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1937全球速遞> 第八十二章 艱難的決定

第八十二章 艱難的決定

  史汀生壓根沒指望約翰能立刻給出答覆,他大致把三個機構的籌備情況介紹了一下后,就讓約翰回去了。? ??

  回到房間,約翰又糾結得失眠了。面對「為自由而戰委員會」、軍工生產委員會、戰略情報局這三個選擇,約翰需要好好權衡一下。


  在床上翻來覆去想了很久,約翰先放棄的是「為自由而戰委員會」。老派國際主義份子希望通過國聯和日內瓦裁軍會議平衡國際局勢的努力已經完全破產了。在希特勒那個瘋子橫掃歐洲以前,孤立主義在美國的壓倒性優勢已無法動搖。


  約翰之前同意加入「為自由而戰委員會」,不過是為了向那些「主戰派」大佬們表明自己的立場罷了。現在既然無論是選擇軍工生產委員會還是戰略情報局都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那就沒有必須要再選它了。


  畢竟約翰也不想被民眾罵成軍火商和華爾街猶太人的走狗。況且「為自由而戰委員會」只是個民間組織,就是「主戰派」用來跟孤立主義者們打嘴仗的。美國參戰後它就自動解散了,並不能給約翰帶來什麼實質性的好處。


  現在是二選一了,要麼是軍工生產委員會,要麼是戰略情報局。約翰看了看外面已經略微白的天空,知道自己今晚註定是睡不著了。他乾脆爬了起來,找來了紙和筆,靠在床上把他能想到的優劣勢一條條列了出來。


  早在剛穿越過來的時候,約翰就曾經有過戰時加入戰略情報局的計劃,那時他還專門去跟多諾萬套過近乎。戰略情報局有一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它隸屬於軍方。加入它,就可以規避參軍的問題。


  要知道,在戰爭時期,像約翰這樣年齡合適的大家族子弟,如果不參軍的話是很容易遭人詬病的。加入戰略情報局,既可以獲得正式的軍銜,同是又可以打著情報需要的旗號,繼續以商人的身份活動。畢竟情報部門的自由度還是很大的。


  不過,自打在從英國回來的船上遇到多諾萬后,約翰對自己當初的想法又有了猶豫。當時,約翰和多諾萬都是乘坐「瑪麗王后」號郵輪迴國的。在船上,他們兩人有過幾次深入的交流。


  之前,約翰對多諾萬的了解,都是他前世從網上看來的。當他與多諾萬親自接觸過後,不由得對自己能否與其共事產生了懷疑。


  多諾萬是個天生的冒險家,膽大包天的行動派,跟約翰完全是兩種類型。這次多諾萬作為羅斯福的私人觀察員,與英國的情報部門有過秘密接觸。但他似乎只對滲透、破壞之類的暴力行動感興趣。


  約翰現,多諾萬是個喜歡廝殺和破壞的傢伙。他甚至親口對約翰說過「如果是搜集情報的話還勉強可以接受,因為或多或少有點冒險性,在辦公室里分析情報和撰寫報告就太無趣了」這樣的話。


  歷史上,在他的帶動下,戰略情報局一直有「重顛覆輕情報」的傳統。而他手下的那幫幹將也都瞧不起搞情報的活兒,寧願去戰場上冒險,或者在敵後搞顛覆。在戰略情報局,行動人員被親切地稱呼為「牛仔」,而情報分析人員則被戲稱為「唱詩班男孩」。


  而約翰擅長的恰恰是搞情報分析,「安全第一」是他的行事準則,對冒險刺激沒有絲毫興趣。所以,他如果加入戰略情報局的話,註定會是個「非主流」的邊緣角色。


  更麻煩的是,多諾萬跟胡佛兩人是死對頭。約翰要是不認識胡佛也就罷了,現在他不僅和胡佛都是共濟會成員,兩人目前還有合作關係。將來他夾在多諾萬和胡佛中間會比較難做。


  胡佛要想利用他對付多諾萬怎麼辦?答應吧,做吃裡扒外的二五仔不是約翰的風格。不答應吧,註定會得罪胡佛這尊屹立48年不倒的「大佛」。


  歷史上,多諾萬最後可是沒能斗過胡佛的。羅斯福死後,杜魯門就解散了戰略情報局,把多諾萬配到泰國做大使去了。就算後來重新組建中央情報局也沒有再啟用多諾萬。


  那麼,就剩下軍工生產委員會這一個選擇了。這個部門將來不僅掌握著採購物資或者安排6軍、海軍採購物資的大權,而且在實際生產中能夠直接監督這些物資的製造商,並對私人公司及整個行業的運作產生重大的影響力。


  而且和英國、德國的戰時經濟體制不同,美國的動員程度相對較低,並沒有成立一個龐大的涵蓋軍事、民事各部門的戰時經濟的最高管理機構。


  也就是說,軍工生產委員會名義上是個協調機構,但實際上行使的是管理機構的職責,並且上頭還沒有一個由軍方及文官組成的戰爭委員會來監督他,擁有相當大的自由度。


  如果約翰能夠加入這個機構,那對將來聯邦快遞公司和休斯飛機公司的展簡直太有利了。擁有這麼明顯的好處,傻子都知道該怎麼選擇,約翰又猶豫什麼呢?


  約翰的猶豫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就是因為軍工委員會實在太好了,他才這麼糾結呢。他能看出加入軍工生產管理委員會的好處,難道別人看不出來嗎?

  歷史上,各派力量在軍工生產委員會裡面的鬥爭,可是非常激烈的。別看約翰現在也算是小有身家的企業家了,和未來軍工生產管理委員會裡的那些大佬們比起來,他充其量不過是個小蝦米。約翰很擔心自己一不留神就會被其中的某股巨浪給拍死了。


  要知道,當美國經濟開始向戰時體制轉型時,幾乎每個大財團都有安排高管到軍工生產委員會任職。他們都代表了各自財團的利益,一方面要爭取軍工訂單和戰略物資配額,一方面還要保證自己轉型后,原先的民用市場份額不被其他企業侵佔,相互之間鬥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而且除了這些大財團代表,進駐軍工生產委員會的政府官員內部也派系陣營分明,矛盾重重。這些官員大多數都來自人力委員會、海事委員會、價格管理辦公室、糧食管理局、公共事業振興署、電氣化管理局等羅斯福新政時期的著名部門,每一個都代表了原部門的利益,試圖而在委員會中為本部門爭取更大的話語權。


  如果僅僅如此,約翰明哲保身,保持中立也就罷了。關鍵是加入軍工生產委員會後,難免會要捲入軍隊各軍種間以及軍方與民間搶奪戰略物資配額的鬥爭中去。這活可不好乾,相當容易得罪人。


  那幫高管一個個都有後台紮實,政府官員又都是早在新政時期就投入羅斯福麾下的民主黨人,就約翰這麼一個勢單力孤的共和黨人摻雜在裡面,怎麼看都像是背黑鍋、平民憤的要人選啊。


  不過約翰轉念一想,事情也許並不會像想象的那麼糟糕。他背後也站著史汀生等共和黨「主戰派」大佬呢。史汀生和諾克斯這兩人,以後一個是6軍部長,一個是海軍部長,再加上掌管情報系統的多諾萬,都不是好對付的角色。


  作為這些人在軍工生產委員會的代言人,約翰還是有左右逢源,渾水摸魚的機會的,具體就要看他自己的操作水平了。俗話說「富貴險中求」,要不幹脆搏一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