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其他小說>東廠督公> 第七百八十二章 大戰列艦(二章合一)

第七百八十二章 大戰列艦(二章合一)

  想了一會兒,問道,「曾大人,紅夷大炮的產量如此之低,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是精鐵奇缺?」


  曾其成道,「那倒不是。如今我大明年產生鐵少則少矣,一年也至少有九千萬斤。而且咱們把全國所有鐵礦最好的精鐵全部收購了,一年也至少有精鐵五百萬斤,做個一兩千門紅夷大炮綽綽有餘。只是現在工部只有下轄的盔甲廠、王恭廠能產紅夷大炮,所以產能達不到啊!」


  這個情況秦書淮倒也有所了解。


  明初的時候,大明的軍械製造還是很發達的,那會兒隨便一個兵器局就有工匠數千名,但是到了後期就越來越少,崇禎時貌似只有一百來工匠——都是沒錢鬧的。


  話說雖然現在又招了大批工匠進來,但盔甲廠(不止製造盔甲,同樣可以製造火炮)、王恭廠的場地和設施擺在那,而且製造紅夷大炮的要求比較高,光靠他們來造一年當然只有這點量了。


  秦書淮忽然想起,貌似明末時各地衛所也能造兵器?

  於是問道,「對了曾大人,既然盔甲廠、王恭廠早不過來,那你看讓各地衛所的兵器所一起造如何?我就不信咱們泱泱大國,一年只能造出兩百門炮來。」


  曾其成苦笑道,「國公爺有所不知吧?那些地方上的兵器所雖然可以造兵器,但是在火器方面,最多只能造火銃一類,像紅夷大炮這種大型火器是萬萬不能造的,否則可就以謀反論了。」


  秦書淮心道,這個規定倒也不讓人意外,畢竟大型火炮的威力擺在那,明廷中央對它有所忌憚也是合理。


  不過從眼下的局勢看,即便這個禁令暫時取消一段時間也無妨。如今天下大定,盛世初現,即便還有個別野心家想造反,恐怕也沒人跟他玩。況且,放眼天下也確實沒有哪股勢力現在還能跟朝廷打了。


  曾其成似乎猜到了秦書淮心裡在想什麼,又說道,「國公爺,就算咱們放開手讓地方上生產紅夷大炮,怕是他們一時半會兒也生產不了。」


  「為何?」


  「其一,如今優秀工匠全部集中於京城,地方上打鐵的哪懂這個?其二,地方上的兵器所從來沒生產過大炮,根本沒這設施啊!所以便是朝廷把生產任務派發下去了,他們也做不出來。」


  秦書淮聽罷卻是呵呵一笑,「曾大人,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叫有錢能使鬼推磨?」


  曾其成愣了下,說道,「這個,國公爺的意思是?」


  「說來說去,你是覺得地方上會因為缺人缺設施,所以造不了。那麼我們轉變一個思路,如果是朝廷跟他們買呢?我想只要銀子夠,那麼兵器所肯定能想到造炮的辦法的,說白了那些設施也沒多複雜,可不要小看了人民群眾的創造力。」


  「買?國公爺這是從何說起啊,那地方上的兵器所說白了還不是朝廷的,怎麼論上一個買字了呢?這不合例啊,這例要是一開……」


  曾其成話說到這裡自己就打住了,因為他忽然想起一件事。


  這國公爺開的例還少了?他的東廠督公的位子,還不是開了本朝未有之先例,甚至破了祖制才坐上的?比起這個,現在開的例算個什麼?

  秦書淮輕笑道,「曾大人怎麼不繼續說了?」


  曾其成笑了笑,「國公爺高瞻遠矚,下官自問不能及,所以還是不說了。」


  秦書淮道,「呵呵,高瞻遠矚倒未必,不過我們老家有一句話,叫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只要能把地方上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咱們付出點代價也沒什麼。」


  曾其成雖然還是覺得秦書淮的辦法不怎麼靠譜,但還是聰明地選擇了閉嘴,然後說了句客套話。


  「國公爺英明。」


  秦書淮笑呵呵地出了工部,然後回到了家中。


  隨即,叫來李敬亭,代擬了一份奏摺。


  奏摺的大概意思是,如今大明與荷蘭人的海戰迫在眉睫,急需製造五十艘戰列艦,而戰列艦易造卻無法足量列裝紅夷大炮,所以要求朝廷開放地方禁止造炮的禁令,讓地方參與進來。並且,朝廷以每門大炮4000兩的銀子,收購地方所造之炮,此項收入可由地方自由支配,朝廷概不過問。


  秦書淮的這個方法,就有點「國企改革」的意思了。


  首先朝廷不是下令硬攤派,而是向地方兵器所購買紅夷大炮,就相當於把兵器所當做一家企業了。而買炮的銀子可以讓他們自由支配,明擺著就是說利潤你們可以自己分了,這就更有企業的意味了。


  地方兵器所大多由衛所控制,那麼衛所的指揮使就相當於是「廠長」,每生產一門紅夷大炮可都是白花花的利潤。


  這個利潤有多少呢?

  按照之前紅夷大炮的做法,是給工匠三倍工資的,而且各項費用都按照最高標準來,這樣才3500兩銀子一門。


  那如果到了衛所那裡,可想而知他們為了更大的利潤,必定會大力地控制成本,所以再不濟一門炮賺他個一千兩銀子是綽綽有餘的。


  一千兩,這可是一筆大錢,要知道加薪后的縣令的工資才一月十五兩,夠縣令干五六年的。


  而這只是一門炮,要是十門呢?那就是一萬兩!


  誘人不?

  誘人才有動力!


  因為這錢可不是躺著賺的。


  你想造炮,首先得建大煉窯、辦工器,還得找工匠、請朝廷派員來教技術,而且還得跟朝廷申請精鐵配額——最好的精鐵可全在朝廷手裡呢。


  這些可都是錢。


  投得起這個錢,你才有資格接這活。


  而且你也得承擔風險,如果買賣開張了造不出朝廷要的炮,那可就血本無歸了。


  不過,秦書淮知道這一切都難不倒那些掌管兵器所的指揮使。


  不就是要錢么?直接在當地找富商,讓他們投不就好了?


  虧了虧他們的,賺了一起分!


  市場經濟是偉大的,雖然這中間隱藏著很大的風險,比如官商勾結。


  但秦書淮知道這是必然的,今天他就是不這麼做,未來還是會產生這種情況。能制止腐敗的,只有制度——比如審判權的獨立,以及對審判權的監督,但顯然這個制度,現在的大明還談不上完善,頂多只是搭了個架子。


  所以他還是比較保守,並沒有全面開放,而是建議崇禎採用「招標」的形式,只選十家衛所的兵器所進行試點。


  崇禎看到這份奏章后不禁苦笑一聲,秦兄啊秦兄,你可真是敢想啊,這種主意都想得出來?讓朝廷向自己的兵器所採購兵器,這個先例一開以後朝廷要是不花錢買各地兵器所豈不是都不造兵器了?他們賣朝廷東西?那朝廷每年撥錢給他們的怎麼算?

  於是硬是壓下當作沒看見。


  秦書淮等了幾天沒見回信,於是就跑去宮裡直接找崇禎了。


  兩人自然是在宮裡好一番辯論,連孫承宗也參與進來了,並且堅定地站在崇禎一邊。


  吵得面紅耳赤,崇禎連午飯都沒吃。


  而且糕點上來了,也不說請秦書淮吃點,還是秦書淮自己伸手去拿的,遭了崇禎一個白眼。


  無奈,最後孫承宗來做了和事老。


  他提出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朝廷還是出4000兩一門選十個地方衛所來造炮,但是這個叫「兵補」,不叫購買。


  兵補就好聽多了,是朝廷為了這件事特意給的補貼,以後有沒有可兩說了。


  而且也不搞什麼招標,只要選定了你,你就必須得造出來。


  好吧,秦書淮的「國企改革」計劃徹底落空了,本來他還想以這個事情為引子,讓崇禎進一步了解市場經濟的好處,不過這下沒戲了。


  心底里想著,看來這次步子邁得有點大啊!自己太急了。


  可是,真的很想把什麼都教給崇禎,讓他早點了解後世的經濟規則,好制定出更多有利的政策,讓大明領先世界一步。


  因為,自己能留在這裡的時間不多了啊!

  不過想想造炮的事情應該不會耽誤了,也就暫且悻悻作罷了。


  崇禎見他妥協了,又開心地請他吃糕點,還問要不要整點串來擼?


  秦書淮當場予以拒絕,表示要回家吃,然後很有「氣節」地回家了。


  ……


  地方兵器所造炮的事情很快就推行了下去,十個衛所的指揮使接到聖旨后,本來都一臉苦色,但是一聽說朝廷每門炮補貼四千兩,而且還會派員來教授造炮之法之後,頓時都興奮地差點跳起來。


  尤其是等到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自個兒躲書房這麼一合計,發現造一門炮的利潤可能達到上千兩之後,更是激動地睡意全無。


  只要造三門炮,所有的投入全部都能回來了,而之後就是純利潤啦!

  而且這些錢可以光明正大入自己的錢包,哦不,多少還是得分點給弟兄們的,要不然容易讓人戳脊梁骨,以後可帶不動弟兄們了。


  這好事兒上哪找去?


  全國的兵器所都聞風而動,除了孫承宗擬定的那十家實力最強的十家兵器所名單,其他的兵器所紛紛上書,要求「為國分憂」,弄得崇禎是苦笑不得。


  要說這些傢伙的行動也是利索,那十家兵器所接到兵部公函后,馬上派人去京城迎接懂造炮的老師傅,那叫一頓好伺候啊,就差沒把人家當財神爺了。


  而掌管兵器所的指揮使們也沒閑著,有能力的馬上砸錢造窯、置器械、招人,甚至把宅子賣了都在所不惜。實力差點的指揮使則忙著找本地富商投資,那叫一個熱火朝天。


  僅僅兩個月時間,造炮所需的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會兒沒有什麼大型機器,所以添置設備也簡單。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中進行。


  除了造炮,造「戰列艦」的事情也有了著落。全國共計三十二家大型船廠都接了訂單,每家少則一艘多則二艘,因為是朝廷採購就相當於政治任務了,當然是優先製造。


  預計在年底前,這五十艘紅夷大炮就可以出來。


  只不過這些加起來,費用有點大。


  戰列艦光船體的造價就在八千兩左右,加上清一色十八門紅夷大炮,外加兵用的火銃等武器,一艘造價高達五萬兩銀子左右。


  五十艘就是二百五十萬兩。


  秦書淮倒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因為他早就知道海軍費錢。


  但是崇禎看到這個數字后就又開始哭窮了,老是跟秦書淮掰著手指頭說他現在每年要花出去多少錢。


  不過該投還是投,誰讓收上來的稅賦一月比一月多呢?

  到了五月份,朝鮮方面傳來捷報,李定國率大軍連戰連捷,尤其是在義州之戰中大破阿敏主力,如今勝局已定。


  在退路被封死的情況下,阿敏部僅率三千餘人往東逃竄,朝鮮國王已經下令集結全國主力幫明軍阻擊阿敏部。


  這個結果當然不出任何人的意料。李定國可是足足帶了三萬主力外加十門紅夷大炮,如果連區區阿敏部一萬多精銳都打不贏,他也不用回來了。


  也是從這個月開始,崇禎下旨由秦書淮總督全國海陸兵備,整訓全軍。


  秦書淮隨即派遣了大批優秀的將領前往全國各地,負責整訓。


  重點就是戰鬥力最弱的各衛所兵馬。


  這裡頭依然有魔教的教練官,並且秦書淮告訴他們,一律按照以往的方式整訓,如引起兵變他自會彈壓。


  六月,李定國又送來塘報,他已在朝鮮東部圍殲了阿敏部。阿敏僅帶了兩三個貼身侍衛倉皇逃竄至一處村子,遭到了朝鮮數百官兵的圍剿,最終寡不敵眾被生擒,現已由朝鮮方面移交給了明軍。


  另外,帶著三千精騎前去投靠阿敏部的多爾袞也在此役中潰敗,他倒是很有骨氣,選擇了自殺。


  如此,朝鮮平定。


  現在大軍正在回撤途中,不過朝鮮國王李倧派來的使者可比大軍快多了,在塘報到達的第三天,朝鮮的前來感謝的使團就到了。


  這次朝鮮使團的規格之高遠超從前。首先為首的是李倧的二兒子鳳林大君李淏,也就是歷史上後來繼承朝鮮國王的孝宗。


  除他之外,還有兩個內閣高官以及高達兩百多人的隨從,這些隨從也不是什麼人都能當的,隨便拉一個出來都是世家子弟。


  為啥?


  去傳說中的大明朝貢,那可不叫差事,那叫嘉獎!

  只要在大明的書院呆上這麼一個月,那就等於鍍了金,回去后在朝鮮學界就有說話的份兒了——要知道目前朝鮮學界幾乎所有的經義經典全部來自中原,而且士大夫對此崇拜至極,但凡有人做某經義做了上佳的註解,都能引起轟動。這麼一來,若是有人能在經義的發源地「鑽研切磋」一個月回來,自然說話的分量就不一樣了。


  朝鮮使團拉著五十多車貢品,浩浩蕩蕩地走在街上,引得百姓側目紛紛。


  要說現在的李倧,可是巴不得抱緊大明這條大腿。他算是看明白了,自家的兵也就夠嚇唬嚇唬本國百姓用,要說真能保住他江山的,也就大明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