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國之無德何以威四海
第三百六十四章 國之無德何以威四海
可惜言君諾一直公務繁忙,再加上吃的飯菜隻吃項知樂給他那份食譜上有的,所以何大壯一直沒辦法大顯身手。
難得項知樂給了他自由發揮的機會檢驗一下他最近的努力成果,他自然要把看家本領拿出來了。
隻見那一碟子小點心以腸衣包著,每一個都是標準的三指寬橢圓形,泛著詭異的紅黑光澤。
項知樂擰眉夾起了小點心,咬下去一口。
嗯,是普通的麵粉和了牛血,味道有點奇怪,為什麽要在牛肉裏麵包著兩個煮熟了的鵪鶉蛋呢?
可是奇怪歸奇怪,後勁還挺大,項知樂忍不住又夾了一個,還不忘催促夏念。
“繼續說。”
聽到項贇不好,她點心都可以多吃幾塊。
看到項知樂吃得正香,回想起項贇的慘狀,夏念咽了一口唾沫,戰戰兢兢的開口道。
“因為被下了猛藥,項贇的,蛋蛋,跟棍棍,分開了,”
眼看夏念把視線落在自己手上的,項知樂循著她的視線看了一眼筷子上還夾著的點心,,
蛋蛋,
棍棍,
胃裏莫名一陣翻湧,這次她沒法忍住了,頓時一陣幹嘔。
嚇得秋思連忙讓下人端來盂具。
直至把胃裏的東西吐了個幹淨,項知樂才漱了口扶額揚手讓下人把那一碟子奇怪的點心撤下。
“秋思,讓膳房備一份正常點的早膳,還有,以後不準何大壯再做這種奇奇怪怪的東西!!!”
“是。”
,,
皇宮。
言北陌“錯手”殺害張茜兒一事,根據受到驚嚇的永樂郡主哭訴:晚宴上因為被攝政王妃修理了一頓,再加上在攝政王府小住了幾天,發現攝政王對自己根本就沒有半分喜歡,她也就不想勉強了。
恰好在失意之時遇見了與攝政王模樣有幾分相似的清王,因此她退而求其次的喜歡上了清王。
如果不是因為這名大凰女子信誓旦旦的說她跟清王關係甚篤,她根本不會應約。
隻是沒想到,她的應約竟然給了這個大凰女子傷害自己的機會——這個女人,竟然在自己的茶水裏下毒。
還好清王及時趕到,還看出了茶水有毒,兩人因此發生了爭執,那名大凰女子為了除掉她,還膽大包天的對清王用迷藥。
為了保護她,陷入昏迷前的清王用盡最後的力氣把那名大凰女子殺掉了。
說法很蹩腳且漏洞百出,然而那個給南楚郡主遞信的下人卻被人認出了是項府的下人,而以南楚郡主隨從身份給清王府遞信的下人也因此案被順藤摸瓜的查到了是張府的一名粗使下人的遠親,
牽涉到了項府跟張府,能讓兩邊下人都服從命令的,除了張茜兒,還能有誰?
言北陌因幻境影響,隻記得推門而入就看到兩人在和睦的喝茶,然後就什麽都不記得了。
再加上不管大理寺的仵作怎麽驗屍,得出的結果都是被一刀捅入了心窩斃命,而凶器確實是言北陌手上拿著的匕首,,
如果當時那個永樂郡主沒有大喊大叫,而是跟清王私下把人掩埋了,這件事情揭了就翻篇了。
可是偏偏永樂郡主的尖叫聲卻引來了不少旁人的圍觀,還連帶驚動了南楚將軍王,,
大凰的一個妾,死了就死了,但是,那個妾要毒害他的寶貝女兒,這口氣,讓這個常年征戰沙場的暴躁漢子怎麽忍?
他是來建交的,不是給別人送人頭把尊嚴往地上踩的。
說是說那個大凰親王為了保護他的女兒殺了那個妾,但是誰知道那個親王對他的女兒有沒有殺心呢?
愛女心切的他也顧不上跟言君諾的“私人恩怨”,直接以使節的身份要求大凰給他一個圓滿的答複,否則大凰太欺負人了。
就著此事,早朝之時,將近五成的大臣們紛紛上奏要皇上以國威為重,萬不能因為使節的態度而對清王有所重判,況且一國使節的女兒跟當朝皇親私交甚密,不管出於什麽理由,這個出發點都是十分的耐人尋味,極有可能是南楚的一個圈套,意圖離間皇上跟清王之間的關係,造成大凰內訌。
將近三成的大臣則上奏要求嚴懲——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雖源頭極有可能是因為南楚的永樂郡主,然而私交一事,單憑一人努力,另一人若是沒有心思,又怎麽可能會有私交?
至於兩人私交談的什麽,到底是國事還是私事,誰知道呢?
死者的身份也尷尬,不過就是一個妾,再加上這個妾的家風也有問題——嫡母長姐都能在宮中做出那種不光彩的事被亂棍打死,自己又是以一種不光彩的方式進了項府,那麽她又有什麽事是不能做出來的呢?
兩方雖說人數相差甚遠,但是很明顯那將近三成要求嚴懲的大臣“戰鬥力”更強,賈道恒鏗鏘的一句“國之無德何以威四海”把所有爭論的話茬生生掐斷了。
眼看爭論無果又有重新爭論之勢,言君諾語氣平靜的一句“李昭,方亭,賈道恒,張燁之,秦肅,退朝以後跟本王好好說說你們的獨特見解”,立刻把所有人要燃起來的“戰火”撲滅了個一幹二淨。
這五個人,恰巧就是爭論的最厲害的幾個朝臣。
這是唯一一次,言北祁對言君諾的“插手”心懷“感激”。
隨即配合的大手一揮,說了一句“容後再議”,隨即讓內侍循例問一下有沒有其他事情,無事退朝。
因著言君諾的餘威,其餘大臣不敢再提此事,隻是紛紛上奏了一些其他小事,言北祁一一解決後,留下了鍾祺英跟孟修,就退朝了。
禦書房。
看了一眼從退朝後與幾位爭論的官員交流過以後就一直冷著臉坐在一旁一言不發的言君諾,再看了一眼年過天命,風姿儒雅眼底卻精光閃爍的鍾太傅——鍾祺英以及白發蒼蒼依然精神矍鑠的孟修,擰眉道。
“不知太傅以及孟老對此事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