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其他小說>東廠督公> 第七百七十七章 東進朝鮮

第七百七十七章 東進朝鮮

  攻下瀋陽城之後,已是隆冬,明軍自然要在城中過冬。


  期間,明軍嚴格執行剃辮政策,導致大量旗民反抗。


  與歷史上韃子做的一樣,對於反抗者明軍毫不手軟,殺無赦。


  僅在瀋陽城內,就有五千多不願意剃辮的旗民被殺。


  血腥總能換來服從,也能換來一些變節者。


  明軍任命了一幫韃子當監查,這些韃子幹活相當賣力氣,不但很快把全瀋陽城內的韃子腦後根刨得乾乾淨淨,還主動請纓去周邊縣城、牛錄、村莊執行政策,倒是讓明軍沒想到。


  說白了,哪個民族都不缺乏變節者,絕對的強權之下,只有服從。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每過一天,大明在遼東的統治就鞏固一分。


  只要等來年開春,明軍就會在這裡正式置衛所、衙門,並且大量漢人會在免費圈地的誘惑下搬來這裡,相信過不了多久,這裡和中原就沒什麼差別了。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明軍的軍事行動可以結束了。


  別忘了,阿敏還有一支戰力相當可以的大軍在朝鮮呢。


  那裡原本有一萬精銳兩萬廝卒,後來據說多爾袞的三千騎兵也去了,而且還有上万旗民也偷偷越境而過,顯然韃子是想把那當成根據地,跟大明再行對抗一番。


  話說阿敏自從帶了一萬精兵和兩萬廝卒入朝以後,可把李氏王朝禍害地夠嗆。


  目前他的大軍已經連陷義州、定州等地,儼然成了這些地盤的領主。


  和天啟七年阿敏帶兵入朝不同,那會兒他們只是劫掠並威嚇朝鮮,但現在阿敏就是想做朝鮮一地之王,所以到那后就決計不走了。


  當然,瀋陽失陷后,現在他更不會撤出朝鮮了,他還打算拿這裡做根據地,繼續對抗明廷,甚至打算復國呢。


  阿敏這麼多人在朝鮮,可不得要錢要糧?這些錢糧,自然毫無疑問地會攤到普通朝鮮民眾身上。


  阿敏的德性歷史上早有記載,為人貪婪又兇狠,歷史上他在中原就干過屠城的事情,還受過皇太極處罰。


  在朝鮮,他自然是更加放開了手腳,在他的佔領地苛捐雜稅還不夠,動不動就搶,搶錢搶糧搶女人,好不快活。


  可朝鮮的兵,說實話真的不堪一擊,根本無力打退阿敏。


  這不,李氏王朝已經連續五次上書明廷,以附屬國的身份請求大明派軍剿滅阿敏,就像當初這個強大的老大哥派兵幫他們教訓倭國一樣。


  不過之前大明自保尚且不暇,哪有餘力幫他們?

  不得不說,那會兒的朝鮮對大明這個老大哥,是很忠誠的。


  歷史上,皇太極在稱帝前,曾讓朝鮮「勸進」,也就是承認他宗主皇帝的身份。此時明國雖已式微,而「大清」無比強悍,但朝鮮依然斷然拒絕。


  當時一百多名朝鮮太學生聯名上書:臣墮地之初,只聞有大明天子耳…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今乃服事胡虜,偷安僅存,縱延晷刻,其於祖宗何,其於天下何,其於後世何!

  可見大明在朝鮮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


  只是歷史上,朝鮮李氏王朝等到死也沒等到明軍來幫忙,最終只能被迫在丙子虜亂后承認韃子的宗主國地位,每年進貢大量物資,自己只能啃啃棒子。


  他們懷念跟大明這個「老大哥」時的美好日子,那會兒不但上貢少,而且使者每次去大明還能得到大批賞賜,有時甚至比上貢的東西還多。


  更要緊的是,倭寇來襲時,老大哥二話不說就出來幫忙,那是何等的靠譜。


  所以歷史上即便中原都被韃子佔了,朝鮮還用的是明朝的禮制和年號。


  好在這個時空,情況完全兩樣了。


  大明,重新強大起來了。


  東亞,乃至亞洲的霸主,依然是大明。


  李氏王朝對近幾年中原形勢的變化也極為關注,知道這幾年明國出了個叫「秦書淮」的不世之才,此人文武雙全冠絕於世,短短數年便讓大明再次強盛。


  不少朝鮮士大夫說,這就是天朝有天佑的證據。


  大明強盛,李氏王朝對抗韃子的決心自然更強。自從阿敏入侵以後,朝鮮國王李倧從沒打算議和,再三言明即便朝鮮拼至最後一人也絕不臣服胡虜。


  當然,他也沒去拼——根本打不過還拼什麼?當然是等老大哥收拾完遼東再來幫自己了。


  這不,明軍剛剛佔領瀋陽兩個月,崇禎七年二月,朝鮮李氏王朝就派使者千辛萬苦地越過阿敏大軍的封鎖,來到了瀋陽。


  使者帶來了朝鮮國王李倧的厚禮,什麼高麗參啦鹿茸啦黃金之類的,先是表達了一番對明軍收復遼東的祝賀,再嚴正申明朝鮮將一如既往地奉大明為天朝上國,李氏王朝將永記大明數次出兵幫忙擊退倭寇的再造之恩云云。


  這些話對孟威這些人來說,不過是陳詞濫調而已。這些附屬番邦嘛,來了我朝大抵都要說這些的。


  不過秦書淮聽得倒是津津有味。


  哎喲嘿,棒子這會兒可以啊,這麼謙虛嗎?

  知不知道你們後代都已經把宇宙都劃到你大朝鮮範圍了?

  使者見秦書淮摸著下巴,笑意盈盈,聽得有滋有味,就不由多拍了些馬屁。


  而且馬上把馬屁的焦點從大明轉移到了秦書淮身上。


  「臣聽聞安國公大人文韜武略冠絕天下,乃當世不二之雄才,無雙之國士。國公於上國危難時挺身而出,西征魔教、中平賊亂、北伐韃子,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可謂戡亂以武,力挽狂瀾!而國公之大才又何止武功耶?文治天下,國公亦乃當世第一,如今大明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此功唯賴吾大明皇帝陛下之德,及國公安邦之策也!國公之橫空出世,真乃此亂世百姓之幸,亦是我朝鮮萬民之幸也!」


  這一把馬屁殺傷力就大了,聽得秦書淮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連孟威、孟虎、賴三兒等人都把頭扭到了一邊,差點就當場笑出來了。


  馬屁歸馬屁,也不用這麼赤果果吧?


  秦書淮挺不下去了,擺了擺手,說道,「爾等此次來瀋陽,想必還有其他事由吧?」


  一說起這個,那位朝鮮使臣馬上就嚎啕大哭起來。


  這情緒轉變之快讓秦書淮看得都嘆為觀止。


  「啟稟國公爺,我朝侍奉天朝已久,矢志不渝,奈何那韃子……」


  總之大概意思是,韃子不是人,太狠了,他們又打不過,所以想請秦書淮出兵去打阿敏。


  按理說這事兒他們先得去找崇禎,然後由崇禎發給內閣審議,內閣再找兵部,一層層議下來。


  不過李倧現在是真急了,他怕大明出兵晚了,自己的國都馬上就會被阿敏攻破,到時候他又得躲山裡去了。


  所以他一面派使臣去紫禁城,一面同時又來找秦書淮。


  倒不是要越過崇禎,而是想先跟秦書淮打點好關係,到時候崇禎的聖旨下來秦書淮才能馬上發兵不是?

  要不然呢?這位國公爺要是拖上幾個月,那聖旨也不好使啊——李氏可對眼下的中原情況門兒清的!

  話說對付阿敏,就算朝鮮使臣不來秦書淮也已經在準備了。


  不僅僅是要斬草除根消除隱患,還是主線任務使然。


  不是要萬邦來朝么?朝鮮要是被阿敏佔去了,還怎麼來朝?


  早在一個多月前他就把計劃進攻朝鮮阿敏部的事情上奏崇禎了,崇禎的諭旨也已下達,就四個字:斬草除根。


  朝鮮使臣這會兒運氣來了。


  秦書淮問他,「那誰,你恨韃子么?」


  使臣咬著牙回答,恨!恨極了思密達!

  秦書淮呵呵一笑,「那好,半個月後我大軍入朝剿滅韃子,到時你就隨軍出發吧。本公,讓你親眼看到那阿敏是怎麼死的!」


  朝鮮使臣又驚又喜,差點沒蹦起來!

  半個月!上國的大軍半個月後就會出發了!


  而且,我還能親眼看到上國大軍如何剿滅該死的韃子,殺了那阿敏魔王!

  這麼一來,自己豈不是必然留名於朝鮮的青史之中?

  崇禎七年三月,北伐軍分出約三萬精兵,由李定國為主帥、張嘯為副帥,在數十名朝鮮人的引導下,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圍剿阿敏部。


  四月,由於從關內出來的七萬衛軍已經到位,秦書淮率剩餘的北伐大軍,勝利班師回朝。


  於此同時,大軍還押送了代善、多鐸、莽古爾泰等眾多后金大臣以及數百愛新覺羅族人回京,等待崇禎處置。


  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大勝仗,這場勝仗的意義極為深遠,他標誌著延續了數十年的遼東建州之禍從此徹底平定。


  不僅如此,隨著遼東的平定,北部的草原從此也安寧了。草原上大多數部族已經迫不及待地派遣使者,來表達向大明的稱臣之心。


  還有西域,大把的小國派來各種使臣,來稱臣納貢,並且邀請大明去駐軍。


  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再無外患了。


  現在崇禎唯一心煩的就是,一下子這麼多地盤稱臣,還都十分殷勤地邀請大明去本地置衛所以提供「保護」,讓他都不知道怎麼調兵合適了。


  大明最能打的部隊,可不都在秦書淮手裡么?


  次能打的部隊,都在京師附近呢。


  再次呢?

  嘖嘖嘖,那些衛軍也就是嚇唬人的,崇禎都嫌他們出去丟人。


  本來還想接下來好好讓秦書淮整訓全國兵備,現在看來是來不及了。


  有地兒占,那得馬上佔住了啊!比如遼東,你能拖嗎?

  好在如今大明威勢正盛,就算是些衛軍過去,蒙古人、西域人、女真人都不敢造次。


  想想也真是幸福的煩惱呢。


  崇禎這些日子睡得時間可更少了,不過睡眠的質量可是大大提高了。


  每天起來都是精神百倍,臉上時不時就掛起笑容。


  不過隨著北伐大軍的回歸,崇禎平常問王德化最多的還是秦書淮到哪了。


  秦書淮的大軍回來的比預計晚了很多天。


  原因呢?

  是因為「遭遇」了上百萬百姓的「阻擊」。


  大軍從到達錦州以後,幾乎每到一地,都會面臨人山人海的百姓前來迎接。


  百姓犒勞王師,而且你也不是著急去打仗,那總得表示表示吧?

  喝入城酒,這自是少不了的。


  入城酒有講究啊,首先那得城中最長的長者來敬你,敬你必須幹了。


  然後,是城中鄉紳代表來敬,人家一片好意你好意思不喝?

  最終,黑壓壓的一片老百姓圍著你,給你敲鑼打鼓,表演各種當地民俗絕活兒,你能不看嗎?

  他秦書淮不想看不要緊,還得問問底下士兵答不答應?

  豁出命去打了這麼一場大勝仗,誰不想樂呵樂呵?


  更何況,他們配得上這樣的待遇。


  沿途的百姓,是真心實意、掏心掏肺地想感謝官軍、感謝這個神一般的國公爺。


  要知道五年前,他們還生活在對苛捐雜稅和韃子、蒙古人時不時入侵的雙重恐懼中。


  但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


  如今他們不愁吃不愁穿,但凡勤快點都能過上好日子,連最後的心病——韃子,都已經被官軍解決了。


  去大街上隨便找個孩童問問,如今這是什麼年月啊?


  他未必能告訴你是崇禎幾年,但他一定會說,這是好年月。


  誰都相信,盛世來臨了。


  吃苦耐勞的華夏人,對生活的要求向來不高。


  吃好點,穿好點,少些天災人禍,那就是盛世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