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發動群眾
對於難民,秦書淮準備採取「以工代賑」的辦法。
具體說,就是讓受流寇襲擾的縣或城裡的鄉紳帶頭,組織難民們建設自己的家園,然後按每日出工時間發給他們報酬。這筆報酬可以由當地鄉紳出一些,朝廷也出一些。朝廷出的這部分錢,就當是以前安置那些投降流寇的費用好了,再怎麼說安置難民總要比安置流寇合理吧?而中國古代的鄉紳階層也大都有扶危濟困的貴族精神,再加上重建的其實也是他們的家園,所以讓他們掏錢並不難。
這麼一來,難民有了工作,就不會去造反了。
另外,如果把這些鄉紳發動起來,那麼被流寇洗劫過的縣或城,權力可以暫時真空,即便沒縣令也可以拖他個幾個月。
到時候不管是在當地選拔合乎資格的官員,還是由崇禎自己找人任命,都有足夠的時間。
東林黨想重新往那些地方派自己人?門都沒有!
如此,既解決了難民問題,又可以一城一池一縣地把基層官員全部都撤換成非東林黨人,使三邊地區從上到下,從兵到文官,全部都控制在崇禎手裡。
崇禎向東林黨開戰的籌碼,就不止大了一倍!
秦書淮想到這裡,不禁得意地一笑。
嗯,就叫這為「代縣模式」吧。
秦書淮對賴三兒使了個眼神,賴三兒立即從懷裡掏出一萬兩銀票,遞給黃景倫。
黃景倫接過銀票的時候,手有些微微發抖。
這是欽差大臣對他的信任。
也無疑是他此生的德行操守,最受肯定的一次。
「老朽……替代縣所有百姓,多謝秦大人!」
說罷,他與眾百姓一道齊齊跪了下來。
秦書淮立即上前相扶,說道,「諸位請起,快快請起。」
……
當晚,代縣的一眾鄉紳都被召集了縣衙,在秦書淮的主持下,紛紛慷慨解囊,共捐出白銀八千多兩,糧食八百多擔。加上秦書淮的一萬兩銀子,足夠這一千多號人吃上半年,同時造出百來間屋子來住了。
難民們有活路了,無不熱淚盈眶。
就在這時,有一個大腹便便的鄉紳忽然站了起來,大聲說道,「秦少保,重建代縣並無問題,但是在下想問一句,若是那賊人再來進犯代縣,當如何?」
這個問題很破壞氛圍,也不太給秦書淮面子,不過問的卻是大實話。
所有人都齊刷刷地看向秦書淮,很顯然,他們也想知道答案。
秦書淮呵呵一笑,道,「這個問題問得好,我也正想與大家說。代縣離最近的一個官軍大營,應該是約80里地外的前原衛大營,那裡有八千官軍。如果代縣有流寇來襲,大家可以向他們求援。不過,等到賊寇到了代縣再去求援,自然是來不及了。所以,你們要派會騎馬的好手在代縣50里以外的各主要道路上設暗哨,日夜監視,一旦發現流寇的蹤影,就立即去前原衛大營報告。如果你們在通往前原衛大營的路上提前多設一些騎手,比如每20里一個,那麼就可以快馬接力。到時候不管在哪個方向發現流寇,一個時辰之內總歸可以報告給官軍了。這樣一來,即便賊寇進了城,也絕對來不及搶掠就得走。」
眾人安靜了下來,心裡都在細算時間。
代縣有城牆,賊寇要想進城,就必須帶土炮、城梯等輜重,這樣他們走不快,最多和人走路的速度差不多。另外,因為有輜重,他們必須走相對平坦的官道或者主道,這就的確容易被發現。
如果能在五十裡外發現他們,那麼他們至少還要走兩個半時辰才能到代縣。加上準備的時間,至少要三個時辰才能進攻。
騎手跑到太原大營花去一個時辰的時間,前原衛的官兵趕過來,因為不攻城所以不需要帶輜重,急行軍的話,80里地兩個時辰也足夠了。加上他們召集士兵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兩個半時辰。
所以,只要代縣能頂住流寇半個時辰的進攻,官軍就可以趕到了。
而依靠城牆頂住半個時辰還是比較輕鬆的,因為來攻代縣的一般都是小股流寇。之前章縣令說這次來攻的流寇有六千,完全就是胡說八道,其實這次來攻的流寇三千都不到。
至於官軍接到報告後會不會馬上來?
這倒不用擔心,反正官軍打流寇還是比較積極的,只是反應總是慢半拍。
他們想的沒錯。
官軍是很喜歡打小股的流寇的。因為打這些烏合之眾沒什麼難度,還能撈戰績,何樂而不為?當然,打張獻忠這類大流寇就兩說了。
那個鄉紳聽完這話,不由自主地點了點頭,說道,「秦大人說的對。要想保太平,光靠官軍也不行,我們自己得行動起來。這事兒,我願意資助五匹快馬!」
「我三匹!」
「我兩匹!」
衙門一個衙役出來說道,「衙門裡還有三匹快馬。另外,王將軍的部隊也留下了二十多匹快馬,我們都藏在了縣北的樹林里。至於騎馬的好手,咱們縣裡還是不少的。」
「那就這麼定了!」
大夥一致通過。
秦書淮很滿意。
然後又說道,「諸位,如果要做得更保險些,我建議你們去聯絡臨近幾個縣的百姓,讓他們也和你們一樣組織起來。如果我們每個縣、每個城都聯合起來,大家互相協防,我想一定會事半功倍的。比如代縣以東五十幾裡外,就是茂縣,你們完全可以請他們也出一些人馬,大家一起監視流寇嘛!」
如果每個縣都這麼做,那麼官軍相當於多了無數的眼線,掌握流寇的行蹤易如反掌。
這叫發動人民,讓流寇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去。
這話一出,眾人又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就是啊,這流寇又不只挑咱們一個縣搶,別的縣他也搶啊。
只要各縣都派出明崗暗哨監視流寇,那流寇從哪來往哪去不就一清二楚了嗎?咱還怕他幹啥!
秦大人這個方法真是絕了!
不愧是戲耍黃台吉的人!
第二天,秦書淮帶隊繼續出發,代縣百姓夾道相送。由於之前他們的物資全部分發給了難民,所以一大早代縣的鄉紳又湊了兩車物資,給秦書淮送過來。
秦書淮堅決不要,表示物資可以去下個縣城買,這些物資就留給難民吧。
眾人無不感懷。
出了代縣后,秦書淮一行每路過一個縣城,都要進去會會當地的鄉紳,告訴他們代縣防流寇的方法。他之所以與鄉紳溝通,是因為古代中國的基層統治,本來就是高度依賴鄉紳的。
比如,各地除了實行大明律外,也有鄉規民約,這些就是鄉紳階層擬定的。別小看這些鄉規民約,在法制不健全的明代,鄉規民約只要不與大明律相衝突,那就是大明律的補充,有時官員判案都會參考。
他的大名如雷貫耳,加上說的法子又切實可行,所以這些鄉紳深以為然,紛紛表示會儘快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