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水(四)
李大光走了,李廣平很是不滿意。
他的思想比較樸實,一個好好的大活人,塊頭也大,四腳健全,為什麼勤奮勞動?沒有機會算了,有機會,也不願意放下身體,當真向人家借錢有臉面啊?
其實沒有大棚蔬菜,有的人頭腦靈活,能賺一些外花錢,加上勤快,從83年就陸續蓋起瓦房,甚至蓋起造價更高的平房。
李默想法是兩樣的。
李廣平家門頭單薄,很長時間,各方面都受到了或明或暗的岐視排擠,甚至有人公開地用言語抹李廣平的面子,過分者則直接動手。但縱觀前世,李大光雖然偶爾會說一些陰陽怪氣的話,可沒有直接抹李廣平的面子,更沒有動手。
用一句網路語,人家是真小人……
李默說:「爸,你認為秦檜勤不勤快?」
不勤快,能當宰相嗎?
「勤快重要,品德也重要,想一想讓出來的那塊屋基地吧。」
李廣平不是傻子,立即就聽出來了。
「沒辦法,這就是農村,二爺還搬到了道縣,只能這樣了。」
李默說的二爺,是他家的二爺爺,隔得太遠了,整整三十多里地,二爺爺家厲害,生了好幾個兒子,他本人力氣也大。然而遠水解不了近火,李默也無所謂。
隨著自己的發展,視野早就不在這個小村莊了。
再說,今年圩一破,李大光家必然損失慘重,想蓋房子,最少拖到後年,到了後年,五百塊錢,可能李默都不屑看一眼了。
李廣平不在言語。
多起事件證明,兒子雖小,可比自己腦子管用,基本上他說話,最後證明都是對的。
幾天後,破圩!
這是一個比較兇殘……不對,應當是極度兇殘的名詞。54年水災,沿江大堤倒掉了,不僅柳葉圩,附近許多大大小小的圩在江水的衝擊下,一起淹沒,不知淹死了多少人。
但這次破圩破得比較「溫柔」。
破圩的原因,與古代太原城牆倒塌的原因很相似,曹河開始退水,但圩堤在洪水裡泡了很長一段時間,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發生滑坡與塌方等險情。
究竟什麼原因,等到大家發現時,豁口已經很大了,也沒有辦法調查,再說,圩都破了,查這個有什麼用?
而且塌方的地方有點巧,柳葉圩是大圩,圩埂不僅高,並且很寬,正常情況下,即便有幾處滑坡,問題也不大,畢竟不是在洪峰巔峰時,也來得及補救。
這次塌方的地點正好在排水站的側翼,排水站是排澇與放水灌溉之用的,有大水泵,有進水水閘。正面無疑是鋼筋混凝土了,可側面卻是中空的。
下半夜側翼塌方,水就鼓進了進水閘的西牆腳,上面圩埂暫時還是好好的,但圩埂中間卻開始大面積向圩內鼓水。
更糟糕的塌方的地方是在西牆腳,若在東牆腳還好一點,西牆腳則位於河水的上游。
長江水位下降了,曹河長江口處的大水閘開始放水,不僅是曹河與其他幾條交匯河流里的水,上面還有一個中國第五大淡水湖呢。
這時候水的流速會有多快?水流速越快,衝力越大,在河水的衝擊下,生生將進水閘的啟閉機台沖歪掉。一旦它倒掉,豁口則會更大,直接將圩埂撕裂。整整鼓了一個多小時,排水站值班的人才聽到水流的響聲。他半睡半醒地爬起來,看是從哪裡發出的水流聲音。
看到了,臉也嚇白了,立即報警,可來不及了,啟閉機台已經倒下去,圩埂生生撕出來一個豁口。
這就是後來圩內百姓傳聞放水導致破圩謠傳的由來,但這個謠傳也是現在制度造成的,我們做領導的,是要負責向上面交代,而不是負責向你們這些百姓交代。
大家不清楚情況,李默也不清楚情況了。
也不能說領導就吃乾飯的,他們立即組織人搶險,甚至將一條駁船拖過來,往豁口裡納。無論他們怎麼救,豁口越來越大。這次幸運的就是水位低了不少,若是在巔峰時,河水咆哮地湧進圩內,還不知得死多少人。不幸運的就是汛期還沒有結束,水位雖不及原來高,但也不低,怎麼補救都來不及。
到了上午九點左右,幾十個領導看著豁口商議,可能救不起來了,但不能出人命,於是派人在大喇叭里通知各村百姓,得立即準備向高處轉移,很可能要破圩。到了十點鐘,豁口崩成三十米,領導又派人在喇叭里大喊,快點轉移,圩真的保不住了。不過就是到這時候,他們還在搶救,這多少阻止了豁口崩大的速度,為百姓轉移財產贏來不少時間。
因此李默對於領導的評價十分公道,往後去十個官員九個貪,不貪不是官,還喜歡做表面工作,但也不是一無是處,有時也確實做了一些實事。若不是他們帶領著,國家發展不會有這麼快。
李默知道是上午破的圩,但那一天,他記得不起,不過這幾天一到上午,他就變得額外小心。
因為塘灣幾個村子,仍沒有裝喇叭。
這天上午,他正在修改稿子,就聽到前面孫村人喊馬叫,他匆匆放下手中的稿子走了出來。
李廣平正在秧田裡耨中稻的雜草,他也抬著頭,看著南面,心想發生了什麼事?
李默知道,但表面工作得做的,他一溜小跑地跑到孫村,這時候連續的晴天,路面也乾燥,不過為了贏得時間,他還是跑得氣喘吁吁的,聽了一下,又跑回來,一邊大喊:「破圩了,破圩了,大喇叭里都在喊,讓我們向高處撤離。」
如果是其他小孩子,大人們不會相信,但李默,大夥真相信。
李默跑得汗如雨下,一口氣跑回來,對李廣平說:「快,快準備搬東西,破圩了。」
「胡說什麼?」
「爸,這能胡說嗎?快收拾東西吧,不然洪水一來,什麼都沖走了。」
「怎麼就破圩了?」
李默真不知道啊:「不管怎麼破圩的,快搬東西吧,還不能這樣搬。」
他拖著父親,又讓父親拿著一把鍬,來到後面。李庄也有塘,前塘后塘,兩個池塘合在一起,大約六七畝大小。在李默推動下,兩個池塘也開始養魚,後面池塘是後面三戶人家的。不過李義家有兩個兒子,又圈了八九分水面,成了自家的私有池塘。前面三戶呢,李大政說我大兒子快要結婚了,我家得算兩戶人家。他家有兩個兒子,李廣平還有三個兒子呢,他弟弟李大光也有兩個兒子呢,但誰能爭過他?那就按四戶人家算了。
每個塘都有塘埂隔著,便於去田間勞動。后塘後面就是大溝,船就放在這條大溝邊上,想將東西擔到船上,還要挑好大一會兒。李默帶著父親要做的事,就是將這個小塘埂掘開,直接將船駛到他家後面,還要挑,但只需要挑四五十米遠。這樣搬起東西才會快。
后塘還養著魚呢,這時候誰管?也不是李廣平家一條船,李義家後來也治辦了一條船,還有老生產隊的一條船,李義也過來幫忙,他與李大富家搬東西更方便,他們家後門口就是后塘,都不要挑的,直接就能搬上船了。
整個村子亂成一團。
李默母親說了一句:「小默,還真虧買了這艘船。」
李默不好說,我這條船真就是為今天所買的。
一家人七手八腳在搬東西,李大富與李大政兄弟兩則在吵架,他們家沒有船了,只好用生產隊的船,都想多放一些東西上去,兄弟兩爭了起來。李默搖頭,一個是D員,一個是生產隊長,論頭臉,整個村子最有頭臉的兩個人。
不出李默所料,隨著條件好了,家裡治辦的東西多了,一艘船也裝不下的。不過這時候先行來了一大批援兵,河港村的親戚到了。
與借錢無關,有的人也沒有向李默家借錢,前世更沒有借錢,河港村與柳葉圩只隔著一條河,河哪邊人喊馬叫,加上大喇叭在喊,河港村人知道了,所以這群親戚匆匆忙忙地跑著趕過來。
真是跑著過來的,出事,喇叭喊,到現在,只一個來小時,這一個來小時,他們不但要走近十里地,還要渡河,不跑,這時候根本趕不到。
十來個大壯漢子,個個帶著扁擔繩子,船裝不下,那就挑,一人挑上一百來斤東西,反正搬到李潭村的河埂上,不足三里地。
所以李默對親戚這個詞,一直不排斥,有困難,他們真過來了。
他不求人,那不能怪人家不幫忙。
父母馭著船,李默與奶奶牽著牛,帶著兩個弟弟妹妹,從陸地走。
到了李潭村的河埂上,河港村的親戚們還準備搬第二趟,但來不及了,他們就看到前面白茫茫的大水洶湧地撲了下來。李默兩個弟弟不懂事,嚇得哇哇地哭,要回家。奶奶沒好氣地說:「這個家現在能回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