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柏林觀現金虎聽經 渭水畔降河怪開渠
話說老與子尹喜告別庚桑楚,走出畏磊山,越秦嶺,再溯渭水而上,歷盡千辛萬苦,行至秦州天水境郡柏林村。
天水歷史悠久,歷代人文薈萃,境內古迹眾多,文化遺址隨處可見,伏羲廟、卦台山等,更是炎黃子孫朝宗拜祖的場所。
柏林村,因其旁龍山等地遍植柏樹而得名,坐落於天水以東約二百餘里的渭水之濱。小村的街道不規則,似乎是個「之」字形。此村原本是尹喜故里,其老宅位置就是「之」下面的收筆處。尹喜父母早已過世,老宅依然有直系親戚叔侄居住。尹喜引老子進入宅院,但見屋門前的池塘依舊開了許多蓮花。睹花傷情,想起以往歸來,老母總坐於門前,尹喜難免眼淚溢出。
尹喜叔侄一家對尹喜與老子到來,自然喜出望外,一日三餐,周到熱情。攀談細論,老子外祖母尹氏,乃是尹喜叔叔尹桓已出五服姑祖母。尹喜許多兒時夥伴如今還大都健在,大家輪番邀請。有知老子大名者,還建議尹喜,勸說老子多住時日,在附近選一處清凈之地築庵,由老子講經傳道。尹喜將此事稟報老子,老子沉思道:
「還是待踏查后再做決斷。」
卻說流經伯林之渭水河畔之北,即柏陽村對面,有一座大山,人們稱之為天水龍山。渭水在流經這裡時,劃了一個大圈,龍山圈在正中央,山的一角直伸渭水河畔,人稱「龍」嘴子,滾滾渭水接「龍嘴」而下。山川交匯,成太極圖狀。龍身龍尾向北沿伸至關山腳下。傳說龍虎同時到渭河飲水,虎被龍驚嚇,后縮成雄偉的虎頭山(在伯陽鎮)。
這日,老子師徒二人踏查至天水龍山前,只見此處遍植松柏樹,祥雲繚繞,溪流縱橫,魚翔淺底,百鳥爭鳴,牡丹競放,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抬頭望時,只見一巨石十分奇異,如有人形,豹頭環眼,鐵面虯鬢,一手執劍,一手執扇,五蝠飛舞,正氣浩然。尹喜告曰道:「此石名為鍾馗石,似乎比他兒時玩耍所見要矮許多。」
老子道:「那是因你當時年小緣故。」言罷,又禁不住讚歎道:「宇宙造物,天地之始,萬物之母,欲觀其妙,常有也。」
尹喜聞聽接言道:「以尊師《道德經》之妙理觀察解釋宇宙造物,真乃明心明目之透徹。然尊師之經五千言,能解其奧妙,釋其玄理,出尊師外,恐再無人耳。」老子道:「非也,你可解之。」尹喜忙自謙道:「徒兒愧不敢當。」見老子微笑不語,尹喜又說道,「我覺尊師很是喜歡此山,莫不如在築庵,讓通道之人能多聞尊師教誨。」
老子應允道:「也好。」
於是,尹喜傾其隨身所有銀兩,請親友相助,在龍山上築庵,名曰柏林觀。老子將青牛與灰鼠放歸山中,給尋自由。便與尹喜在觀中修行練功,經常把自己的著述真諦和所思所想講給尹喜。為使老子學說得以廣泛傳播,尹喜還在柏林觀不遠處的龍嘴處,選一棵老松下設立講經台,稱之龍嘴子經台。此後,老子經常為慕名而來學道者講經傳道。
或許是連年的戰亂使人們對當時的社會生活產生了一種厭惡感,於是,老子「無為、平淡,歸於自然」的道理很快為人們所接受。人們便不遠百里,不畏寒暑,不辭辛苦,來拜訪老子學道。
這期間尹喜邊隨潛心修行,並虔心研讀《道德經》。每逢老子講經傳道,便一同前往經台聆聽。
這日清晨,老子走上講經台,準備授早課,剛剛坐定,突然傳來一聲虎吼。尹喜與眾聽道循聲望去,只見一隻斑斕金虎站立於經台旁那棵老松后,睜圓雙眼窺視著人們。人們頓時驚慌失措,面面相覷。大氣不敢呼出。老子卻微微一笑,用手一指老虎說道:「金虎勿吼!」只見那隻金虎歪頭,好象聽懂老子言語,窺探片刻,沖經台方向點首后,便回身一躍,霎時便跑無蹤影。
老子只說「萬物皆有靈性」,便開始上早課講經授道。
隔日,再上早課,金虎聽到老子講經授道之聲,又悄悄跑出來。起初,伏在老松樹下靜聽。老子竟然視而不見,繼續講經授道。直到早課完畢,老子走近金虎跟前,以手撫摸其頭,愛憐地對說道:「你也知道聽經啊!看來我與你很有道緣,難得!難得!聽經問道有功德,不但能消除滅難和障礙,同時可以增加福報和智慧,還可發願迴向,望你今後要常來聽經修行,才能脫難畜生的身體啊!」
金虎聽了,彷彿有所領悟而慚愧的樣子,沖老子微微點首,低吼一聲,緩緩離去。
從此,每當每當老子早課講經,金虎便早早出來,恭敬伏在老松樹靜聽。天長日久,人們也都習以為常,而且很歡迎它。早課之後,還同它拱手作揖,不亦樂乎。
這日早課,老子在講經台坐定,習慣看一眼老松樹旁,不見金虎。他略有所思,便不動聲色,開始講經。直到早課完畢,也沒見金虎出現。人們開始議論紛紛:「么非金虎生病?還是不幸遇難?」
尹喜也感到蹊蹺,惶惶不解。連續三日,仍然不見金虎蹤影。
一天尹喜問老子:「金虎也會修行成仙嗎?」
老子說:「萬物皆同根,任何一個眾生,都可修行成仙。」
尹喜又請教道:「如何修行方可成仙。」老子說:「要想得道成仙,都必須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
尹喜問:「金虎也能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嗎?」
老子說:「當然能!你想金虎如果對道沒有信仰的心,便不會來;它天天來聽經論道,不就是修行嗎?它不但確有修行,而且還具足信願行三種資糧呢!動物,六道輪迴之一,本來就更有道性,所以放生功德巨大、感應神速!動物與人之間雖然語言並不相通,但是授道念經他們會聽懂。是何緣故?因為動物同人一樣,本來靈體不是動物,是一種高級的靈體,只是根據造業、行善積德不同才變成了動物或者人。日前那聽經金虎倘若與道有緣,日後定會再見。」
尹喜也自語道:「金虎與師傅日後定能相見。」
卻說這日清晨,老子走上講經台,準備授早課,剛剛坐定,卻見台下人眾寥寥無幾。而柏林村竟無一人前來。老子疑惑,便問尹喜道:「柏林村人皆未前來,是何緣故?」
尹喜回稟道:「聽人言,昨夜柏林村遭遇洪災侵襲。」
老子驚問道:「村民可有傷亡?」
尹喜道:「無人員傷亡,只是有財產損失。」
老子道:「今日早課暫停,我等前往村中瞧看。」
於是,老子騎青牛,尹喜騎紅馬,一行人跟隨,走出柏林觀,走下龍山,向柏林村奔去。
老子一行走進柏林村,洪水已經退去,村莊依舊,房屋依舊,可是,被洪水衝到房前屋后的傢具等物品分明見證著,這裡剛剛經歷過怎樣的劫難….……
走進尹喜老宅,滿目瘡痍,尹喜推開家門,只見地上躺著幾隻濕漉漉的母雞,尹喜嬸娘正撫摸著其中一隻哭泣。
尹喜叔叔尹桓,向老子講述了昨夜遭洪水侵襲的經過。
原來,昨夜洪水襲來時,尹喜叔叔尹桓並未在家中,他正在渭水河邊撒網打魚。這渭水河在伯陽村一帶拐了好幾個彎,最大一個「s」形大彎,就在龍山腳下。昨夜尹桓正在龍山腳下河灣處打魚,突然那河中泛起大浪,似乎有兩個怪物在撕咬打架。隨著聲嘶力竭的吼叫聲,及河岸岩石的滾落,河水猛漲,一人來高的水頭巨浪,很快便溢出河岸,朝柏林村方向涌去。尹桓見此情景,急忙丟掉漁網,踩著沒過小腿的水流,撒腿便朝村中跑去。邊跑邊大聲呼喊:「發水啦!趕快躲避!」然而,尹桓的腿腳卻遠不及水涌疾快。待其跑進村中,洪水已經在村中涌過,退去,各家房前屋后皆一片狼藉。
尹桓講述自此,對老子言道:「此次洪災來退皆快,該是那河中兩個怪物撕咬打架所致。」
老子問道:「可看清那兩個怪物面貌。」
尹桓言道:「憑藉月光,只見得其中之一像只大龜。另一個較大龜略小。」
老子道:「我等前去探看。」
當尹桓引領老子與尹喜等來到龍山腳下渭水岸邊時,不禁被眼前所見驚呆:只見這裡河水幾近河岸,且隨時都有再湧出河岸之危險。河岸邊,留有明顯的打鬥痕迹。
一隻比青牛還要大些的烏龜,趴在那裡喘息。距大龜不遠處,仰躺著一隻與成人一般大小的怪物,外形相當特殊,有鳥的嘴、青蛙的四肢、猴子的毛身,每隻手只有四根手指,手指間有蹼。
老子對眾人言道:「此怪物疑為巨型水獺,最早見於黃河上游,又稱水獺、水虎、水鬼等,不知是何原因來此地……」
說話間,只見那水獺突然蹦起,向比它體積大若干的烏龜撲去,雖然烏龜已經使出了全身力氣,但很顯然,已漸漸招架不住。水獺一口咬在烏龜脖子上,穩准狠,烏龜竟然掙脫不掉,便昏厥過去。眼看水獺就要將這隻倒霉的烏龜當成鮮活的午餐……
說時遲,那時快,只見老子手中揚起金剛鐲,向那水獺砸去。水獺便一頭栽倒。待老子再度揚起金剛鐲時,那水獺已跪於老子面前,口稱仙翁連喊:「饒命!」
老子厲聲問道:「你是何方怪物,在此作孽,引發洪災?」
水獺叩首言道:「上古時,我便是居住黃河之上一水獺。后遊玩至此,正巧被女媧撰土造人時飛濺過來一泥點擊中,跌入渭水中,成為河童。前年,從渭水下游,爬來一隻大龜,言說自己是神龜,居住洛水,夏禹治水時,因見其背負文字,有數至九,大禹用它作成九疇,稱之為洛書。我見其憨厚,便留其同居於此地河中,相處和睦。我時常坐其背上垂釣。不想,昨日我倆卻因探討誰之閱歷深遠,發生爭執。我言說撰土造人之前,世上便有我。神龜說伏羲所畫八卦,是由其背部圖案所想,而並非有龍馬圖案。我倆便吵鬧起來,直至大打出手,波及河岸岩石的滾落,河水猛漲,造成柏林村洪災。請仙翁恕罪,我與神龜將儘力補救。」
此時,那神龜早已蘇醒過來,聽水獺此言,趕緊爬於老子面前,叩謝老子救命之恩,再請求老子處罰。
老子對水獺與神龜言道:「現懲罰你倆先將堵塞河道岩石清走,再於岸邊崖下開一條泄洪渠道。快去!」
老子話音剛落,水獺與神龜先後跳入水中,只見河中濁浪翻滾,不消一刻,河道清好。緊接著岸邊崖下又一陣咔嘣咔嘣亂響,片刻,泄洪渠道便已開通。待人們還來不及驚異時,水獺與神龜已跪於老子面前,請求驗收工程了。
只聽老子對其言道:「適才你倆疏通河道,開通泄洪渠道,算是將功補過。命你倆今後和睦相處,護佑一方平安。去吧!」
只見水獺與神龜向老子叩首后,先後跳入水中。
渭水歸於風平浪靜,此地從此再未發生洪災。柏林村有來此地者,還見過一奇景:月夜下,河童坐於神龜背上,悠閑自得垂釣。
卻說老子與尹喜,在龍山柏林觀住過一年。老子因其不忘化身人間之使命,欲繼續西行。尹喜欲一同前往,老子說:「此處是你故里,通道者多,我走後還應有傳道之人,你為最適合人選。再者,你還有一段問道之旅尚須完成。千日後,你於蜀之cd青羊肆尋我。」
老子動身那天早晨,已放歸山林的那頭青牛,好像與老子有約,老早便在觀門前等候,在它兩角之間,端卧著灰鼠。老子,便騎上牛背,披一路霞光,沿渭水繼續西去。
尹喜含淚送老子十裡外,不肯回走。老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你切記。」尹喜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龍山腳下,老子欲和青牛灰鼠橫過渭水,便對尹喜說道:「送君千里,終有一別,你回吧?」尹喜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渭河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尹喜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尹喜解釋道:「弟子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奔流渭水河說:「你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尹喜不解:「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尹喜聞言,恍然大悟道:「尊師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尹喜可教也!你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后,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尹喜道:「尊師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一直目送老子騎過河遠去。
尹喜依依不捨告別老子,回到柏林觀中。打開老子所贈《道經》與《德經》。終日默誦,如饑似渴。並在觀中修造老子塑像,供來人祭祀。自己則移出柏林觀,回到山後十餘里的故里建草庵。尹喜還自著九簡,名曰《關尹子》既高深,又廣大,深得後人所崇拜。此文以後成了道家經典之一。後人在草庵前書有楹聯一付,曰「華章九篇入百子,經文五千誦道德」。
尹喜自著《關尹子》九簡后,遵老子「會蜀之cd青羊肆」所約,告別柏林觀,離開故里天水,入蜀,歸棲於武當山天柱峰三天門石壁下。此段經歷說來容易,其路程艱辛是難以言表,暫且不提。
老子與尹喜相繼離開伯林觀后,人們為懷念這師徒二人,取老子字「柏陽」為地名,將老子命水獺與神龜幫村民開掘的泄洪渠,喚作伯陽渠,在龍山中建老子庵,尊神祭祀。將尹喜所居草庵,命名為尹道寺。
後人有口傳詩曰贊:
盼的伯陽景象多,山川形式果如何。
虎頭向北睜環眼,龍嘴朝南飲渭河。
柏林蒼翠疑煙霞,毛峪清流柳線拖。
二月花開桃夾岸,三秋柿綴葉盈坡。
高瞻此地風雲匯,老子騎牛唱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