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海戰(兩章合一)
崇禎沉思良久,終於說道,「既然秦兄認為一年備戰足以,那朕倒也不妨讓秦兄一試。不過,這一年之中需要糜耗多少物資、人力,秦兄需給朕一個章程。」
說白了,崇禎還是怕勞民傷財。
不過秦書淮鬆了口氣,好歹這也算是變相答應了。
於是說道,「皇上放心,臣半月之內就把具體章程拿出來。總之,原則是費用可控,不會讓皇上搭上老本就是。」
崇禎笑道,「朕的老本可沒多少,你給朕小心著盤算,要不然沒錢朕可就只能訛你了。」
雖然如今大明一年稅賦幾千萬兩,今年甚至可能真的達到一億兩,不過需要投入的地方越來越多,崇禎現在才發現,這些銀子竟然還是不太夠用。
的確,在野心面前,再多的銀子都不夠花。
比如今年開始,崇禎就打算在全國各地先辦一千家免費的書院,按照每家書院五百個學生的設計標準,一家書院的初期投資就要三千兩,這就是三百萬兩。
這只是先期投資,之後請先生講學的費用、課本紙筆的費用、學院里的吃喝住費用,按照每個學生每月平均攤3兩的標準,那就是1500兩,一年就是一萬八千兩。
好傢夥,一千家就是一千八百萬兩。
雖然這筆錢可以讓鄉紳富商一塊捐,但大頭肯定要歸朝廷出的,一年花他個一千萬兩銀子是起步價。
他也想過能不能讓學子的家裡掏一部分,不過徵詢了禮部、吏部和內閣的人之後,就馬上打消了這個想法。
為啥?
幾乎所有人都告訴他,要是得掏錢才能讀書,那讀書就又成了有錢人家特權了。
別看老百姓都挺羨慕讀書人的,但是大明有多少人家有讀書的傳統?
大多數百姓的想法是,現在不讀書也能過得挺好,那幹嘛去讀書?
小夥子一讀書就至少得讀十幾年,現在家家戶戶都有地種有活干,忙都忙不及,幹啥把好好一個壯勞力放書院里,更何況還得花錢?
讀書能當官能光宗耀祖不假,可是這麼多人讀書,有多少人能當上官的?
窮秀才窮秀才,就是考上了秀才還是窮,要是連秀才都考不上的那不是更白讀了?
所以,若是要掏錢,一般人家的孩子是不會去讀書的。
只有不花錢,才能抵消老百姓的抵觸情緒。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倒必然有不少人家送個孩子去讀書。
不過也未必永遠如此。
按照秦書淮的規劃,今後朝廷招人,無論哪個工種都優先招收讀過書的——就連衙門的衙役也是如此。
這麼一來,馬上就能形成類似於「畢業國家包分配」的效應,相信這個效應馬上就會爆炸。
只要等過幾年,那些窮人家的孩子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之後,巨大的示範效應傳開來,讓所有人都意識到讀書的好處之後,到時讀書再收點費用是很可行的——起碼學生用的紙筆你自己買,吃飯你得承擔些吧?朝廷才能省下這筆錢,去辦更多、更好的學府不是?
但總而言之,前期的一切費用就得朝廷自己扛。
除了教育,還有修橋造路。
崇禎倒是很認同秦書淮那句「要想富先修路」的口號,路修通了全國各地的貨物可不就能加快貿易,朝廷不就能收更多的稅了?
可是這玩意花錢的速度可不比辦學慢。
所以到處都是要用錢的地方,崇禎現在都懷疑以前朝廷年入只有數百萬兩的時候是怎麼過來的。
秦書淮也替崇禎算過賬,所以只好哈哈一笑。
「臣知道,總之臣一定精打細算。」
崇禎也笑了笑,不無感慨地說道,「秦兄啊,你說朕每年這麼大筆的銀子花出去,十年之後大明會如何?」
現在的崇禎,對未來有無限的憧憬。
他現在的目標已經不是國泰民安了,而是成為永垂青史的千古一帝。
這個目標他不會跟任何人說,但他心裡確實是這麼想的。
為什麼?
因為他的朝廷能年入一億兩,甚至更多,這是千古未有的!
而有了這筆錢,他可以取消農稅,這是千古未有的!
他可以讓天下士子免費讀書,可想而知未來他這一朝湧現出的人才數量也將千古未有!
他更可以想出無數個惠澤萬民的措施來,大修河道、鋪橋造路、建造一個又一個繁華的城池,這樣的盛世誰可比肩?
他期待著那一天。
他的眼中,未來的大明將要超越大唐盛世。
崇禎之治,千古傳頌!
每每想起這個,他就激動地不能自己。
對於一國之君而言,沒有比這更能振奮心神的目標了。
秦書淮對崇禎微笑道,「臣想不出來,但臣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十年之後的大明子民,都會為活在這個國家而驕傲、而慶幸、而感恩。」
崇禎跟著又笑了笑,看向窗外。
春色正濃,花團錦簇。
忽然他一指窗外,大聲道,「秦兄,你看外邊,這就是咱們收拾好的河山!」
……
從紫禁城出來,秦書淮又去了工部衙署。
巧得很,徐光啟也正在那和工部尚書曾其成喝茶。
秦書淮進去后,曾其成馬上站起來作揖道,笑呵呵地說到,「國公爺大駕光臨,下官有失遠迎,恕罪恕罪。」
而徐光啟卻巋然不動,只是端著茶盞斜眼看了秦書淮一眼。
秦書淮心裡苦笑,這老傢伙難道到現在都沒消氣么?不就是一個東廠督公么,至於讓你這樣?
秦書淮不知道,徐光啟現在氣的還真不是他違反禮制以非閹人的身份執掌了督公之位,畢竟現在全天下都已經接受了這個事情,而且秦書淮就任督公后的所作所為大家都看在眼裡,沒人會覺得他有什麼出格或不利於大明之事,這點徐光啟也知道。
徐光啟氣的是,這個國公爺居功自傲,不把他放在眼裡。
他當初是因為誰被抓進大獄的?還不是因為他秦書淮?
自己出來后,那秦書淮可有來說過一句安撫的話?
還有,自己每天焦頭爛額地幫他趕工紅衣大炮,以及各種軍備,讓他秦書淮一舉擊破韃子,奠定不世之功,可他有來說過一個「謝」字沒?
沒有。
這說明什麼?說明他秦書淮記著咱當初參他的仇!
既然這樣,他身為長者,身為曾經的閣老,又豈能主動去阿諛奉承?
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哼。
別人巴結你,我徐光啟可不會,讀了大半輩子書這點骨氣還是有的。
秦書淮與曾其成寒暄了幾句,見徐光啟很不待見自己的樣子,忙上去拱了拱手說道,「喲,徐大人也在呢,晚輩問徐大人安了。」
徐光啟的臉色好看了些,不過還是不痛不癢地說道,「國公爺客氣了。」
隨後起身,對曾其成說道,「既然有客來訪,老夫就不與你閑聊了。」
說著緩緩向屋外走去。
秦書淮注意到,徐光啟柱了跟拐杖,走路顫顫巍巍的。
老態已顯,而且顯然身體抱恙。
這才想起,如果沒記錯的,這個明末大才似乎死於崇禎五六年的樣子。
而現在已經是崇禎七年了,即便因為武俠世界的原因,他多活了一兩年,但想來也不會再長壽到哪去了。
心道,回頭去系統里看看有什麼延年益壽的葯,給他送去。這等人才,多活幾年對大明絕對是有好處的。
曾其成把徐光啟送出門后,又回來對秦書淮說道,「國公爺久等了。不知國公爺來工部,可有要事?」
秦書淮很忙,而且也懶,沒事從來不去哪個衙門閑逛,所以曾其成有此一問。
秦書淮見屋內沒有其他人,便說道,「曾大人,本公是想了解下,如今咱們大明國內,有能力製造大型戰船的船塢有多少?」
曾其成笑了笑,「不知道國公爺說的大型戰船,是有多大?」
想了想,秦書淮道,「大約長三十餘丈,寬十餘丈,而且要兩到三層甲板,側甲要覆蓋精鋼。」
在他的記憶中,荷蘭人此時用的,被後世歸納到所謂「戰列艦」的大船,貌似也就只有這麼大。
曾其成想了想,說道,「國公爺說的大抵是三寶大人下西洋時用的『寶船』那個尺寸吧?這個也不算大。」
秦書淮道,「嗯?曾大人的意思,這個船還不夠大么?」
「不大,全國至少有三十餘家船塢能做。」
「多少?」秦書淮愣了。
「三十餘家。」
曾其成奇怪地看了秦書淮一眼。
秦書淮聽到這個數字的時候,是懵的。
明朝的造船業什麼時候這麼發達了?要知道一年多以前,全國才只有八九家官營的大船廠能造大船。
問道,「怎麼一下子多了這麼多?」
曾其成反問道,「國公爺,您真的不知道?」
「知道什麼?」
「如今咱們大明全國大開海禁,做海商的一下子多了起來。別說沿海一帶的富商,就是內陸的富商也在組建海商船隊。您想,一下子突然多出那麼多船隊,船哪夠啊,可不得趕緊造么?僅去年一年,全國登記在冊的船塢就有九十多家,今年估計能達到二百家。這其中由各地富商自己投資的大船廠,就起碼有五十餘家。臣先前去了解過了,他們設計出來的船,很多可比您這個還大。船大,能運的貨物就多嘛!」
秦書淮聽完頓時樂了。
商人果然是商人哪!這鼻子就是靈!
這些傢伙被朝廷的海禁政策壓抑了多少年,以他們的耳目還能不知道以前那些走私的商人日進斗金?
如今大明開放海禁,他們還能不卯足了勁去搶這個蛋糕?
要出海就得要船,所以全國馬上自發地建起了大量的船廠,讓大明的造船工業提升了一大截,大概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優越性吧?
那就夠了!
市場經濟外加政府,哦不,朝廷指導,一年內造出五十條大型戰船幾乎毫無難度。
三十餘家船廠,也就平均每家造一條多一點的事兒!
想到這裡,他馬上說道,「曾大人,你馬上組織這方面的行家,設計出本公要的這個尺寸的大戰船來。船上的火炮全部以三千斤重的紅衣大炮為主,最多能放多少就放多少,船甲至少要兩層,重要部位三層,並且覆蓋百鍊鋼,就是我江河幫中做盾牌的那種材料,回頭我讓老工匠過來跟你對接。對了,這種船以後就叫『戰列艦』。」
曾其成瞪大了眼睛,「全部列裝紅衣大炮?國公爺,到目前為止咱們所有的紅衣大炮加起來,也不過一百五十八門而已。照下官看,您說的這個,這個戰列艦,一艘起碼能裝配十八門紅衣大炮,最多只夠裝配10艘的。」
「那再過一年呢?」
「目前紅衣大炮年產極限是兩百門,過一年也就能再列裝10艘。」
秦書淮想了想,認為這個速度還是慢了。
歷史上鄭芝龍和荷蘭人的海戰,荷蘭只聯合劉香總共投入了一百多艘戰艦而已,並且只有10艘左右的大型戰艦。
但這個時空,因為大明開放海禁,大量明國商船出海,讓荷蘭人感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脅,所以又調過來大批戰艦,以維持他們在東藩至爪哇這條黃金航線的霸權。
除此之外,西班牙、葡萄牙人也增加了一些戰艦,雖然未必會和明軍為敵,但明軍志在制霸南洋,遲早會和他們爆發衝突。
鄭芝龍手上確實有八百多艘戰艦不假,但是絕大多數是小船和僅列裝了幾門弗朗機的戰商兩用船。
如果爆發海戰,小船的作用極少,幾乎都是改裝一下,變成火船去引燃敵船的作用——金門料羅灣海戰時鄭芝龍就用了這個戰術,打贏了荷蘭人。
但是要想用小船引燃對方船隻,要講究風向、風力、所處位置等各種條件,還要提前策劃,這種條件如果是在大洋上的遭遇戰中,幾乎不可能實現。
明軍要想碾壓海上的一切對手,就必須要爆一波「戰列艦」。
50艘戰列艦,配鄭芝龍手上一百八十多艘中大型主力戰艦,再加上兩百艘左右的小型快船,這樣的配置才能讓秦書淮安心。
但這始終沒法大批量產的紅衣大炮確實是個問題,要知道現在西方早已在船上列裝紅衣大炮以及和紅衣大炮同等級的加農炮了。
秦書淮心想,實在不行就只能跟葡萄牙和西班牙人買了。不過話說回來,要找到他們談好價格,支付定金,再等他們回老家去下單生產,再拉回來,估計一年都未必夠。
歷史上應該去年荷蘭人就已經和明軍水師開打了,現在雖然因為大明開放海禁暫時緩和了矛盾,但這場海戰遲早會爆發。
甚至一年內很可能爆發。
為什麼?
大明商船紛紛出海,荷蘭人利益受損,他們要麼在海上收大明海商的「買路錢」,要麼就直接宣布幾條重要航道大明海商不得通行,否則不是搶就是擊沉。
這麼尖銳的矛盾之下,離一場大規模的海戰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