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逍遙農場> 正文_第358章 療法手段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正文_第358章 療法手段⑴

  “唐朝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燕尾服以及對外交通日益頻繁,應形勢的需要,政府指派李績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經,又稱爲‘唐本草’後又命蘇敬等重加修正,增加藥物114種。公元659年全國頒行,稱爲《新修本草》,也放是因爲國外的藥物陸續輸入,藥物品種日見增加;爲了適應《唐新本草》,這本書由當時的政府修訂和頒行,可以算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以國家政府發行的藥曲;而這部本草記載的藥物有844種,而附有這也開創了我國本草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這種模式不但對中國藥物學的發展有着極大的影響,同時還流傳到國外,對世界醫藥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我所說的這些都是中國古代藥物知識的三次大規模的總結,以後每隔一定的時期,由於藥物知識不斷的豐富,便有新的總結出現;比如宋代的《開寶本草》、《嘉祐補註本草》,也都是總結性的藥典,北宋後期,蜀醫唐慎微編成了《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他把《嘉祐補註本草》與《圖經本草》合併,增加了五百多種藥物,並收集了醫家、民間的許多單方驗方,且補充了經史文獻當中得來的大量藥物資料,這也讓這本書的內容更爲充實豐富了,體系也比較完備,當時政府派出太醫進行修訂過三次,並加上‘大觀’、‘政和’、‘紹興’的年號,作爲官書全國發行;明代的醫藥學家李明珍,在《證類本草》的基礎上,再一次進行徹底的修訂,‘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編撰成了符合時代發展所需要的本草鉅著——《本草綱目》,李時珍死後的三年,明朝首次以官方的形式發行,這本書記載的藥物近兩千種,更是附有各種藥方一萬多個。” 

  “中華民國的成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統治,可是這個時期的中國仍未改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由於國家連年的軍閥混戰,社會動盪不安,經濟衰退,導致了中國科技發展緩慢而不平衡,遠遠落後天歐美、日本等國家,進而失去了十六世紀以前中國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領先的地位;在西方國家的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況之下,出現了中西藥物並存的局面,與之相應,社會和醫藥界對傳統的中國醫藥逐漸有了‘中醫、中藥’的稱呼,對於現代西方醫藥也因此逐漸稱爲‘西醫’、‘西藥’;由於國民黨政府更是採取了廢止中醫的政策,更是阻礙了中醫藥的發展,這也導致很多的中醫名家及世家對國民黨政府失去了信心,爲了生存,便遠走他鄉生活,從而引發了中醫藥界的普遍抗爭;在醫藥學術工作者奮發進取,雖說困難重重,本草學或者說中藥學仍然有的發展,否則也不會有當前中國幾百年的老字號中 

  藥房,而當前現存民國時期的中藥專著就有近三百種,而大多都體現爲新穎、類型多樣、注重實用。” 

  “由於這些著作的論述範圍、體例、用語等方面與傳統的本草有所不同,或者是爲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這當中綜合性的中藥著作和講義較多,內容多數偏於臨牀實用;而前者以蔣玉柏《中國藥物學集成》最具有代表性,這本書總論、各論兩大部分;總論概述了中藥有關基本理論知識;各論按功效進行分類,分別記述了四百餘種藥物的別名、氣味、形狀、功用、製法、有毒無毒、用量、禁忌、處方等;其體例和內容與前者基本相似,不過更爲簡明實用;再有就是秦伯未《藥物學講》,由分爲發散、利尿、理氣、理血、溫熱、寒涼藥等十二大類加以介紹,再比如張山雷《本草正義》,就屬於傳統藥論性質,這本書結合了個人用藥體驗論述了中藥的藥性、功用以及鑑別、炮製、煎煮法等,直到現在都有着較大的影響;很多的中草藥的療效不但經受住了長期醫療實踐的檢驗,而且已經被現代科學在研究所證實了,有些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結構等已經全部或者部分地研究清楚了;比如麻黃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黃鹼、常山治瘧的有效成分常山鹼、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氫掌葉防己鹼就是延胡索乙素、黃連和黃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櫱鹼是指黃連素、黃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黃芩素、大黃瀉下的有效成分番瀉甙等等。” 

  “爲了保證藥物的療效,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於藥物的栽培、採收、加工、炮製、貯藏保管等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幾千年的歷史證明,中國古代的人民通過長期實踐所積累起來的藥物遺產極爲豐富、極爲寶貴的,應該國家的醫藥學進行發掘及提高;轉過頭再看看國外的藥物知識的發展,據史料記載,埃及和印度爲最早;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埃及的‘Papytus’及其後來的古印度‘Ajur veda’當中均有藥物的記載;希臘、古羅馬、阿拉伯在醫藥的發展中也有悠久的歷史,如希臘的名醫Dioscorides所著的《De materia medica》,公元131至200年古羅馬的Galen所著的《Materia medica》,阿拉伯Avicenna在公元九百八十年所著《Canon mediclnae》等醫藥著作都是專門的藥物學著作,對於古代醫藥學的發展都有較大的影響。” 

  “我從爺爺所留下各種記錄,是這樣理解及劃分的:補虛藥、解表藥、清熱藥、溫裡藥、理氣藥、消食藥、收澀藥、祛風溼藥、芳香化溼藥、利水滲溼藥、化痰止咳平喘藥、 

  安神藥、平肝息風藥、活血祛淤藥、止血藥、瀉下藥、驅蟲藥、芳香開竅藥等;當然相關的中藥還有着很多聞名世界的中藥藥典,而這些中藥藥典直到現在還是中醫學當中最爲重要的醫療藥典;李時珍在《神農本草》中就全面整理和總結了十六世經以前,中國曆代的藥物知識,並作了很大的發展,他改繪藥圖,糾正錯誤,並按藥物的自然屬性,分爲十六綱,六十類,每種藥物,分爲釋名、集解、修治、主治、發明、附方及有關藥物等項,舉例詳細,語言嚴謹,是中國本草史上最爲偉大的藥典鉅著,也是中國中醫學最偉大的成就;李時珍長期親自上山採藥,遠窮僻壤,遍詢土俗,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對藥物進行實地考查和整理研究,以實事求事的科學態度力闢迂儒的謬論,痛斥一些方士的邪說,糾正了古代本草中不少藥物品種和藥效方面的錯誤,這才使《本草綱目》一書達到前代一切本草遠未達到的水平,這部書在十六世紀之初就流傳於國內外,曾經多次刻印並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對世界醫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同時也是研究動植礦物的重要典籍。” 

  “清代乾隆年間趙學敏編成《本草綱目拾遺》一書,對《本草綱目》作了一些正誤和補充,增加藥物七百多餘種;由漢代到清代,本草著作不下百餘種,各有所長,可以稱爲總結性的著作,也僅僅只有那幾部而已,當然地方區域的也有,比如《滇南本草》、專用記載外來藥物,唐朝所著的《海藥本草》;當然這些地方本草,也都屬於傳統的地方本草,肖步丹《嶺南採藥錄》、高宗嶽《泰山藥物志》最具有特色,這也極大的豐富了藥物的品種;食療本草也有着較大的進步,其內容豐富、實用,比如秦伯未《飲食指南),就是以傳統、簡要爲特點;楊志一、沈仲圭《食物療病常識》、陸觀豹《食用本草學》,多以經驗爲特徵;其他的方面,比如曹炳章據清末鄭肖巖所撰《僞藥條辨》補訂而成的《增訂僞藥條辨》,記載藥一百餘種,就產地、形態、氣味、主治等以論述或比較,爲辨識藥物真僞優劣提供了寶貴經驗;楊華亭《藥物圖考》,摘引本草文獻,對藥物品種作了科學的考證,並附有圖譜,對中醫學的研究也有着很大的參考價值。” 

  “有藥品,就有製藥方法,楊叔澄《中國製藥學》、周復生《增訂藥業指南》,書中的內容都比較切合實際;當時的中藥學著作當中,除了傳統的表述之外,還產生了中西藥匯通的著作;有些開通的中醫學者善於匯通,利用自然科學和西方醫藥學的某些成果,補充表達中藥的基源、成分、功效及其藥理等,或者以中西藥理相爲解說;其間深淺、得失參差不齊。”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