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聖跡仙蹤> 第四十六回 不速之客分享仙丹 老子師徒嶽麓飛升

第四十六回 不速之客分享仙丹 老子師徒嶽麓飛升

  話說次日清晨,雄雞報曉青羊肆,老子騎青牛,灰鼠站立牛頭,由徐甲牽引;尹喜騎白馬,白虎背伏玉兔,青羊背立雄雞、毛猴緊跟,黃狗與胖豬隨後,烏龍腿爪盤蟒蛇遊盪上方,離青羊肆,由青羊肆一路南行,又半月余,來到槐里小村邊。師徒一行走過古槐樹,進入小村中,早有村人瞧見,報信秦佚舅父家。秦佚舅父聞訊老遠迎出,自然受到一番熱情款待。連住三日,秦佚舅父捎信於衙府,秦佚由郡衙急忙趕來。老子一行告別秦佚舅父,由秦佚引領,走出槐里小村,走過古槐樹,奔往嶽麓山。


  上年秋季,秦佚曾引領老子及其弟子登臨過此山。如今再來,正值盛夏,卻有另樣感覺。彷彿此山經過一年來滋養,竟又透出多許靈氣。山間綠樹成蔭,繁花似錦,修竹玉立,碧水浮萍。行進在羊腸小道間,讓人心曠神怡,感慨橫生。聽風拂樹動,偶有鳥驚花落,餘音妙轉翩然入耳。


  行至半山腰一崖頂平台處,便見一新建草堂坐落其間,草堂前還有一株頗有些年頭梧桐樹立於平台崖邊。梧桐花期正盛,蜂圍蝶戀,戲舞依依,與崖下流出潺潺玉泉溪水聲構成一片諧和。


  秦佚對老子言說道:「先生歸來之前,我已為先生招募眾多喜道信眾,都聲稱想聽先生講經傳道,此草堂月前剛剛落成,特為先生日後講經傳道所建,不知先生可否滿意?」


  老子感嘆道:「難為你想得周全,此草堂燕處超然,可做書院,研讀典籍,抄寫經文。」言罷,來到崖邊,遠眺洮河良久,又回首仰望梧桐片刻,含笑對秦佚言道,「此梧桐若有鳳凰來朝,此台地該名曰鳳台!」


  秦佚道:「既有梧桐,何愁鳳凰來朝,就曰鳳台甚好!」


  老子若有所思,微笑點首。


  離開草堂,再上行不多時,便來到去年所登山頂一寬敞處,只見一排庵房矗立山巔凹處。幾間簡樸草屋,幾段木質迴廊,一步步踏來,跫音頓響,令人心境澄明。老子面露悅色,含笑頻頻點首。徐甲與眾生肖喜得手舞足蹈,跑前跑后。


  秦佚道:「此庵房便是先生與眾生肖日後修身養性之地。」


  老子讚歎說道:「真是煩勞與你。」


  秦佚道:「先生不必客氣。此庵房後面還有一處平台,我知先生喜好煉丹,那裡可砌築丹爐,石料等我已備好,明日我便派工匠前來,按先生指點砌築丹爐。」


  老子擺手道:「不必再來工匠,我與弟子自來砌築便是。」


  秦佚道:「就依先生。」


  當晚,秦佚陪老子一行過夜於庵房之中,又是一番徹夜長談。


  第二日,秦佚下山去招募聽經信眾,老子與徐甲開始砌築八卦丹爐。眾生肖也各盡所能,銜泥運石,一陣忙碌,紅日落山前便將丹爐落成。當晚便一次點火試爐成功。


  徐甲眼望爐中烈焰,問老子道:「我知師傅當年在翠雲峰曾煉製過提神仙丹,不知此地八卦丹爐將煉製何種仙丹?」


  老子告曰:「天機不可泄露,屆時便知。」


  從此,老子便與其弟子,每日於煉丹訪葯,談經講學。秦佚不僅找來眾多喜道信眾,閑來也約三五好友,常與老子共聚山上,品評風物,暢懷參玄。


  有詩為證:


  函關西行過秦川,功就狄道隱東山。


  茫茫宇宙寬襟抱,朗朗乾坤垂箴柬。


  寡慾少私得清心,慈悲包容知恭謙。


  睿智超前無窮盡,哲人仰視嘆聖賢。


  老子隱居嶽麓山,講經傳道日久,漸漸名揚四方。轉過年初春,又有諸多喜道信眾慕名老子,紛紛前來東山,爭相拜老子為師。老子無奈,只得廣收門徒,講學傳經。嶽麓山超然台處,時常琅琅誦經聲湧入耳際,梧桐樹下,也充盈著莊嚴和肅穆。


  然而,老子信眾及弟子多了,也難免魚龍混雜,課餘時間無事可做,便生出許多事端來,經常打架鬥毆。老子不甚其擾,便發明了一種遊戲。在地上畫上兩方框相套圖形,信眾徒弟三人一方,各自沿所畫線路來回走動,把對方堵在死角不能走便除去,如一方失掉兩人則輸。後來因為地方不足,且玩起來塵土飛揚,老子又將遊戲改良,以小石子代替人的方位移動,徒弟兩人一對,各執三子,規則不變,名曰「下方」。據說,後來風靡九州大地的象棋,便是由「下方」演變而來。


  老子久居東山,也時常與信眾弟子下山遊玩。


  位於狄道郡城洮河西岸的小窪山,林木蒼鬱蔥翠,野花遍地芳香;山石重疊,峰巒峻險;山巒巍峨,蜿蜒如龍;水潔景秀,空氣清新。氣勢雄偉壯、風景幽雅。有座寺廟深藏小窪山腰。老子和信眾弟子曾先後三次到該地過夜。人們尊稱老子為龍,後來便將這座寺廟稱為「卧龍寺」,並把老子途經到廣河的流水稱為「伯陽河」。


  臨洮(狄道)當地居民至今保留著用洮水淺灘生長的「毛臘柱」(中藥名叫蒲黃)止血鎮痛的習慣,據說也是老子所授。


  歲月如梭,時光飛逝。老子每日里在狄道嶽麓山中悟道煉丹,於超然講經台升壇講經,廣施大義,與徐甲及生肖弟子相授,與四方前來信眾傳道,不知不覺已至三九二十七年。


  這日清晨,老子於庵中卧榻醒來,耳邊彷彿有天籟之音召喚。而那天籟之音,便來自與庵后煉丹八卦爐中。如是,便喚醒徐甲,一同來到八卦爐旁。只見,足足燃燒二十七年煉丹爐火,已經熄滅,爐中天籟之音還在隱隱奏鳴。老子命徐甲揭去爐蓋,隨著萬道金光散出,十八粒仙丹煉成。老子自食一粒試嘗,便體內有一股氣流循環,聖體忽然輕飄起來,自如落地。再給徐甲一粒仙丹,徐甲頓時超凡脫俗,面露紫氣,也可自如飄浮落地。


  老子喜形於色,命徐甲喚來十二生肖,各食一粒。眾生肖即刻有了精神,搖頭擺尾蹦跳,皆自如飛起飛落。


  老子告曰大家:「你等所食仙丹,為飛升丹。待時機一到,便可一同飛升進入天庭。」


  徐甲與眾生肖喜得一齊跪地叩謝老子。


  正在此時,卻不料,從煉丹八卦爐旁的樹叢中穿出四位不速之客,齊刷刷跪於老子面前,呼喚道:「師傅收留我們!」


  徐甲與眾生肖驚愕不已,這四位竟是花貓、狐狸、灰狼、獵豹。


  原來,當年花貓從土地神那裡得知,玉帝言:地上三千年,天上整十載后,卯月卯日卯時,十二生肖與花貓、大象和狐狸一同到天宮南天門,進行賽跑複選。賽跑路線由南天門跑到北天門,按到達終點先後次序重排座次。上不得天宮者,無複選生肖資格。取得生肖資格者,如願做神獸,還可留在天宮做御前侍衛。」


  待土地神將玉帝詔令傳至十二生肖及花貓、大象和狐狸等,個個先喜后憂。喜的是可留在天宮做御前侍衛,憂的是天宮高遠,道路難尋,如何上的去?后從土地神口中得知,跟隨下界老子,見機行事,便可上天。於是灰鼠與狐狸、灰狼、獵豹商議后,便尋蹤老子洛邑紫雲山,后又一路跟來。歷經百年,跨越千辛萬苦,總算看到一線希望。今見時機成熟,便現身請求老子賜與飛升仙丹成全。


  眾生肖聽過花貓等講述,七嘴八舌斥責這四位不速之客。青牛圓瞪雙目,白虎大張血盆大口,青龍張開利爪,毛猴也偷偷撿起一塊石頭,隨時準備出擊。


  然而,老子聽過花貓等講述,也不驚訝,言說道:「我早知你等跟來,也難為你們如此執著。」言罷,從葫蘆中取出僅有四粒仙丹,命徐甲遞與花貓、狐狸、灰狼、獵豹,又言道,「仙丹可與你等食用。不過要切記,還需潛心修行,方可飛升。」


  花貓、狐狸、灰狼、獵豹拜伏於地叩,首再三道謝老子:「弟子一定謹記師傅教誨」


  眾生肖無奈,強忍一腔怒火作罷。


  從此,花貓、狐狸、灰狼、獵豹,便與十二生肖一同於在東山聽老子講經傳道,潛心修行。


  老子等食過飛升仙丹次年三月廿八日,老子正在超然內堂抄寫經文,忽有弟子入告,堂前有神鳥自天而降。老子訝然,持筆而出,果見鳳凰棲於梧桐之上,見老子,展翅騰空,繞樹三匝,三點頭乃長鳴而去。


  老子若有所思,雙目虛掩,過函關以來數十年的時光倏忽閃過眼前。彼時,紛亂四起,哀鴻遍野,硝煙狼藉,周王朝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為了尋聖訪祖,也為了得一方凈土任靈魂燕處超然,老子作別京都,向西迤邐而去。


  從京都洛陽西出函谷關,溯渭河一路西行,長途跋涉后終於入得秦地。幾經輾轉,又入得大散關,守關人尹喜洒掃四十里,夾道焚香相迎,執禮甚恭。尹喜究覽古籍,精通曆法,善內學星宿,「服精華,隱德行仁」,也是難得一見的奇人。寓居期間,兩人相談甚歡,默契天成。


  臨行前,尹喜以「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相求,老子有感於尹喜一片摯誠,奮筆揮毫,以王道興衰成敗、萬姓安危禍福為鑒,言宇宙根本,論處世之方,成洋洋洒洒五千言。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稱《道經》;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名《德經》,總八十一章,合稱《道德經》,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


  書成,繼續向西,尹喜亦為五千精妙所震懾,化身嚮導,掛冠相隨。西出散關,翻過隴山,深入狄夷,先後經天水、清水、禮縣、秦安、甘谷、隴西、渭源,越關山而入狄道,此後,過皋蘭、廣河、積石山、永靖、永登、武威、青海門源、張掖、高台、酒泉、敦煌等地,足跡踏遍甘肅渭水、洮水、湟水一帶。


  歷經三年後,終於還是回到了臨洮(狄道),並在嶽麓山築室而居。每日煉丹訪葯,談經講學,閑來三五好友共聚林間,品評風物,暢懷參玄。如此一過,便又是數十年。


  而今,鳳鳥來朝,長鳴而去,老子已參透天機,知自己時辰已到,修行圓滿了。於是,頷首微笑,召集弟子,聚於台上,講經末了,立於東山半腰台地,朝洮河西北方向。那裡有一座與眾不同的山,早晨一片光明,傍晚全是陰影。那時人們不分時間,不明方向,天地間陰陽不調。老子以往早上登上東山給徒弟們傳授道家真經,可是由於大家不知道時間,徒弟們總是不能按時前來聽講。此時再望此山,老子靈機一動,便對眾徒弟們說道:「我在那座山上點一個太極圖,讓你們掌握時間和方向吧。」於是,他站在神廟大院揮筆向北點畫了幾筆,從此,此山在早晨的陽光下,山的陰影酷似一個圓形的太極圖,而一到下午太陽偏西時,山的陰影又變成了一個反方向的太極圖。


  老子叫來其弟子與信眾,言道:「為師大限之期已到,待我離去后,爾等更應勤苦修鍊,廣播我道於天下,普救萬民於苦海,謹記勿忘!」


  眾弟子聞聽老子此言,皆匍匐於地,叩頭禱告:「先生乃上界神仙下凡,金身萬世不朽,今出此言,莫非弟子們犯下不可饒恕之罪?」


  老子擺了擺手,又示意眾弟子起身,言道:「非也。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天意既定,不可相悖,爾等記住我的話就是了。」


  弟子們還想再勸,被老子揮手止了。


  徐甲明白其中事理,急忙吩咐人準備聖水,讓老子沐浴,又拿來一套新衣給老子更衣,並牽來青牛。


  老子在點完后把筆鋒朝天插在了廟院里。揮筆點太極,插筆於庭前,爾後,盤膝端坐於鳳台上,安然逝去。


  眾信徒跪地嚎啕大哭。老人哭他,就像哭自己的兒子一樣;少年哭他,就像哭自己的父親一樣。他們都非常懷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恩大德,因此,大家都悲不自勝。


  這時秦佚前來弔喪,大哭了幾聲就要了。老聘的弟子們說:「您不是老聘先生的朋友嗎?」秦佚說:「是的。」「那麼這樣弔喪,合適嗎?」秦佚說:「合適,起初我以為他是得道的聖人,現在知道不是的。剛才我去弔唁的時候,看見老人哭,好像哭自已的孩子,少年人哭,好像哭自已的母親。他們所以如此,其中必有本不來想來弔唁而來弔唁的,本不想痛哭而痛哭的。這是違背天然發泄過分的感罰。該來的時候,老聘先生應時而生,該離開的時候,老聘先生順理而死。安然地應時而順理,悲哀歡樂就不能進入心中。古人把這叫做天帝解除倒懸之苦。」)鄰人聽完他的話后,好像都有點領悟了,於是又問道:「既然你不悲哀,為什麼又要哭三聲呢?」秦佚笑道:「吾哭號三聲,並不是因為悲哀,是在與老聃辭別呢。一號,是說他的出生合乎自然之理;二號是說他的死也是合乎自然之理;三號是說他所傳授的自然無為的道理也是合乎自然之理。老聃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合乎自然的道理,還有什麼值得悲哀的呢?」


  眾人聽完以後,都說秦佚是老子真正的朋友,故推舉他為老子寫了悼文:「老聃大聖,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秦佚誦完悼文,此時,燦爛的晨光熠熠生輝,與山中雲海交織一起,老君頂、混元石、北斗台矗立雲端,相映成趣,松柏青翠油亮如洗,空中仙鶴盤旋,鳳凰和鳴,梅花鹿在橡木林間跳躍,彩蝶於百花叢中成群飛舞,整個老嶽麓山便幻化如神仙境界。


  就在眾人讚歎之時,老子竟似乎醒來,身子端坐飄起。


  原來老子不覺合上眼后,便惚惚的睡去,遂悠悠蕩蕩,至一所在,但見朱欄白石,佳木蘢蔥,奇花閃灼,一帶清流,綠樹清溪,真是人跡希逢,飛塵不到。老子知是到了天界,只見那南天門,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寶玉妝成。兩邊擺數十員鎮天元帥,一員員頂梁靠柱,持銑擁旄;四下列十數個金甲神人,一個個執戟懸鞭,持刀仗劍。外廂猶可,入內驚人:里壁廂有幾根大柱,柱上纏繞著金鱗耀日赤須龍;又有幾座長橋,橋上盤旋著彩羽凌空丹頂鳳。明霞幌幌映天光,碧霧蒙蒙遮鬥口。這天上有三十三座天宮,乃遣雲宮、毗沙宮、五明宮、太陽宮、化樂宮……一宮宮脊吞金穩獸;又有七十二重寶殿,乃朝會殿、凌虛殿、寶光殿、天王殿、靈官殿……卻聽得有個聲音:「李耳,你不可獨自前來天宮,莫忘你下凡使命還沒完成,快回去率領生肖等起來。」


  於是老子便就在眾人讚歎之時醒來,隨即身子端坐飄起,向身後眾弟子慈祥的笑了笑,然後穩穩落入青牛背上,牛頭站立灰鼠,由徐甲牽引,率領眾生肖及花貓、灰狼、狐狸、獵豹等,在一片五彩霞光中朝平台邊山崖緩緩飄移而去,奔往天宮。


  秦佚等眾信眾猛然覺醒,只看到白髮白須、倒騎青牛的老子身形依然停留在坐化台上,只是愈來愈小,直至漸漸消失。而遠處又見老子騎著青牛,頭上靈光閃閃,腳下祥雲繚繞,百鳥飛翔於四周,飄然飛騰,越升越高,慢慢消失在一片輝煌的霞光中。


  秦佚等眾信眾皆匍匐於地,叩頭禱告:「先生未逝,乃上界神仙下凡,今飛升天庭,萬世不朽!」


  老子飛升后,為了紀念老子,後人將老子飛升之地后名鳳台,以鳳凰來降得名,亦稱超然台,后建超然書院。「超然」二字語出《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亦與道家太虛境的意境暗合。


  老子揮筆點太極之山,位於洮河西面約五公里,與眾不同,原本早晨一片光明,下午卻完全陰暗,老子筆畫太極圖,使之有陰有陽,以後此山晨陰暮陽,晨明暮暗,後人名之曰「太極山」。


  而在老子插筆之處,後人建起一座筆峰塔,內繪老君騎鶴飛升登斜塔的傳說,是超然書院內最高的標誌性建築,檐角銅鈴隨風自動,聲音清明,宛若一千多年前那段歷史的回聲。


  「老子英魂,伏惟尚饗」,伴隨著祭文的結束,上萬人虔誠地鞠躬,以此表達對先賢的緬懷與膜拜。


  此後每年三月廿八,臨洮縣都會舉行公祭老子大典,並日益得到各界的參與和關注。嶽麓山為老子晚年隱居之地,鳳台為老子飛升之所的觀念,已經越發深入人心。


  老子飛升后,也為後人登臨嶽麓山增添了許多遐想。


  沿綠樹成蔭的石階而上,水榭、毓秀亭、伏龍閣、暢懷亭、一覽亭等獨具特色的建築飛檐流丹、畫閣迴廊,典雅別緻。半山腰便是老子飛升的「鳳台」和超然書院。嶽麓之巔,則是蜀漢大將姜維點兵之處--姜維墩。


  「嶽麓山八景」,即琴台飛瀑、惠橋映月、文峰夕照、戎疆風雪、霧溝伏冰、鳳台春曉、三月黃花、古柳隱罩。每逢節假日、廟會節,旅遊觀光者數以萬計,絡繹不絕,盛況空前。


  嶽麓山亭台簡介毓秀亭老子出關在嶽麓山講道,一日,在此處仰觀巍巍嶽麓山,俯視滾滾洮河水,對隨行的弟子情不自禁地讚歎說:「此地山靈水秀,真勝景也!」後人建毓秀亭紀念老子,毓秀二字,含鍾靈毓秀之意。伏龍閣《史記》載:孔子向老子問禮之後,對弟子們稱讚老子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意思是說:我今天見到了老子,覺得老子好象龍一樣。老子隱居臨洮時,常和弟子們在此處對奕談說,修身養性。老子飛升之後,後人建伏龍閣紀念。」「伏龍」二字,典出《史記》,含有隱藏之龍的意思。暢懷亭老子隱居臨洮時,常帶領隨行的弟子以及前來問道的朋友,來到此處,一邊觀賞風景,一邊暢懷交流悟道修德的經驗和體會。後來,便建暢懷亭以紀念。懸亭老子當時登上此處時,曾對隨行的弟子們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後來,此處便成為老子和弟子談道的地點之一。老子飛升后,人們便建懸亭以紀念。「懸亭」二字,即言此亭懸空建起,又含《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之意。「鳳台」鳳台又稱超然台,相傳是老子講道並且飛升處。「超然「之名,語出《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據《狄道州志》卷十一載:台下有岩溪流出,又有白玉泉從東而來,洄環左右,與溪水交匯,泠泠作響,且有花草樹木掩映,小鳥迴翔。夏秋之交,台上觀之,恍如御風而游太虛。這種記載與老子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非常吻合。鳳台,光緒九年重建,至今仍然掩映在梧桐樹的濃蔭之中,其上鐫刻「鳳台」二字,含「有鳳來儀」之意。


  老子飛升后,嶽麓山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仙山,千百年來為世人所敬仰,頂禮膜拜。


  後人賦詩讚曰:


  白髮白須非俗身,倒騎青牛一仙尊,


  燕處超然點太極,鳳台飛升隔隴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