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征伐安南——未來國君
張輔退下后沒過多久,正要去批答奏摺的允熥就聽到王喜說道:「陛下,靖江王殿下入宮拜見陛下。」
剛剛站起來的允熥於是又坐了下去,吩咐王喜傳朱贊儀過來。不一會兒,朱贊儀走進來行禮問安,允熥也依照規矩答應。
不過之後允熥卻沒有馬上和他說正事,而是首先問道:「贊儀,陳天平被殺之事,你讓人告訴陳氏了么?」允熥在確定陳天平已死的第二天就將他叫進宮,告訴他陳天平已經過世,並且是被刺殺而死的消息。
朱贊儀當然不會感到悲傷。陳天平又不是他親人,雖然成了姻親,但互相之間也沒多熟。並且他在允熥面前也沒必要裝的特別悲傷,所以平靜地接受了這個消息。
但之後他在此事要不要告訴陳麗萍的問題上猶豫了很久。他之前已經死過一個訂了親的准王妃,要是陳麗萍再死了,他就會有克妻的名聲了,以後肯定娶不到門第高的妻子,最後正妃的門第說不定還比不上他的側妃。這對他可不是什麼好事。
所以朱贊儀當時並未作出決定,而是說回去再想一想。允熥也因此再次見到他后問一問。
「皇叔,侄兒已經請人去告訴她了。不過侄兒並未貿然讓人告訴她此事,而是之前已經讓她府里的下人做過一些鋪墊,並且特意去請二十二奶奶(安王妃)去和她說此事。」
「出乎侄兒的預料,據二十二奶奶說,陳氏竟然表現的很堅強,雖然大哭了一場,但很快就緩了過來,還反過來勸說二十二奶奶不必為她擔心。」朱贊儀說道。
「噢?」允熥有些驚訝。不過他又一細想,覺得其實合情合理。能跟隨陳天平在深山老林中轉悠兩年,後來還跑到了大明境內的女子確實不會是特別脆弱的人。
「不過不論如何,這幾日還是著人多照看著她些,叔叔也會讓太醫院的太醫每日去給她診脈,以防她的身子內里有問題。」允熥說道。
「是,皇叔。」朱贊儀道。
「咱們這是在說家事,用什麼『是』字,說『知道了』或者其他詞語都行,但就不要用『是』字。『是』這個字是在談論政事的時候用的。」允熥又道。
「知道了,叔叔。」朱贊儀很快就學會了。
二人又閑聊幾句,允熥坐直身子,拿起茶杯慢慢喝起茶來。朱贊儀也知道允熥的習慣,馬上也正襟危坐起來。
「贊儀,你可知做叔叔的今日叫你進宮,是為了什麼?」允熥將這杯茶喝完后,對朱贊儀說道。
「叔叔,應該是,和侄兒商議未來安南國之事吧。」朱贊儀說道。
「你都猜到了。」允熥語氣平和的說。
「嗯。在陳天平被刺殺后,侄兒就猜到了。」
「陳氏只有陳天平這一個獨苗,他死了,安南陳朝就沒有繼承人了。這樣將來平定安南后,叔叔就可以此為由讓娶了陳朝郡主的侄兒繼承安南國君之位。」
「這不僅侄兒猜到了,其實朝中許多人都猜到了。現在回想起來,叔叔故意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讓陳天平去廣西,就是廣西因為在安南邊上,安南人定然在當地有密探,可以刺殺了他。」朱贊儀說道。
在陳天平死之前,大家基本都沒有想到允熥的用意;但陳天平死後,很多人回想之前發生的事情,就猜出了允熥的用意。大家只是沒有懷疑允熥讓當地的衙門配合安南的刺客行刺而已。
「那你覺得自己以後為安南的國君,是好還是不好?」允熥問。
「叔叔,侄兒其實不太願意去安南為國君。安南這個地方在唐末自立已來,一直都是獨立一國,其國雖然自稱小中華,但並不認為自己是中華之民,百姓又開化已久,不好治理。」朱贊儀說道。
「正是因為當地不好治理,朕才讓你去那裡當國君。若是當地好治理,百姓都和中原的百姓一般,朕就下令設立安南布政使司了。」允熥說道。
「但就是派了侄兒去為國君也未必就能穩定住安南啊。」朱贊儀說道。
「不,只要派你去擔任國君,一定可以穩定住安南。」允熥用十分確信的語氣說道。
「這,叔叔,侄兒自己都沒有這麼大的信心。」朱贊儀說。
「那叔叔這麼和你說吧,你覺得即使安南屬於中原所轄的時候,仍然難以治理的緣故是什麼?」允熥循循善誘的問道。
「依侄兒想來,大概是其地偏遠,百姓桀驁不遜之類的。」朱贊儀說道。
「其地偏遠是對的,但百姓桀驁不馴就不太准了。你看雲南的那些蠻夷,更加桀驁不馴,為何仍舊能夠維持統治?」允熥道。
「那叔叔以為,為何安南一直難以治理?」朱贊儀問道。
「答案剛才你不是已經說過了么,遠,離著中原太遠。不過叔叔所說的遠並不是僅僅指表面上的遠,而是由此帶來的許多問題。」
「以唐代為例,京城在長安,皇帝也時常在長安或者洛陽,一件事情從安南傳到長安洛陽得有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再傳回去又得一個月,來回就是兩個月的時候。」
「兩個月,足以讓許多事情發生變化了。本來只是民間有造反的苗頭,等兩個月之後局面說不定就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依照兩個月之前的情況定下的策略不僅無用,甚至可能有害。」
「但當地的官員豈敢不執行皇帝的旨意?抗旨不尊,可是掉腦袋的罪過。於是陛下的旨意傳下去,火上澆油,百姓造反。」
「鎮壓造反倒是不必等待皇帝的旨意,但等造反平定后呢?又是同樣的事情發生循環。所以安南之地一直降而復叛,難以治理。」允熥說道。
「而加封了藩王駐守就不一樣了,藩王駐守當地對於民情可以及時應對,不合適的制度也可以馬上改變,這樣安南未必不容易治理。」
允熥是依照歷史上同一時期明國對安南得而復失的情況說的。歷史上朱棣設立交趾布政使司以後的情形不就是如此么?在安南盲目照搬中原的制度,當地的百姓和士族對此並不適應;況且願意去安南為官的人也沒什麼好人。所以就如同秦末東方六國的勢力復起一般,安南不斷有人造反,不僅從當地收上來的稅收都填了進去,朝廷還得搭進去不少。到宣德年間朝廷終於受不了了,放棄交趾讓它重新獨立。
所以允熥從一開始就不追求統一,封個王到那裡,讓這個王慢慢將安南的百姓變得和中原一樣,到那時再由那時的皇帝決定是不是設立交趾布政使司。
這套理論,允熥從嶄露頭角開始就說過,只是並未這麼分析過,所以朱贊儀在思量后就覺得他說的有道理。
並且即使他仍舊不願意接安南國君,想去一個蠻夷比較多的地方為國君也不可能。因為只有他和陳朝的郡主訂婚,明年還會成婚,只能他去當這個國君。
所以朱贊儀裝作被允熥說服了的樣子道:「既然叔叔這麼說,侄兒就去當這個安南國君,試試能不能將安南治理的好。不過侄兒提前說出來,若是仍舊不成,侄兒從安南狼狽的逃回來叔叔可不能不認侄兒了。」
「你放心吧,即使你努力推行漢話,也一定能將當地治理好。若是真的不能穩定安南,那你回國后也少不了一個親王之位。」允熥鬆了口氣說道。若是朱贊儀堅決不願意去安南當國君,他會很為難的。
隨即鬆了口氣的允熥感覺到了口渴:剛才說的話不少,中間一口茶也沒喝。他趕忙舉起茶杯,輕輕吹了口氣,抿了一口。
朱贊儀也舉起茶杯抿了一口。然後他好像是想到了什麼似的,說道:「叔叔,大軍調集,大約十月份可以調集完畢。以安南的國力,黎氏在國內又不得人心,到臘月差不多就可以平定安南。」
「可是依照禮儀,到那時侄兒尚未和陳氏成婚,這會不會讓安南的百姓更加不願意接受侄兒為國君?所以,是不是侄兒和陳氏提前舉行婚禮?」
「不必,一切按照禮儀來。你和陳氏的婚姻十分重要,比起當時不被安南百姓接受,禮儀出錯的問題更大。安南的讀書人也不少,若是你和陳氏成婚的禮儀有所疏漏,更加不容易讓讀書人接受。普通百姓懂什麼,還不是當地的士子說什麼就是什麼。所以只要讓士子接受,百姓以後也一定能接受。」允熥說道。歷史上滿清時期不就這樣么,隨著滿清統治時間越來越長,百姓習慣了腦袋後面的辮子,竟然不知道坐在皇位上的是異族。
他們二人又說了一會兒,在一起用了午膳,朱贊儀告退離開皇宮。在他來開皇宮前,允熥最後和他說道:「雖然有些朝臣已經猜到了叔叔打算以你為安南國君,但畢竟未曾挑明。你也暫且不要對外說。」
「是,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