的國家負責。
顧頌當太子當得太合格了,文治武功無一不精,他又是嫡長子,最是名正言順不過。
因而顧頌活著的時候,他的弟弟們都老實得很,從來沒人肖想過皇位,大家都想著日後當個閑散王爺就好。
等到顧頌去了,高宗皇帝再看以前很順眼的庶子們,哪哪都不順眼。他們比起顧頌,實在是差得太遠了,最後挑出顧順,也是矮子裡頭拔高個,就他看起來稍微好一點,尚有培養前途。
元壽十二年,高宗皇帝駕崩,皇太子顧順繼位,次年改元天啟。
老實說,先皇不算是個昏君,換個風平浪靜的時代,他也許能當個規規矩矩的守成之君。
無奈先皇的運氣很不好,他撞上了一心想要為父報仇的拓跋承志。
同樣是在星宿川一役失去了優秀的儲君,光明王朝的老皇帝比高宗皇帝來得任性,他不顧虎視眈眈的兒子們,愣是立了四歲的小皇孫為皇太孫。
拓跋承志的童年過得很壓抑,為父報仇不過是個說法,他連拓跋光長什麼樣都不記得了,逼著拓跋承志拚命成長的動力是那群想搶他儲君位的叔叔,他必須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拓跋承志十六歲登基,花了八年的時間擺平所有對他不服的皇叔。
天啟十年,距離星宿川之役二十年後,養精蓄銳的烏雅人捲土重來。
過去二十年,是兩國實力此消彼長的二十年。一邊是厲兵秣馬伺機而戰,另一邊卻是笙歌燕舞毫無準備,因此這一戰的結果,根本是全無懸念。
先皇不是端明皇太子,從小沒有受過專門的帝王教育,而且由於東宮的位置穩固,高宗皇帝對庶子們都是採取的放養態度,只要不貪心不惹禍,他基本上不怎麼管他們。
因此在先皇的身上,很缺乏他應有的責任感。
以至於遷都之後有人感嘆,若是高宗皇帝當初立了太孫,結果肯定會更好些。
因為第二次星宿川之戰,從某種程度來說可以算是當年那一戰的延續。
只是,拓跋承志是光明王朝的皇帝,哪怕那時光明的整體國力遠不如盛寧,可他能調動的資源卻是遠遠超過了不得先皇信任且被他束縛著手腳的靜安郡王。
對於盛寧王朝而言,星宿川是東北戰略要地,是盛寧威懾烏雅人的必需之地。一旦有失,盛寧東北全線危急,安危皆受制於人,這也是昔年皇太子顧頌不惜代價死守星宿川的原因。
但是在天啟十年,星宿川丟掉了,這是盛寧開國以來的第一次失土。
星宿川告破之於盛寧王朝是個不小的打擊,但不是致命的。
真正的致命打擊來自先皇本身,他怕烏雅人攻破了星宿川繼續南下,並且攻佔燕京,在星宿川反攻戰最慘烈的時候棄都而逃,前往江南。
有太丨祖皇帝那句話,盛寧的將士們早就習慣了皇子皇女身先士卒。事實上,除了顧修本人,後來的御駕親征多是皇帝親臨前線指揮,並不會親自上陣殺敵。
說白了,就是皇室的姿態要擺足,真正殺敵的活兒,還是將士們去做。
原本,有靜安郡王在,星宿川就是一時失守,也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畢竟,那是顧家人經營了一百多年的地方,天時地利人和都有,反攻絕對是有機會的。
先皇從來沒進軍隊歷練過,也沒人指望他能御駕親征,他只要老老實實待在燕京,也就夠了。誰知先皇竟連這點也沒做到,盛寧的士氣為之一泄,星宿川連同燕雲十八郡,從此一去不復返。
拿下了燕州和雲州,拓跋承志並不滿足,他遇到的是烏雅人等待了上百年的進軍中原的好機會,他是不會輕易收手的。
此後,拓跋承志又攻陷了雍州和青州,若不是睿肅親王顧碩拚死守住了鳳台關,盛寧王朝就連現在的半壁江山也坐不住。
今上在天啟十年的表現比先皇稍微好些,至少他沒有逃,而是堅持到了最後。
當時,燕京淪陷,剩餘的皇室成員倉皇南逃,今上的好幾個兒女都是夭折在顛沛流離的逃亡路上,而來不及出逃的皇族宗親,紛紛被烏雅人斬殺和凌丨辱。
皇帝對烏雅人的恐懼是印在骨子裡的,前線的戰敗觸碰到了他最脆弱的那根神經。
意識到所謂的巫蠱事件不過是個障眼法,皇帝的真正目的就是找個借口把太子和大皇子軟禁起來,不許他們過問朝政,顧蘿大失所望,冷笑道:「看來皇上是鐵了心要議和了?」
陸昊的表情比顧蘿平靜許多,他淡然道:「不議和又能如何,且不說朝廷目前缺兵少將,就是人馬都不缺,也不可能再打下去,國庫沒銀子了,這才是最要命的。」
顧蘿的笑意更冷了:「議和有很多種議法,可我們面臨的,卻是最糟糕的一種。」
拓跋秋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盛寧王朝答應了就是大出血不說,關鍵是那些銀子和土地給出去,雙方的實力又是此消彼長,無異於飲鴆止渴殺雞取卵。
「阿蘿,這還不是最糟的。」陸昊的聲音壓得非常低,除了近在咫尺的顧蘿和陸珊,再沒人可以聽到,「你發現沒有,皇上和太子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了?」
一直以來,今上和太子顧蘭的關係都是非常好的,可以用來當父慈子孝的典型,為了太子的位置穩固,皇帝冊封繼后的時候還特地選了無子的陳皇后。
可這絕不意味著,皇帝和太子之間就沒有矛盾了,他們最大的分歧就是戰與和。
此前,宛州的局勢大好,掩蓋住了這種分歧。可戰局發生變化以後,皇帝父子的矛盾蓋不住了。皇帝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明知兒子是被人誣陷的也不點破,還將計就計把人軟禁了。
顧蘿輕嘆口氣,無奈道:「太子殿下不是任性之人,他也是沒有退路了。」
皇帝老了,年輕時光復河山的心氣早就沒了,他只想安安穩穩過完餘生,不想再經歷戰爭的噩夢,所以不管拓跋秋提出什麼條件,他都願意議和,誰也不許阻攔他。
皇帝可以這樣想,太子卻不行,他還年輕,像皇帝這樣綏靖下去,他是要當亡國之君的。
拓跋秋是個很有野心的人,他絕不甘心和盛寧王朝平分中原。只是眼下他剛登基,國內還有一堆事情要處理,北方的真皋人也是個大問題,等他處理完了那些事,肯定還要南征。
陸珊得知元琪全家被軟禁了,心裡特別擔心,要不是她的瞬移技能只能用一次,她都想進宮去看元琪了。可惜她進去了就出不來,搞不好還會把人嚇到,因而不敢輕舉妄動。
正是因為擔心元琪,陸珊最近特別黏著陸昊,每回他和顧蘿說話都要跟在旁邊。
這是她唯一的情報來源了,雖然陸昊和顧蘿做不了什麼,起碼消息是準的,分析也有道理。
只是他們越有道理,陸珊就越擔心,皇帝爹為了一時安穩要妥協綏靖,太子兒子不想亡國滅種就必須努力自救,這可比一般的皇帝太子的關係還要複雜,也是再深的父子感情都化解不了的。
如果太子真的出了什麼事,元琪要怎麼辦呢,陸珊莫名想起了倒霉催的靜安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