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了解
走在東京都的街頭,沒走幾步,一個大大的「漢」字映入許廣陵的眼中。
漢方藥店。
伊藤真桐領著許廣陵走了過去。
進入店裡后,「葛根湯」、「小柴胡湯」、「小青龍湯」、「桂枝湯」、「地黃丸」等,只要是對中醫略有了解的人就一定會知道或至少聽說過的中藥製劑,明晃晃地擺在那裡。
擺在大堂中間,一入門就能看到的位置。
當然在這裡,它們不叫中藥,它們叫漢方葯。
藥店內談不上行人如織,這裡不是超市,也不是遊樂園,但無論從哪個方面看,也看不出有生意慘淡的跡象,應該說,經營正常,而且略有紅火。
「這樣的藥店,整個日本有多少?」走出店面,許廣陵問伊藤真桐。
「許君,約在六萬八千家左右呢,經營漢方葯的,約在五萬四千餘家,其中,專營的約一萬家左右,其餘為兼營。」伊藤真桐道,「伊藤家佔了一千四百家,其中,專營漢方葯的,為八百家。」
許廣陵點點頭。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許廣陵被伊藤真桐引領著,參觀了伊藤家族醫藥方面的一些產業。
伊藤綜合醫院,伊藤漢方醫學中心,伊藤西藥、漢方葯研究所,伊藤家族在東京大學資助的醫藥及針灸小組……
只用了不到半天的時候,許廣陵就確認了伊藤真桐的博學。
他想知道的,他想了解的,只要是關於醫藥行業的,哪怕只是沾邊,都沒有任何一項是伊藤真桐不知道的。
天生開了頂竅的人,就是這樣厲害啊!
哪怕對這方面已經有了不少認識,而且在兩位老人那裡也早就有過體會,許廣陵這一刻依然還是有點情不自禁地感嘆著。
大抵緣於,他原本也只是一個普通人吧。
雖然現在,由於際遇原因獲得了一些神通以及可以稱為是超凡的能力,但絕大多數時候,他仍然會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擺放在普通人的位置來看問題。
畢竟,前二十年,他身上有著的,是屬於普通人的烙印。
而普通人和「天才」之間,這麼一種恍如天塹般的巨大鴻溝,又如何能夠跨越呢?
答案是,沒法跨越!
所以甘羅十二歲就能為相,曹沖五六歲就能稱象,而且他們的聰明智計是表現在各個方面。
大抵論天賦,大部分人是屬於平原,小部分人是屬於高原,少數的一些屬於低洼及峽谷,少數的一些屬於山巒,還有極少數的那麼一些,屬於珠穆朗瑪峰等級的吧。
低洼、平原、高原,天賦上的差距很容易被很多方面的因素所拉平,比如說出身、努力、學習及成長環境等。
但到了山巒甚至是珠穆朗瑪峰的級別,那種差距,卻很可能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拉平的。
就如伊藤真桐,哪怕出身普通人家,她也必定脫穎而出,然後,也註定會光芒越來越耀眼,耀眼到其他人無法直視。
在這樣一位天才的詳細解說下,許廣陵用短短几天的時間,迅速建立起了對當前全球範圍內中醫藥行業發展現狀的了解。
日本沒有中藥,沒有中醫師,沒有針灸醫師,概言之,日本沒有中醫。——這些都是正確的。
日本有的是漢方葯,有的是漢方醫師,有的是針灸技師。
「日本沒有西醫和漢方醫之爭嗎?」許廣陵問道。
「許君,曾經也是有的呢,漢方醫還一度被廢止過。」伊藤真桐淺淺笑著說道,「但是現在沒有。這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所有的醫生,都是西醫出身。」
「嗯?」這是一個許廣陵沒有想到的答案。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醫學界對醫藥的看法是,西醫及西藥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伊藤真桐和緩說道。
許廣陵點點頭。
西醫進入中國,是作出過巨大貢獻的,對全民綜合健康及生命挽救的提升,不是簡單的一兩個指數,而是至少幾十個指數。
「但是,我們同樣也認為,針灸,和漢方葯,是一種更先進、更自然、更和諧也更接近『天人合一』的人體糾冶手段,而關於這一點,也越來越得到我們所有國民的認可。」
「所以中新兩代的,只要是有上進之心的醫生,大多會在獲得行醫資格之後,開始接觸和學習漢方醫藥,並努力取得漢方專門醫的認證,然後在開藥的時候,在不少的病症上,都會優先考慮漢方葯。」
許廣陵再次點點頭。
這便是中西醫的合流,真正的合流。
然後從伊藤真桐那裡,他了解到了更多的東西。
基於醫學界的認識,基於國民的高度認可,漢方葯的比例,正逐年擴大,而資本也開始多方面地涉入漢方葯的研究和製造。
這是日本的情況。
韓國大體彷彿。
然後,美國。
美國絕大多數的州,都已經開通了「中藥師執照」及「中醫針灸師執照」的認證,並建立起了一系列的相關體系。針灸師的數量,大約每年以20%的速度增加,其中大多數為美國本土人,剩下的,則多是來美華人。
美國是如此,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國,情況基本類似。
總的一句話,四海九洲,遍地開花,又或者說,星星之火,開始燎原。中藥及針灸,作為「新世紀療法」,展現出了越來越強勁的活力。
全球皆然。
只有一個地方例外。
中國。
中國在中醫藥方面對世界的貢獻是,作為一個資源大國,它提供大量的中草藥出口,同時,作為一個搖藍,它向全世界輸送中醫藥方面的人才。
中國的中醫藥從業者,包括葯業及針灸行業,每年大約有5%的數量,從中國撤離,去向則是四面八方,日韓美英德澳意……
了解到這一點的時候,許廣陵忽然就想起了幾個月前在昆明的時候,在公園及滇池看到的無數盤旋著的海鳥的情形。
它們大抵是從遙遠的北方遷徙過來,到「春城」來過冬。
待故鄉寒冬過後,再遷徙回去。
只是,故鄉如果一直是寒冬,並越來越寒,它們還會不會再回去呢?
答案應該是很明顯的。
它們不會回去了,會就在昆明或其它的地方,尋找新的生存之地。若這般地過上兩三年,則故鄉縱然回暖,它們中的絕大多數,應該也都不會回去了吧。
若非迫不得已,誰又願意來回地顛沛流離呢?
鳥是這樣。
人也是一樣。
不管當初,抱著什麼樣的心念或想法,從故土離開,到異地他鄉求生,求存,求發展,然後,一年、兩年、三年、四年……
漸漸地,異鄉便成了本鄉,而故土,反倒成了異地了。
有朝一日,會回去么?
會吧。
回去看看。
看過之後,終究還是要回來的。
對的,回來。
曾經的故土,漸漸成為風景,成為回憶,成為越來越模糊的印記,現在的立身地,則慢慢地變成家園。
不回去了。
也回不去了。
==
感謝「夢之伊甸」的推薦票支持。
感謝「風落雪飄」的月票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