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2章:茶葉外銷
庄士恆從新恭敬地施禮道,「下官願為王爺效犬馬之勞。」
庄士恆的態度讓楊懷仁很滿意,既然人家已經表明態度了,楊懷仁也便接著說道,「庄大人若然人才。
本王對茶葉生意很感興趣,不如庄大人給本王說說,你們莊家的茶葉生意怎麼樣?特別是外銷這一塊,每年能走多少貨?」
庄士恆之前還擔心楊懷仁若是對茶葉生意感興趣,會設計他乃至奪了他們莊家的茶葉生意。
但現在看來,庄士恆覺得他之前是小人之心了。
楊懷仁畢竟來江南不久,大半時間他本人也並不在杭州呆著,就算是對茶葉生意有興趣,也不會是像一般的江南的茶商一樣,擁有種植、生產以及銷售的全面渠道。
但楊懷仁實際上也是個生意人,自家開了京城裡的一家著名的酒樓,另外和很多名樓都有合作關係。
開酒樓必然要採購不少茶葉的,特別是京城裡那些列數七十二名樓的酒樓,每年光是採購上等的好茶,這就是一份非常大的買賣了。
另一方面,楊懷仁特意問起他們莊家茶葉外銷這一塊,那楊懷仁的目的就表現的更明顯了。
商業上的消息,傳遞的向來都是很快的,以莊家在江南商人圈子裡的地位,也不難及時得到整個大宋商圈裡的一些關鍵消息。
楊懷仁首先是就是個商人,他還有另外許多特殊的身份,比如目前他娶了遼國的安國公主,是遼國的金刀駙馬。
另外,西北邊的一座新型的貿易型城市以極快的速度豎立起來,聽說楊懷仁在這座新的商貿城市裡就有很多邊貿的買賣。
加上之前他就跟吐蕃不少部族有貿易往來,如今有打通了交趾的商路,建立一支海上的商隊也不是很困難,顯然他家的生意會越做越大。
之前他們家的生意,也主要是以和飲食相關的貨物為主,比如新式蔬菜、氂牛以及海產品等各種食材,他若是對茶葉之類的飲品感興趣,似乎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而楊懷仁要販茶,也不會親自參與到種植和生產當中來,更多的會是去做外銷的生意,他有那麼多關係和路子,沒有道理不用。
庄士恆想明白了,楊懷仁對茶葉生意感興趣,還特意問了他們莊家茶葉外銷的情況,應該是有意和他們莊家合作了。
庄士恆想到這裡已經有點心花怒放了,這對他來說,可謂一舉兩得。
他想巴結楊懷仁或者建立某種聯繫,光靠送點禮物或者單純的拍馬屁,這種關係或者聯繫永遠是不牢靠的。
只有真正建立利益性質的聯盟,他們才算是同坐一條船的緊密關係。
如果事情按照庄士恆的預料之中發展下去,庄士恆不僅會在仕途上得到楊懷仁的提攜,同時他們莊家的茶葉生意也可以有了更強有力的庇護,也可以越做越大,很快就能躋身江南第一茶商的位置。
只要楊懷仁能讓國內的許多酒樓以後採購莊家的茶葉,或者是楊懷仁提供外銷渠道,從他們莊家大量批發茶葉,這都是極大的商機。
庄士恆道,「我們莊家的茶葉生意,主要還是以內銷為主,外銷也有,但所佔比例不算大。
江南一帶是茶葉主產區,大概佔大宋茶葉產量的八成。福、建路的打小龍團雖然很出名,但龍鳳團茶的產量一般,幾乎沒有在普通渠道流通的可能。
而我們莊家在江南茶商中,可謂數一數二,幾乎佔了江南茶葉生意的三成左右。」
楊懷仁因為要往遼國販糖,特地派人查閱了大宋戶部的紀錄,還是了解一些數據的。
當時大宋每年的茶葉產量大約在四千萬到五千萬斤之間浮動,包括周邊地區的泛江南區域,確實佔據了產量的八成以上,也就是三千多萬斤。
庄士恆說的他們莊家的產業年產量佔三成,有點吹噓的成分在裡邊,但兩成應該還是有的,計算一下也就是大約六七百萬斤。
楊懷仁又問,「庄大人,你們莊家產業外銷的比例具體是多少,可否透露給本王?」
庄士恆道,「下官對王爺,本也沒有任何可隱瞞之事,方才下官說外銷佔比例不多,大概不到兩成。
其中的一成,主要的銷售渠道還是通過海路,往南往西販售,只不過我們莊家遵守規矩,沒有海上的商隊,所以所謂的外銷,也是以批發的形式賣給海商,他們轉賣到了海外。」
楊懷仁點點頭,這和他預想的差不多。若是換了其他的小地方,商人能做到一個地方數一數二的,一般都有整套的生產和銷售渠道。
但在江南這種地方就不同,因為商人太多了,所以沒有哪一家可以真正做到全渠道,就算有人想站出來去做,也會受到其他商人聯合起來排擠和抵制。
所以在江南一帶便漸漸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但大家卻都默許的規矩,你做什麼行業,就專註於什麼行業,生產和銷售一般都會分開。
比如賣絲綢的不會去賣茶葉,賣茶葉的不會去搞海上商隊,搞海上貿易的又不會去搞貨物生產。
大家聽起來似乎有點熟悉,這種商業模式其實是先進的,各行各業各司其職,和後世的商業發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後世就算有一兩家的貌似什麼行業都涉及的,看上去好像產業很豐富的,其實他們也是有自己的主業。
涉及其他行業,一般是出於規模化運營上節省成本的需要,才建立必要的產業鏈。
但這種產業鏈的建立,也極少有全資控股的,大多是投資或者合作占股的形式來實現的,這也是後世產業布局的比較合理的形式。
楊懷仁又問,「那北邊呢?遼國、以及高麗和倭國等等?」
庄士恆道,「倭國很奇怪,明明他們我國人對咱們大宋的文化比別的國家人都有一種崇敬和喜愛。
但因為他們倭國皇帝沒有向咱們大宋皇帝陛下稱臣納貢,實際上朝廷是不允許私人和倭國的海上貿易往來的。
就算有,也是走私,大多數貨物販賣到倭國,應該是倭國商人通過高麗商人在高麗中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