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初戰丹徒
第二天,鄧愈令鎮東將軍呂珍、鷹揚校尉高瀾遍練新兵兩千,兼合三千吳軍老兵,共五千人鎮守丹陽城,鄧愈則自率一萬五千兵馬殺往鎮江府。
鄧愈大軍進入鎮江境界沒多久,便有斥候報往丹徒城(鎮江府城),朱元璋聽到鄧愈親率大軍殺來,連忙問計於劉基。
劉基卻是不急,臉色平淡,好似早有良策在心中,只見劉基輕撫髭鬚,朗聲說道:「越國公不必著急,屬下已有計策!」
「伯溫先生竟然已想出應敵之策?」朱元璋臉起異色,對劉基的能耐頗為驚奇。
?劉基遂在朱元璋耳邊說到如此如此,朱元璋越聽臉上的喜色越濃,驚呼道:「哈哈哈,如果依照伯溫先生的計策,鄧愈必不敢再窺視本國公轄地!」
當晚,朱元璋按照劉基的想法一一作出安排,諸將欣然領命,回去各做準備。
————
卻說,鄧愈領兵一路謹慎行進,凡是經過險要地段,都會先派斥候打探,確認沒有危險后,才會進軍。
鄧愈與葉德新並馬趕路,兩人遲遲沒有看到劉基的應對布置,都心中起疑,頗為忐忑。
在鄧愈看來,劉基智謀過人,明知吳軍殺到,怎麼可能沒有伏擊、阻撓、防禦等措施?因而,行進途中越是安穩,鄧愈就越加不安,安排行軍也就越加謹慎。
而葉德新則一直深沉著臉色,總覺得哪個地方有所不妥,進入丹徒境界后,鄧愈見葉德新的臉色不太好,於是開口問道:「維章,你怎麼一直愁容滿面?莫非已經發現了劉基的算計?」
葉德新搖了搖頭,答道:「吳王行軍如此謹慎,那劉基頗懂人心,自然不會貿然設計,屬下只是覺得,我軍行進如此緩慢,此時丹陽城兵力空虛,如果劉基看出我等忌憚,派出一支人馬繞路攻打丹陽城,那丹陽城危矣!而丹陽一失,我等後路盡斷,軍心必然大亂,即時,劉基再從丹徒發兵趁勢來攻,我軍必遭滅頂大禍!」
如果鄧愈沒有多次在劉基手中吃癟,如果鄧愈沒有後世的記憶,不知道劉基在歷史上有多牛,大有可能會覺得葉德新有些『庸人自擾』。
但眼下鄧愈已經知道劉基厲害,被葉德新這麼一提醒,頓時急躁起來,連忙問道:「若是果真如維章所料,那本王該如何應對才好?」
葉德新雙目爍爍,他在鄧愈麾下,由於露臉表現的次數不多,以致聲名、威望比不過李恪,但這並不代表葉德新的能耐就低於李恪,在軍事謀劃上,葉德新甚至要強過李恪半籌。
當下,葉德新腦念電轉,迅速做出布局,向鄧愈建議道:「吳王,眼下應當派一部輕騎趕回丹陽,以防萬一,劉基如果要守住丹徒,必定不敢派太多的兵馬偷襲,依屬下所料,劉基最多調派一萬兵馬!」
鄧愈一想,也覺得是這個理,當即命橫野校尉汪成澤(字毅之)領八百騎兵趕回丹陽,如果丹陽發生戰事,則到呂珍麾下聽用,如果丹陽無恙,則回來與鄧愈大軍匯合。
做好調配,鄧愈繼續引軍殺往丹徒,兩天後,一萬五千吳軍趕到丹徒城外三十里處,朱軍斥候探得消息,立即報知朱元璋。
劉基心中已有定策,撫須一笑,當下建議朱元璋出城迎敵,朱元璋採納建議,引軍出城,與吳軍在野外相遇。
兩軍擺好陣勢,軍陣對圓處,湯和出陣搦戰道:「吳軍賊子,可敢與本將一戰?」
「朱軍狂徒,休得囂張,本將來會會你!」
董清朗聲應答,拍馬舞刀,直取湯和,湯和見狀,冷然一笑,揮起瀝泉刀迎向董清。
董清一刀劈起,就往湯和的面門殺去,湯和身形敏捷,急閃避過,一刀轟然飛砍,直砍向董清的腰部。
董清大喝一聲,提刀飛擋,兩柄大刀轟然碰撞,由於湯和全力出手,董清只覺手臂一陣發麻。
就在這時,湯和一抽瀝泉刀,又起猛擊,董清倏然一閃,避過犀利刀鋒,忽然間,董清氣勢暴漲,整個人如同一頭張牙舞爪的巨虎,九環刀揮舞如同狂風暴雨,逼得湯和不得不轉攻為守。
等董清攻勢一停,湯和便又再起猛攻,兩人越殺越急,兩邊將士看得目不轉睛,連連驚呼。
兩柄大刀碰撞不停,漸漸地兩人已殺了近百回合,仍是分不出勝負,湯和一刀劈開董清的九環刀,厲聲喝道:「董清,可敢換馬再戰?」
「有何不敢,只怕你不敢出戰!」
董清虎目暴瞪,戰意昂然,大有再與湯和大戰三百回合的勢頭,兩人遂回本陣,換了馬匹,歇息大概有半柱香的時間。
董清性起,竟然當場卸了盔甲,赤體提刀,翻身上馬,徑直衝到陣前,朗聲大喝,邀湯和來戰。
湯和不願示弱,竟然也卸下鎧甲來戰,兩人轉燈兒似的廝殺,又鬥了三十來合后,董清猝然發力,擰刀斜砍向湯和的脖頸,湯和側身急避,瀝泉刀翻轉間,橫切向董清的胸口,董清也是急閃避過。
朱軍陣內,朱元璋看著兩人你來我往不斷對攻,不由心跳加速,唯恐湯和有失,劉基也是在旁嘆道:「這董清是鄧愈麾下排名前四的猛將,今天看他廝殺,攻勢如同痴虎撲食,即使是湯將軍這等英雄人物,也難拿下,真有古之『虎痴』(三國許褚)遺風!」
朱元璋一聽,心中的擔憂更強烈一分,急向劉基投去眼色,劉基微微頷首,朱元璋這才令兵士吹起收兵號角。
湯和聽到號角聲起,狂攻一陣,盪開陣腳,沖回本陣,董清心知湯和武藝不下於自己,又在朱軍陣內看到劉基的旗號,當下不敢冒進,策馬徑直回到本陣。
於此,當天的搦戰告一段落!
第二天,湯和來到吳軍寨前,徑直向董清搦戰,董清昨天戰得興起,沒有絲毫猶豫,擰刀躍馬,就要出戰。
這時,葉德新叫住董清,低聲吩咐如此如此,董清聞言,心中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