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紫氣東來彩陶之鄉 仙杖情繫世外桃源
話說老子柱拐杖騎上青牛,待老鼠蹦上牛頭,橫起拐杖,乘大霧緩緩飛起。那大霧竟在瞬間隨老子聚攏,在眾生肖驚愕的歡呼雀躍聲中,跨越鳥鼠關山。接續飛行片刻,便進入狄道(臨洮)境內,在一處名為馬家窯的慌丘緩緩下落。
臨洮古稱狄道,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是古「絲綢之路」要道,隴上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彩陶之鄉」之稱,其中馬家窯則是這彩陶之鄉的奇葩。達到了彩陶藝術的頂峰,是中國原始藝術中最絢麗多彩的一部分。
馬家窯是古時先民燒制彩陶、瓷器遺址,也是華夏文明之源。它位於狄道洮河西岸,坐落於名為麻峪溝川口的一座小山丘上,先於老子所降世年代至少兩千年,其規模可與大地灣彩陶窯址可媲。老子之所以選此地與眾中生肖會聚,因此地較有名聲。老子為周武王守藏室史官時,不僅作典籍收藏管理,還收藏管理古物。這日,有人獻來一精美雙耳彩陶罐。其構思奇特,造型別緻,文飾美觀,線條流暢。詢問獻寶人:「彩陶罐出自何處?」來人告知:「出自彩陶之鄉狄道馬家窯。老子當時不禁對此地肅然起敬,很想有朝一日前往一觀。此次西行,得躍鳥鼠關山,終於如願以償。
老子騎青牛載老鼠,等登上褐黃色的小山丘,頓覺滿目蒼涼,所看到窯場以是殘垣斷壁。遍地散落著顏料,研磨顏料石板、調色陶碟器具等。那殘窯的灰層中,還散落著彩陶的碎片、獸骨、石斧等,更佐證古時所創造的文明。老子從青牛背上胯下,柱拐杖四處找尋,在半埋的黃土中,拾起一塊紅陶殘片,愛不釋手。仔細觀看殘片上黑的圖案,依然清明暢,不禁驚嘆道:「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青牛見老鼠疑惑不解,就試探說道:「師傅是觸景生情,是說,如果我們內心如同明鏡,對照擦一擦,還能看到此物的塵埃、瑕疵嗎?」老子道:「也可如此釋之。」
老鼠還想再問,只見從鳥鼠關山飄來一朵白雲,雲上雄雞翔展雙翅,金猴握其雙腳,一同駕雲而來,飄然落地。緊接著,狂風大作,老虎背載玉兔,玉兔跳上虎背,隨風呼嘯而來,落地有聲。隨後又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烏龍帶青蛇,天馬帶青羊,攜雷雨閃電而來,落地雨住雷停。眾生肖向鳥鼠關山張望,不見黃狗和胖豬蹤影,便同時轉身眼望老子。老子微笑道:「且看彩虹!」眾生肖回身望去,果然有一道彩虹跨鳥鼠關山架起,只見黃狗和胖豬,已興高采烈走上彩虹拱頂,神仙般優哉游哉,跨越過鳥鼠關山而來,待接近馬家窯,兩位生肖頑童一般,滑落著地。
眾生肖一片歡呼。青牛搖晃牛頭,灰鼠在牛角間打轉。金虎仰天長嘯,玉兔在虎背作揖。烏龍與青蛇翩翩起舞,紅馬與白羊相對嘶鳴。毛猴與雄雞歡跳歌唱,黃狗與胖豬順勢倒地打滾。六對生肖歡愉的好不熱鬧,一直到精疲力竭,伏卧在地喘息。
老子待眾生肖安靜下來,問道:「借勢感覺如何?爾等一一道來。」
灰鼠說:「飄飄欲仙。」青牛道:「可感而不可言。」金虎說:「無詞可述說其奧妙。」玉兔道:「玄之又玄。」烏龍說:「妙之又妙。」青蛇說:「無以言狀。」紅馬道:「眇門頓開。」白羊說:「微妙玄通,」毛猴道「似有似無。」雄雞說:「不知我為何物。」黃狗道:「天路妙妙。」胖豬說:「優哉游哉」。
老子聽眾生肖言罷,捋須笑曰:「爾等對道終有所感悟。」
眾生肖又要歡呼雀躍,老子擺手示意安靜道:「爾等所知不過皮毛,切莫驕傲。」眾生肖均恭敬低首道:「多謝師父教化提醒。」
正說著,今後突然一指正在漸漸退去的彩虹叫道:「你們看,那彩虹還有影子晃動。」眾生肖都驚叫道:「是花貓、大象和狐狸!」
老子眯起雙眼看去,果真是花貓、大象和狐狸!飄然落地后,便隨彩虹消失。就微笑對眾生肖道:「也難為他們一路跟來,此乃天意,莫要計較。你等再仔細查看搜尋這馬家窯遺迹,各自選一件有道古物,放置我拐杖旁。但按生肖排序拿來,後來者所選之物,不得與先來者相同,若有相同,另選一件,並罰其今夜站崗放哨。」言罷,將拐杖擱置一邊,盤腿端坐於地,低首閉目不語。
於是眾生肖忙碌起來:灰鼠即刻打洞,叼來一粒塗染紅色顏料石子;青牛頂開一處斷牆牆,用雙角挑來彩陶大罐;金虎在黃土中一通抓撓,叼來一個調色陶碟;玉兔在黃土中撥來撥去,竟叼來一枚骨制戒指;烏龍在飛騰一圈,用龍爪扒出一顆五彩含來陶珠,用口含來;蟒蛇在左右收尋中,銜來一塊玉佩;紅馬用前蹄撥出研磨顏料石杵叼來;青羊在黃土中一陣踢蹬,叼出一個石刀;毛猴即刻抗來一柄石斧;雄雞一陣后刨,找到一枚骨針銜來;黃狗輕鬆叼來一塊獸骨;只有胖豬一頓前拱,發現一個人頭蓋骨叼來。
老子微睜雙眼道:「爾等所尋之物,其中均含有道。千年之必成難得文物。距此不遠處,有一塌陷古墓,現將爾等所尋之物都放放置墓穴,由後人發掘為好。」
於是,老子帶從生肖來古墓前,將所尋之物放置進去,掘土掩埋。
玉兔問老子道:「師傅,馬家窯文物如此眾多,人們為何棄之而去?」眾生肖也七嘴八舌道:「也是,此地如何便成為廢墟?」
老子道:「大凡文明消亡原因無非有以下原因:其一天災。遠古時期至今,從洪水猛獸起始,延續提出五種災情,水、旱、風霧雹霜、癘、蟲等為天災。大地灣消亡,應屬於天災之癘。其人禍。人禍又有外族入侵與腐敗之分。如商朝勢力範圍以內和以外散布著許多文化遠較商人落後游牧民族,不時寇略商朝或其諸侯的領域,商朝後期的最大外敵是西北的鬼方。然商最終消亡在腐敗。商紂王荒淫無道,遠賢臣,親小人,不理朝政,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民心丟失,內憂外患,才有武王武王伐紂。國之消亡,因天災人禍。域之消亡,也莫過如此。這馬家窯之消亡,應屬天災之列,系洪水所致。」
老子講到此處,見眾生肖將器物放回原處,話題一轉問道:「誰可說出我等進入狄道之目的?」眾生肖多有搖頭。老鼠說:「此地聖跡、古迹甚多,可盡心遊覽。」毛猴也符合道:「鼠兄言之有理,但未必是師傅意願。還是聽師傅道來吧。」老子言道:「灰鼠所言只是其一。這狄道現屬秦地,是我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發祥地,有蒼頡墓、伏羲廟、周公廟、首陽山、鳥鼠同穴、大禹導弱水至流沙等眾多「聖跡」。且狄道乃是我李氏族源,上可追溯至伏羲氏,是尋祖問道的好去處。其二,周成王執政時,我曾被派出使西極大秦、竺乾等國,當時到處講學。已知秦國開地千里,稱霸西戎,比之晉、齊、楚諸大國,社會安定,長期無戰爭,愛人治國,勸勵農耕;往來民眾,豪爽熱情,甚易相處。其三,狄道地處洮河下游,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農牧業在這裡匯聚融合,沒有戰亂,民風純樸,是道法自然的理想隱居地。我在看到周王朝日漸衰弱頹敗之初,便已決意西出於秦,首選狄道。」說著,老子拄拐杖站起,吩咐道:「從即日起,爾等按六道配對而行。」毛猴問道:「先去狄道何處?」老子手指西南,「時才躍鳥鼠關山,我發現此洮河北端有一小村,為桃花遮掩,那裡想必是世外桃源,就先去那裡。」
於是,老子騎青牛載老鼠,金虎載玉兔,烏龍腿爪盤蟒蛇,紅馬與白羊並列,毛猴肩立雄雞,黃狗與胖豬在後跟隨,沿洮河西岸往往而行,直奔世外桃源而去。有詩為證:
鳥鼠關山插蓖空,出關老子落蒼穹。
借道妙處彩虹笑,紫氣滕來古窯驚。
教化生肖若呼氣,指點迷津似神工。
誰人能坐仙人客,唯有函谷青牛翁」。
卻說這挑河發源於甘南部與青海的西傾山相接處,經甘南與挑眠山區悠然地向北流淌。當它來到名為卓尼境內時,被兩座山峰所阻。兩山相距不過丈余,遠遠望去,恰似天門,洮水在天門下只好緊縮身軀,硬是從兩山相交的石縫中擠過去。這時的挑河變成了一條僅有四五米寬的小溪,這就是挑河上的第一峽,稱之為石門峽。老子一行沿崖下一條經人開鑿小路,順溪流進入天門,已有傍晚之感。但走不多時,眼前豁然開朗,一小村落呈現面前。但見夕陽無限,田地平整開闊,小路潔凈縱橫。池塘小荷含苞,房屋綠樹映掩,炊煙裊裊騰升。早出勞作農夫三三兩兩,跟於牽牛後說笑而歸。
讀者此時可想,此景及似後人陶淵明所描述桃花源。非也,陶翁所述武陵桃花源距此地相隔千里,且在晉代,距春秋晚期也近千年。此地名為桃花坪,即後人所稱老子坪,宋代后又因此地出產硯台,又有洮硯之鄉美譽。
再說老子師徒來到桃花坪村口,正在吩咐老虎、烏龍、青蛇等隱去身形進村,卻聽得路旁傳出一個聲音:「不必多此一舉。」隨著話音落處,從桃花樹叢中走出一青年,對老子施禮道:「我已隱蔽觀察多時,認定您是函谷老子。」老子道:「正是。你如何與我相識?」青年年道:「先生當年出使西極大秦,講學頌揚周德,傳授大道是,我時為公士,曾親耳聆聽,不想今日有緣在此邂逅相遇。」老子道:「此一時彼一時也。你可是神童秦佚?」青年謙卑道:「正是秦佚,但不敢妄稱神童。」
原來,這秦佚原本秦國一大夫,其自幼勤學好問,記憶超群。五歲可背誦《詩經》,十歲可演義八卦,十五歲便作了大夫。
當年成王執政的時候,老子被派出使西極大秦,曾派老子出使大秦、竺乾等國,他到處講學,頌揚周德。一次在咸陽講學,當講道「上善苦水」之時,秦佚問道:「先生所言與孔丘說言「知者樂水有何差異?」老子道:「孔丘言『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然山的形象巍峨雄壯,草木獸蟲以之生,雲雨風雷以之出,古以仁慈而偉大。我所言『上善苦水』,是因水形柔順而處下.善利萬物而不爭,綿綿不絕而攻堅強考莫之能勝,謙虛而深沉。山嶺育養生物,靜中有動,水勢任其自流.動中有靜。孔丘樂山,化人以德不以力,老聃樂水,因勢利導不閼滯,各取所需,不亦宜乎。但不知你樂山乎?樂水乎?」秦佚謙恭答曰:「樂水。願以寧靜淡泊為操守,冷淡世情,嚮往自得,其於外物,順乎自然而已。」老子不僅讚歎道:「你小小年紀,有如此境界,知己也。」秦佚謙和道:「晚輩慚愧。」
如此一別,竟有二十餘載,不料會在桃花坪相遇。老子自然驚喜,拱手道:「幸會,幸會。公士現在何處任職。」秦佚面露羞色,自嘲道:「當年在咸陽為大夫時,人告我桀驁不馴,鼓噪邪說。被貶至狄道作一公士。不過也好,管地千畝,人口千戶,故園也在此地,不亦樂乎。」老子默然,微笑再問:「我讓山野生肖隱身,以免驚嚇村人,你何以言多此一舉?」秦佚解釋道:「你等一行儘管前行。此村人不僅人與家畜和睦相處,與山野禽獸也和諧共融。你等生肖,人人皆知,無需隱形。」眾生肖聞聽,皆手舞足蹈。
果不其然。秦佚引領老子一行走進村口,就見一隻狐狸與一隻羚羊,在村街小路上蹦跳而來,見人也不迴避,與眾生肖調皮相窺,便相互追逐而去。再往前行,又見一地鴨站一路旁小土洞旁。見老子等,一聲鳴叫,小土洞中突然鑽出一隻鼵鼠,地鴨迅速飛上鼠背。鼵鼠變得異常亢奮,它開始奔跑,迅疾而敏捷。而這時的地鴉,卻如老練的騎手般傲然立於鼠背,與鼵鼠渾然一體。秦佚告曰老子:「此乃是鳥鼠同穴之相也。」老子等行進村中,男女老少圍攏上來,相見之人奔走相告。家畜和在村山野禽獸,也前來與眾生肖嬉戲親昵,久久不願離去。其中一隻山羊和一隻獼猴,竟混跡生肖中,難以辨認。
秦佚要將將老子引入自家,其本家叔叔一老者道:「他家小夫人剛剛降喜,生一公子,尚未滿月,多有不便,就去我家。我家庭院大,後有池塘,龍蛇可歇息其中。說罷,強拉老子於家中,熱情款待。秦佚來作陪,直至深夜。老子再三催促其歸家扶持小夫人,秦佚方起身,行至門口,又回身懇求老子道:「先生可否贈我些道理,令我今後受益。」老子問道:「你家為何久居此地?」秦佚答道:「此地景美,人善。」老子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言罷,解釋道:「此言為我所著《道德經》二章全篇,你可理解?」秦佚記憶超群,當即道:「我以為先生所言即明: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老子滿意點頭道:「你釋之及是。再問你身上何處最硬?」秦佚道:「莫過於牙齒。」老子張口自指問道:「你看我牙齒?」秦佚道:「先生牙齒落光。」老子再問:「舌頭可在?」秦佚道:「先生舌頭安然無恙。」老子正色道:「這便是了。牙齒脫落,是因其過硬,常啃食硬物,加之相互磨損,到我這把年紀,便全部脫落。舌頭雖然時刻常用,卻因其柔軟,故安然無恙。颶風可將大樹攔腰折斷,小草卻完好無損。你性情剛強有餘,但柔弱還嫌不足,所謂以柔克剛,也是此道理。另外,我見你表現聰明過人,也不可取。要表現愚鈍些為好,所為大智若愚,也是這個道理。」秦佚謙恭道:「先生教誨,晚生我定要終生謹記。」
從第二日早開始,村民們便爭相來接老子去其家用餐,熱情款待。老子對秦佚言稱此地為世外桃源。其特徵用二字概括,即「和諧」。
這晚,秦佚問老子道:「何為『和諧』?請先生詳示。」
老子道:「和諧乃是生活幸福安康,是人等共同理想與追求。我之理想是「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與,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民風純樸,沒有暴力,沒有剝削,沒有爭鬥,也沒有爾虞我詐,人們安居樂業,友好相處,生活恬靜即為和諧。」
秦佚再問:「為政者與為民者如何才可和諧?」老子道:「為政者以依道行事,其高境界就是『無為而治』。其一,『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其二,聖人所要做之事順應自然,不主張人為,聖人之教順應人心而不用言語教化。萬物生長不加限制,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了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建立了功勞卻不居功。正是因為不居功,所以才不會失去功績。他還借用聖賢之言論證了無為而治的益處:『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其三,統治者要清靜無為,不要背道而馳。『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其四,,聖人應順應萬物的本性因勢利導,所以最完美的治理是不會傷害萬物本性的,即『治大國若烹小鮮。』其五,政令經常變來變去,百姓就會無所適從,結果非把國家搞亂不可。高明的統治者要順從事物的本性,清靜無為,不要自作聰明,人為地制定許多政令來,那樣會事與願違。『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違者敗之,執者失之。』其六,誰想佔有天下並達到目的,我看是不可能的。因為天下社稷是神聖的東西,不可強力而為。勉強治理就會把天下搞亂,強行把持就會失去它。最好的辦法就是順其自然,去掉非分之想。」
秦佚又問:「道如此重要,治天下德應次之嗎?」
老子道:「道與德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以德治天下,可去掉私慾,親人愛民,以仁德感化百姓,與百姓同心同德,想百姓之所想,做百姓之所需。『聖人無恆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是沒有私心的,聖人的胸懷是博大的,對人對物都是如此,這樣才能成就大業。反之,不為百姓著想,不為他們謀利,甚至對人民巧取豪奪,這看似精明,實為愚蠢。按照『道與德』的要求,聖人治國就要像水一樣清澈明凈,不僅自己無私,而且還能抵擋污垢,沖洗掉人間的一切腐敗與醜惡,這樣才能換來一個朗朗清明的世界,這是對統治者的更高要求。王侯們還要加強修身,砥礪品行,做到慈愛、節儉、謙讓。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而先,死矣。統治者依『道』行事的前提是認識『道』,理解和妥善處理不同「道」的關係,並堅守之。在老子看來,『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治國理政是一件很繁雜的事情,需要統籌好各方面的關係,不能局限於某一方面,顧此失彼,要用系統的方法、聯繫的方法,即辯證的方法來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實現社會和諧涉及方方面面,其核心是社會的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其核心。社會的公平正義是『道』的要求,完全符合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他分析比較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天的運行規律是減損多餘的來彌補不足的,相反,人世間的做法卻是削減不足而供奉給多餘的。這顯然是違反了天道,勢必會出亂子的。違背天道的原因是統治者貪得無厭,對百姓盤剝過多。在老子生活的時代戰亂頻繁,統治階級在政治上實行暴政,經濟上壓榨百姓,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老子十分同情百姓,痛恨王侯們的奢侈無度。他同情百姓的苦難,這是其思想中民主性、進步性的一面。但是他不相信人民群眾能夠自己擺脫苦難,唯一希望寄託於聖人,期待統治者順『道』而行,實行『仁政』。聖人想要統治人民,就必須以謙下的語言對待人民;想要領導人民,必須把自身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後面。這樣以來聖人居於人民之上而他們不感到沉重,處在人民之前他們也不感到有妨害。天下人都樂意擁戴他而不感到厭倦。正是由於聖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才沒有人能與之相爭。在老子看來,實現社會長治久安之道就是使人民無知無欲,返樸歸真。他所推崇的聖人之治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秦佚還想再討教,一漢子來請老子家中做客,只得作罷。
老子與眾生肖在桃花坪一連一月有餘,挨家輪請,天天如此。老子過意不去,便要離去。秦佚問老子:「先生欲去往何處?」老子道:「我當年出使秦國來過狄道,見其城南紫雲山與城東嶽麓山風水極佳,有意去前去選地築室而隱居。」秦佚道:「此地在我管轄內,可一同前往察看。」
可憐十二生肖,早已同村中及山野禽獸混熟,終日村裡村外玩耍嬉戲,不亦樂乎。聞聽老子要走,竟真有些戀戀不捨。
老子臨行前對村人及秦老者一家人十分感激,無物相贈,便將自己的拐杖留作紀念。
後來人們知道大仙老子曾駕臨過本村桃花評,便將村名改為「老子坪」。再後來,秦國發生戰亂,為躲避戰亂,除秦佚一家搬往夷狄,村中多半舉家逃往武陵,選一處依山傍水、桃花盛開、酷似老子坪的地方安家。此處便是後人陶翁所述桃花源。這正是:
仙杖結緣桃花叢,指點萬物共榮生。
若問和諧在何處,後人遙指老子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