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群雄逐鹿之南方王> 第二百五十五章 稱帝建制

第二百五十五章 稱帝建制

  啪啪啪!

  連綿不斷的鞭炮聲中,大爭三年的年關終於到來,承平日久的京畿地區成為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這一刻,不管是來自哪個時代的人們都在歡慶這闔家團圓的時刻。


  家家戶戶大紅燈籠高高掛,寓意美好的紅色對聯貼在門前,一盤盤散發著濃濃年味的美食被端上了餐桌,絲竹鞭炮聲中,一簇簇孩童歡快地圍著大人們討要著壓歲錢。


  前幾日在小庄村所發生的慘案在京畿尚未掀起一絲波瀾,就迅速被濃濃的喜慶氛圍所掩蓋下去。


  唯一讓一些百姓感到疑惑的是在王都西街區原本顯赫的何府被查封了,過了兩日後居然改名成了巴府,據一些附近的百姓說巴府的主人還是一名十分年輕貌美的女子。


  在這全民歡慶的日子裡,一個流言也迅速在京畿地區流傳開來。


  南方王司馬宇要稱帝了!


  這是一個讓人振奮的消息,再聯繫到最近不斷自各地返還的重臣和大將,京畿的百姓幾乎一下就相信了這個消息的準確性。


  過去的一年裡,南方王司馬宇先後發動了數次大戰,治下的地域也從原本的永州一州擴展到坐擁永州、夔州、津州、恭州四州之地,治下在籍人口已超過一千三百萬。


  這是一個飛躍式的突破,在南方王府各衙的全力運作下,三州的權力交接也已基本平穩渡過,各項惠民政策也逐漸落到了實處,各地民心歸附,整個南方王治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到了這時,南方王的名號已不足以繼續統領如此廣博的地域和百姓,不利於籠絡百官,各地官員和百姓勸進呼聲越來越高,立國稱帝已是迫在眉睫。


  大爭四年元月七日,南方王司馬宇於王都東郊舉行了盛大的祭天儀式,完成祭天后司馬宇無數百姓的翹望中返回王都,於南方王府內在百官的擁拜中正式昭告天下即皇帝位,建國號為華,改年開皇,是為開皇元年,同時立柳韻靈為皇后,冊封阿蓮桑、李曼馨兩女為妃。


  登基儀式完畢以後,在朝堂上,國淵第一時間宣布了華國軍政建制以及一系列相關任命。


  政務方面,正式在中央設立三省六部和御史台。


  這是在登基稱帝之前,司馬宇已聽取了王猛、國淵、徐庶、向朗等人的建言后才決定的,廢除原南方王府所採用的源自兩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改而採用唐代發展完備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起於東西兩晉時期,經由南北朝、隨朝發展演變,至唐朝時進一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中央最高的政府機構。


  三省,主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中書省主掌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則負責貫徹執行,三省並列,共議國政,為國家最高政務機構。


  三省官員各司其職,共同協助皇帝處理朝政。中書省置中書令一人,正二品,侍郎兩人,正三品,中書舍人六人,正五品,其下還有舍人、起居舍人、同事舍人等官員若干。門下省置侍中一人,正二品,左右散騎常侍二人,正三品,其下左右諫議大夫、起居郎、錄事、主事、典儀等官員若干。尚書省置尚書令一人,正二品,左右僕射各一人,正三品,左右丞各一人,正四品。


  在尚書省之下設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每部各轄四司,共計六部二十四司。


  吏部主掌全國四品以下官員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下設吏部、司封、司勛、考功四司。


  戶部掌管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奉餉及一切財政事宜,下設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


  禮部掌典禮事務和謔笑、科舉之事,下設禮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


  兵部掌管全國軍士、武官選授、簡練指令,以及軍令、軍籍、軍訓、軍資等一切事宜,下設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司。


  刑部主掌律令、刑法、徒隸並平議國家之禁令,下設刑部、都官、比部、司門四司。


  工部主掌土木水利工程和國家農、林、牧(軍馬除外)、漁業之政,下設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


  各部均設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從三品,郎中、員外郎、主事、令使等官員若干。


  御史台,則是全國最高的監察機關,設御史大夫一人,正三品,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等官員若干,分三院並分派官員至三省和各郡縣,品秩雖不高,卻職位清要,有監察和彈劾百官之權。


  立國后,中央的官制雖有了極大變化,但在地方上則仍舊沿用原來的郡縣制,郡縣劃分標準和官員品秩配備照舊。


  隨著三省六部和御史台的設立,一下多出了大量的官職需要大量官員充任,正好用以大封群臣。


  國淵,作為最早跟隨司馬宇的老人,也是整個華國的奠基人之人,封其為中書令,總掌全國機要政令。


  王猛,經事治國之才,投入司馬宇麾下后在整飭吏治、發展地方經濟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封其為尚書令兼管戶部,總掌全國政務。其下,左右僕射暫時閑置,由向朗出任吏部尚書,漢代名儒鍾繇出任禮部尚書,徐庶出任兵部尚書,原上豐、石道二郡都督崔州平出任工部尚書。


  商聖范蠡,以說服吳漢,為司馬宇建言之功,出任門下省侍中,同中書令、尚書令三人共議國政。


  由於朝廷初創,三省六部制剛剛確立,原本的南方王幕府官員和人才儲備有所不足,在大量抽調了地方官員充任三省六部之後,仍存在著不少官職空缺和身兼數職的情況。


  至於御史台則由原孔有德麾下劉玄初出任御史大夫一職,其下三院各官員則同樣由各郡縣官員抽調。


  軍制方面則採用募兵制,主要由中央軍、水師南北營、各督軍和地方郡兵四部分組成。


  中央軍由東南西北中五軍、左右衛軍組成。


  其中,東西南北中五軍仍舊保持原有的編製,東西南北每軍5萬人,中軍6萬人,李定國為征東將軍、李牧為征南將軍、秦良玉為征西將軍、斛律光為征北將軍、王彥章為中領軍,均為正二品官職。


  左右衛軍則再次調整,均擴充至每軍2萬5千人,武松為左衛軍統領,兀突骨為右衛軍統領,正二品官職。


  其下,趙雲、王彥童、龍威、龍猛、雄闊海、本多忠勝、向條、向充、向寵、施但、白雲軒、馮國勇、馮勝、賀拔允、賀拔岳、劉世傑、公孫勝、劉唐、呼廚泉、徹里吉、褚雲軒等一眾將領則充任各軍。


  水師南北營分別由俞大猷、九鬼嘉隆兩人出任統領之職,正二品官職,每營維持5萬人的編製。


  夔州孟珙投效司馬宇之後,為協助孟珙抵擋南面湘軍的入侵,水師北營移師夔州,水師南營則在九鬼嘉隆的率領下移師原水師北營駐地中壩島,負責保護長江上游航道。


  除了中央五軍、水師南北營和地方郡兵之外,在此基礎上還增加了督軍府這一編製,主要設置在各軍事要地。


  目前,整個華國境內已有五個已經設立的督軍府,分別是設立在永州北部、昌州南部、夔州、恭州和津州南部,共計轄兵24萬。


  在永州北部設置三郡督軍府,由慕容翰出任督軍一職,從三品官職,總轄雲龍、陳食、金沙三郡軍事,督軍府轄兵3萬,主要用以防備永州東北兩面。


  在昌州南部設置上豐、石道兩郡督軍府,崔州平調入中央出任工部尚書之後由原北軍副帥賀拔勝接任,督軍府轄兵3萬,主要負責抵擋西北兩面的威脅。


  在夔州設置夔州總督府,由孟珙出任總督之職,正二品官職,負責總轄夔州軍政要事,總督府轄兵8萬。


  在恭州設置恭州總督府,名義上由越嶲王任貴出任,實權卻掌握在總督府左右司馬郭淮、忙牙長二人手中,總督府轄兵6萬,總鎮恭州各部。


  在津州南部設置五郡督軍府,由駐津州西軍征西將軍秦良玉兼任,從二品官職,總轄津州南部白露、三利、平崗、定興、大同五郡軍事,督軍府轄兵4萬,負責抵擋南面梓、僰、淅三州可能面臨的南夷人威脅。


  如此一來,算上中央軍、水師南北營、五大督軍,整個華國的正規軍已達到了65萬人的規模。


  而司馬宇所統治的整個華國治下,四州七十八郡的郡兵加起來也有近20萬之眾,再加上分佈在各地的錦衣衛衙門,整個華國的兵役人口也超過了90萬人。


  這個比例對於人口基數超過千萬的華國而言,尚在正常水平之下。


  不過,以華國各軍軍悲哀之優良,司馬宇倒也足以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大戰。


  開皇元年,這一年在後世的史書上留下了極其濃墨重彩的一筆,正是在這一年華朝這一龐大的帝國第一次以崛起之姿向世人宣告了他的到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