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4章:豬肉漲價(中)
楊懷仁移步到李清臣身邊,早有一個老僕提醒了主人,李清臣扭頭見是楊懷仁,本來憂慮的臉色見稍有好轉。
楊懷仁先見了禮,李清臣問道,「楊大帥可是來買肉的?」
楊懷仁當然聽出來李清臣這是明知故問了,楊懷仁自己有個偌大的莊子,楊家莊子也早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食材基地。
別說豬肉羊肉了,肉魚蛋奶,幾乎一樣不缺,冬天裡照樣有種類多樣的綠菜,最稀罕的河豚都養在大宅子的溫泉池子里。
李清臣這話里有逗趣的意味,也稍稍有點諷刺的意味,一是說你楊懷仁還用來這裡買肉?二是說你家現在估計也在忙著殺豬賣肉,賺黑心錢了吧。
在楊懷仁心裡,李清臣一向是很穩重的,當很多文官對楊懷仁誤解的時候,想李清臣這樣的,也一直為他在開脫。
楊懷仁甚至覺得,李清臣很多時候是向著自己的,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也不容易,所以在一些其他無傷大雅的事情上,也往往不太介意。
所以方才說出那樣的話來,一來顯示了在李清臣心中,好像誰也沒有百姓那麼重要,誰的利益也不能損害了百姓的利益,這一點也是讓楊懷仁認可和欽佩的地方。
而二來則是因為李清臣剛才有點氣昏了頭,所以在此時此地見到楊懷仁,多少有點失去了平時的鎮定,有意挖苦的意思了。
李清臣畢竟長於事故,畢竟活了那麼多年了,很快他也意識到剛才他說的話,或許有失風度了。
再說他一個七十多老頭子了,也應該早已看破紅塵,不該和楊懷仁這個年輕人去計較。
所以李清臣也希望楊懷仁能心胸寬廣,或者根本沒聽出他更深層的意思,只當剛才的話是一句簡單的玩笑而已。
楊懷仁心裡知道李清臣生氣,所以剛才雖然笑著跟他說話,但話里卻沒給他多少好臉色看。
但他也不急著解釋,而是順著他的話道,「是啊,還沒搶到,要是李相公家裡的仆子搶到豬肉了,看在咱們同仁的份上,還請分學生一些。」
李清臣嘆了口氣,幽幽道,「你這個小子,還真是嘴上不饒人啊,我一個老頭子了,你就不能不那麼刻薄?」
現在能喊楊懷仁小子的人也不多了,不過從李清臣嘴裡喊出來,倒是有了些親近的意味,至於後邊的埋怨,倒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楊懷仁也知道好歹,更知道尊老,忙欠身賠禮道,「李相公見了豬肉價高心裡來氣,學生何況又不來氣呢?」
這麼說,便讓兩個人站在同一條戰線里了,反正大家都是為了百姓著想,那接下來就好說了。
李清臣也喜歡楊懷仁這個性子,嘴上總是不肯吃虧,但心裡是善良的,起碼今天散朝後,他沒在這裡看見別的朝臣,這就說明楊懷仁和他一樣,是個有心之人。
他問道,「那你說說,眼下這個情況,你怎麼看?」
楊懷仁想了想,也沒法用後世的市場理論來給他解釋,只能簡單把他所認為的結論說出來,他答道,「偶然現象,過幾天也就沒事了。」
李清臣點點頭,但從他的表情里,卻看出來他並不太認可楊懷仁的說法,他又問,「你可有什麼依據?」
楊懷仁搖搖頭道,「實際的例子,此類的依據我沒有。不過學生覺得,今日豬肉價格瘋漲數倍,也並非無跡可尋。
前些日子先帝大喪,按規矩不允許民間宰殺牲畜,不允許貪嘴食用肉食,加上正趕上西南,老百姓過年沒吃上肉,自然嘴饞。
如今先帝喪期已過,民間解禁,百姓們自然想不上過年口舌上的缺失,紛紛湧入市場採購豬羊肉,那也是正常的。
至於這些賣肉的屠戶們,見買肉的人多,能賣的肉少,自然要漲價賺取最大的利潤,現在的局面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這樣的局面,也不會維持太久,百姓們滿足了食慾,會漸漸回到平常對肉食的需求狀態上。
到手豬羊肉並沒有那麼搶手了,肉價自然會逐漸跌回到往日的正常水平。」
李清臣其實也想到這一點了,但有些事他也不太敢確定,他活了那麼多年,京城裡很多物資價格變動他經歷過不少。
有的時候,確實不太需要朝廷的干涉,物價就會逐漸回歸到正常水平,但有些時候如果朝廷不出面干預,某些商品的物價會嚴重虛高,導致其他很多引起社會不穩定的事情發生。
他又問了一句,「你可敢確定?」
楊懷仁笑著點了點頭。
李清臣又問,「你可能還不知道,京城裡的物價忽然變動,這也不是頭一回,曾經有一年黃河泛濫,導致整個黃河流域秋糧欠收,導致東京城糧價暴漲。
此後民心不穩,也曾有人藉機鬧事,搞得民間人心思動。
朝廷不得已出面干涉,但那些糧商不為所動,不尊上意,竟繼續囤積居奇,意圖謀利。
皇帝一怒之下重罰糧商,還砍了幾個人的腦袋才平息事件,但當時的事情對整個朝廷和國家的影響,還是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損失不可謂不慘重啊。
此類事件歷史上也不是沒有過,有的得到解決,可國家和朝廷卻遭受重創,有的甚至沒有挺過來,導致一個王朝的滅亡。
所以事關百姓飲食之事,都不可小視啊。」
楊懷仁做出一副受教的樣子來認真聽著李清臣說教。
不過內心裡卻認為,類似的事情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確實如李清臣所說,大都造成了極大的壞的影響。
但也不能拿前朝的事情和如今大宋的局面類比,糧食價格也不能簡單的橫向和肉食價格來對比。
大宋的農業發展程度遠超歷朝歷代,自太祖年間引進並大面積推廣占城稻開始,加上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帶動了農業生產的效率極大提高,宋朝的糧食產量就比前邊的歷朝歷代多出數倍了,缺糧的問題基本已經不存在。
即便是黃河每隔數年仍舊泛濫一次,會給中原黃河流域一代的糧食生產帶來一些損失,但江南一代糧食產量佔了全國的六到七成,這點影響也不足以讓大宋缺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