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綿里藏針
「原來閣下就是王少監?」李建成一聽到王小麥的名字眼睛就亮了起來,一副很感興趣的樣子打量著王小麥。
此人的名號如今可算是如雷貫耳了,從洛陽的儒門盛會開始躥紅,到今年組織百姓暴動攻破皇宮獻城投降,長安城內都流傳這個王小麥一定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沒想到今天一見,竟然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甚至連穿一身甲胄都費勁。不過他自然不會因為這一點就輕視王小麥,反而內心更為重視起來,老二趁大軍出征的時候單獨去濟州府請他出山,這件事已經傳遍了朝野。老二一向心高氣傲,如果這個王小麥沒什麼過人之處,他是絕對不會屈尊降貴這樣做的。
被秦瓊等人扶起來之後,王小麥也在偷偷的打量了李建成,演義小說里把他寫成一個沉溺酒色,甚至**後宮的紈絝子弟,不用腦子想也知道這是假的。後宮戒備森嚴,怎麼會允許一個成年的皇子隨便出入。即便李建成再好色,以他的地位,想要什麼樣的女人沒有,偏偏要去玩火,搞他爹的女人,這不是擺明了要找死嗎?
來到這個世界后,或多或少的知道了一些李大的事迹,晉陽起兵,李大在河東老家結交大批能人志士,成為了反隋的一支重要力量,並率兵攻取了西河,取得反唐捷。唐軍進軍關中,李建成在潼關大敗屈突通,長安之戰,李建成部先登上城牆。可以說李大的軍事才能和軍事天賦也是不差的,只不過其後大唐建立,李大身為太子要留守京師,征討的任務也多落在了李二頭上。
李建成看起來三十來歲的樣子,長得雖然不像李二這般魁梧壯碩,但身材也算是強健有力了。面容上的線條很是柔和,讓人一看就有親近感,說話的聲音也是不疾不徐,一副從容不迫的姿態,下顎和唇邊留著短短的鬍鬚,看起來很是成熟穩健。
「在下失禮了,還請太子殿下恕罪。」王小麥向李大行了一禮。
李大抿著嘴一笑,他剛才面向眾將,看的很是真切,想起剛才王小麥狼狽的模樣就覺得很好笑,心道這倒是一個有趣的人。
兩人頭次見面,沒什麼話題可講,只是相互恭維了幾句,「久仰大名,如雷貫耳」等等。
這時候禮部的官員過來稟報,大軍已經準備完畢,皇帝和文武百官都在城內等著了,大家還是儘快啟程,以免耽誤了祭祖的時辰。
李大聞言點點頭,一聲令下,早有牽著馬匹的兵士來到橋上,為的自然是李二的青驄馬。李大讚了一聲「好馬」,走上前從兵士手中接過韁繩,摸了摸青驄馬強健的脊背,不住的點頭。他也是好馬之人,自然看出這匹青驄馬不同尋常。
王小麥瞪著眼,心道李大不會是看上了這匹馬,要奪走弟弟的愛馬吧?諸將看到李大的此番表現也是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太子這是什麼意思。
下一刻,眾人就睜大了眼睛,李大牽著馬徑直的走到李二面前:「請主帥上馬!」
這在場所有人下巴的都快掉了,太子竟然給秦王親自牽馬這這這這個世界是瘋了嗎?東宮的幾十個將士完全被李大的這番表現搞蒙了,太子今天怎麼儘是幹些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事。
李二也是楞了一下,饒是他久經沙場,少年老成,此時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內心裡,他是很想接過這個馬韁的,畢竟老大一直壓在他頭上,哪怕是原來父親在外地做官的時候,老大也是家裡絕對的話事人。這些年來,他從唐公二世子到現在的秦王,身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老大卻始終壓了他一頭。未來,這個身份的差距會更大,會出現一道鴻溝,他是君,而自己是臣。
君臣有別,李二已經嘗到了權力了滋味,其中有甜有澀,洛陽的萬民歡呼,劉文靜的死亡,都是這層身份給他帶來的結果。戰勝王世充和竇建德之後,他已經徹底不滿意現在的身份,就像有些將領私底下說的那樣,老大何德何能,壓自己一頭?
李二伸出手,剛要接過馬韁,心頭又是一陣猶豫,還是又把拳頭收了回來,對著李大行了一禮:「長幼有序,世民怎可勞動大哥為我牽馬?」
李大臉上露出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老二隻說了長幼有序,看來他還是不服啊,沒錯,兩人之所以有這些身份上的拆別就是因為年齡。自古以來就是嫡長子繼承皇位,這是亘古不變的規則,就算你再不服,也是無法改變的。李大笑了笑:「說這些作甚,你我既是兄弟,又是君臣,今日你為大唐立下如此戰功,作兄長的不過是為你牽一匹馬又有何不可?」說這話就把手裡的馬韁塞到了李二手裡。
王小麥看著二人這番綿里藏針的交鋒,皇家的教育果真是不簡單,這兩人年紀都不大,說話卻都是老狐狸一般,讓人聽得費力。李大的這一手很是高明啊,他看似自降身份為弟弟牽馬,說的話里卻是一口一個大唐,這是在有意的標示自己的正統身份,這話從他嘴裡說出來,沒人會感到不妥,因為他就是未來的皇帝,家天下的時代,整個大唐可以說未來都會他的私人財產。但是這話聽在李二耳朵里就不那麼好受了,他勞苦功高,最終卻只是一個替人家打工的馬仔,這事放在誰身上也不會甘心啊。
「如此就有勞兄長了!」李二也絲毫不提對方的太子身份了,只是稱呼李大兄長。
聽得旁邊的禮部官員不住的皺眉,如此正式的場合,秦王怎麼開始家長里短的聊起來了,不過李二是得勝回來的大功臣,他自然不好說什麼,否則可能早就提醒他注意禮節了。他的職責就是如此,凡是到了重要的典禮等場合,文武百官都是聽從這些禮部官員的擺布,就連皇帝做得不對也不行。
大軍終於在禮部官員的再三催促下出了,李二為,後面跟隨者浩浩蕩蕩的十萬大軍,大軍光是通過灞水橋,就走了足足一個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