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帝王術
長史蒙毅這話一落,好似驚雷乍響,原本安靜的殿中突然變得熙熙攘攘,眾臣之間,你來我往,一人一句,一下子就喧囂起來,好不熱鬧!
陳均站在大殿當中,身邊的大臣來來往往,都是議論起來,只有陳均倒像是鶴立雞群一般,並不作聲。
半月之前,陳均連續三個日夜馬不停蹄,從雍州趕來,甚至不惜敲響了聚將鼓來召集群臣商議,當時可是萬分危急。
可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竟是被左庶長贏熋三言兩語從大化小,到最後此事的處理結果沒了音訊,當時就連秦王也是應允。這樣一來,眾臣一顆懸著的心放了下來,都是認為陳均危言聳聽罷了,可如今東窗事發,竟然成真,眾人都是有些慌亂。
尤其是贏熋,面沉如水,一言不發,心間更是疑惑不少。贏熋權利極大,不僅是西秦兵事,還有對外邦交都由左庶長一併處理,所以這大月氏的情況肯定是贏熋最了解不過了,但對此次戰事,贏熋實在是想不通。
秦王掃視群臣,將群臣的神態悄悄的記在了心間。
「眾位愛卿,誰有良策?」
本來整個大殿喧嘩聲一片,可秦王這話問了出來,大殿中頓時變得鴉雀無聲,一眾臣子都是左右看看,最後都是不約而同的將視線放在了贏熋身上,居然都不出聲了。
左庶長贏熋之前可是當庭提到,一旦大月氏事發,則由自己一力承擔,現在真的事發了,眾臣礙於贏熋的積威,誰又會第一個出來,觸這個霉頭呢。
一時之間,眾臣子都不說話了,又是將秦王晾在那裡。對於西秦來說,這不過是常事而已。
此刻的朝堂之上,哪還有一些群策群力的樣子呢。這完全就是分成了三派,以李斯為首的山東士子成了一派,以贏熋為首西秦舊勢力為一派,此一派勢力最大,而剩下的則是牆頭草,隨風倒,誰也不願意得罪,投機取巧的中立派。
贏熋掌管西秦兵事,大月氏出兵,左庶長贏熋竟然是呆立於原地,一言不發。
見此情景,陳均抬頭看向秦王,為秦王解憂。剛想邁腿而出,卻發現秦王的眼神卻一直在李斯身上,從未移動過,有收了回來。好像李斯不說話,秦王就一直盯著。
「啟稟我王,臣李斯有言。」
李斯只覺得鋒芒在背,如針扎一般,不說話是不行了。
「哦!丞相有何良策?」
秦王故作欣喜,像是看到國之棟樑一般,投去熱忱的目光,情真意切。
聽到這話,贏熋側目。
也不知道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秦王竟然是將那個「右」字給去掉了。本來這西秦由左右丞相來統攝朝政,而左丞相的權利最大,乃百官之首,位極人臣,而右丞相稍稍次之秦王直接將「右」字去掉,這裡面的深意,可謂是不言而喻。
很明顯的李斯也沒有意識到秦王會這麼說,面色稍稍變了一下,低著頭有些苦笑,秦王不動神色就將自己拉到了他那一邊。
對於李斯,秦王也是難以琢磨!
李斯此人師承於聖人荀子,說起這荀子,鼎鼎大名。戰國時代,法儒兩難,而荀子聖人卻是兼學法儒,取兩家之長,不管是在治國還是治學領域,都是有自己的一番看法。像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物,整個戰國除此之外,絕無僅有。
而李斯師出名門,聖人之徒,一到西秦便受到了重任,沒多久便成為了西秦右相,在西秦可謂是極重望崇,雖不及贏熋權傾朝野,但也是大權在握。可李斯做的事情,卻不像商子那般有著背水一戰的氣概,反而有些畏手,思慮過多,在很多事情上面,更是放任贏熋,才有了今日的局面。
時至今日,秦王一日一日成長,這帝王之術也是一日比一日成熟,秦王在朝堂之上,不止一次的暗示過李斯。像近日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多見的,只因這李斯一時之間難以下定決心。
李斯絕頂聰明,如何會不明白,左右逢源的下場就是兩手空空,這還真得要做出決定了,秦王不會在給自己機會了。
「臣只是一些淺顯看法而已,左庶長掌管我秦兵事,所以這良策還得看左庶長呢?」
果然,李斯說之前,還是想先看看贏熋是的意見。
陳均看的清楚,這秦王見到此舉,,眉頭輕輕皺了一下,顯然對於李斯的話,是有些不喜。
贏熋對於李斯的話卻是恍若未聞,依舊是一副老神自在的模樣。
「左丞相,有話盡可言說,當斷不斷反受其難,這樣的道理,左丞相不會不明白吧,所以你可一定要想好了!」
秦王的忍耐度終於是到極限了,出聲說道。
這話,字字誅心,李斯面色大變,甚至於額頭上汗都是滲了出來。
帝王之術,爐火純青!
贏熋也是一臉驚異,就像是自己養大的孩子,其厲害程度,遠遠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秦王漸漸的,流露出了帝王應有的威儀。
最後一次機會了。
李斯看到這情況,低著頭,下定決心,抬頭朝向高台處的秦王,肅穆的臉上更顯滄桑!
「啟稟我王,大月氏起二十萬大軍,陳兵我秦,此事本就萬分危機。而如今,左庶長主簿陳均半月前所言,可謂是歷歷在目,一旦山東諸國插手其中,關乎生死,不亞於孝公時,六國謀秦咦!」
李斯這話說沒了顧慮,單刀直入,斬釘截鐵,一言之下,大殿中的臣子們都是感覺到了濃濃的危機,
李斯這話說的越是嚴重,贏熋的罪責也就越是大。
秦王眼神當中也是有了一些喜色,越發顯得意氣奮發。
陳均很明顯的感覺到了這一絲變化,身在其位,必某其職,不變也有人逼你變。
李斯變了!
李斯嫌這力度還不夠,又轉身朝著身後的大臣們掃了一言,大喝起來。
「臣懇請我王重視此事!」
身後一眾臣子立刻會意,頓時百官同聲,震耳發聵。
「臣等一起勤懇我王重視此事。」
受此影響,就連經常保持中立的一些大臣也是紛紛響應起來,很顯然,秦王達到了他的目的。
贏熋更是被孤立開來,眼下贏熋不能在裝作聽不到了。
(求收藏,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