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引佛出山
楊廣聽王韶如此一說,心中又變得煩燥起來,拍案而起,沖王韶發脾氣道:「成家生子的不行,投入世家門下為奴的也不行,王僕射你不妨說說,要本王到哪裡去找這許多僧尼到新建的佛寺事佛禮佛?只建寺廟,招不來僧尼,又如何能夠重倡佛法?」
楊廣提出的這一問題的確是王韶尚未思量周全的一樁大事,此時受到楊廣的詰問,他也只得試探著向楊廣建言道:「王爺,可否待渤海和趙郡兩座寺廟建成后,先嘗試著發榜公開招募僧尼,充實佛寺.……」
「這又不是募兵打仗,對抗突厥入侵,哪兒會有這麼多人自願來出家修行?」楊廣想都沒想,便斷然否決了王韶的提議。
當日,楊廣雖採納了王韶的建言,給身在長安的高穎寫了一封親筆信,差人送回長安,以期能由高穎出面,說服渤海高氏族人不要再有抵觸、反對朝廷重倡佛法的舉動,但他一想到弘佛這件事剛剛才開了個頭,便遇到這麼多阻力,心中就煩悶不堪,不知不覺中就返回了他與蕭厄所居寢殿,想找安若溪來討問應對之策。
哪知安若溪聽他說明來意,竟冷冷地撂下一句:「如今并州城內外,已有不少的閑言碎語,指責我婦人干政,難道沒傳入王爺耳中?爾今我一個王妃身邊的侍女,又怎敢再不識好歹,妄言干政,王爺沒有別的事要吩咐,就請回吧。」
自從李渾從幽州返回,向楊廣報告了關於他和蕭厄婚禮上的種種流言、傳說,楊廣遂命張衡帶人暗中訪察這些流言的出處,想弄清究竟是不是突厥人有意傳布的這些流言,不料張衡帶人在并州內外明查暗訪了近一個月,並沒找出流言最初出處的有用線索,反而給楊廣帶來了另一個不好的消息:繼婚禮上的種種流言之後,最近并州百姓,甚至是軍營之中,又有不少的閑言碎語日漸流散開來,指責楊廣自出鎮并州以來,于軍務、政務毫無主見,一切盡聽從身邊侍女之言行事,所以才會在婚禮上受到上天降雨示警等云云。
楊廣起初對此倒不像安若溪如此介意,及至今日見到安若溪顯然大受這些閑言碎語所刺激,再不肯為自己出謀劃策,甚至當面拂袖而去時,才猛然間意識到,這些閑言碎語決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樣簡單,顯然已給安若溪帶來了莫大傷害。
他原本就因與蕭厄同住之事,心中對安若溪懷有一份歉意,今日更憑添了對安若溪的一份愧意,再也難以像往常那樣纏著她,嘻皮笑臉地討問對策了。
楊廣獨自在安若溪宿房中呆坐片刻,自覺無趣,便興緻索然地起身出了房,也不去寢殿找蕭厄,踱步走出了寢殿院外。
張須陀和鮮於羅兩名近衛一左一右,守候在寢殿院門外,眼見得楊廣回到寢殿尚不到一刻鐘的功夫就耷拉著腦袋出來了,兩人相互對視了一眼,誤認為楊廣、蕭厄夫妻倆鬧了擱氣,也沒敢多問,只默默地跟隨楊廣來到了晉陽宮中的一處荷花池畔,停下了腳步。
其時雖已至六月仲夏季節,正值池中荷花盛開的季節,但因并州地處北境,氣候偏寒,眼前這座池中的荷花大多仍含苞待放,其中僅有一兩枝已迫不及待地綻開了粉紅色的花瓣。
「你倆說說看,本王欲張榜招攬百姓出家為僧,此事行得通嗎?」楊廣佇足荷花池畔良久,忽然扭回頭,沖著張須陀、鮮於羅二人問道。
張須陀雖為人憨厚、刻板,然在楊廣身邊當差時日漸長,也和這位小王爺變得熟絡起來,被楊廣冷不丁一問,想都沒想,即脫口答道:「在我們老家一帶,從來都是人們迫於生計,不得已主動投奔寺廟中為僧、為尼,還從未聽說過有寺廟張榜招攬僧尼之事。要是那樣的話,這座寺廟要備下多少柴米,才能供得上這許多的窮苦之人到廟裡吃飯度日呀。」
楊廣聽了張須陀這話,覺得頗為在理,點了點頭,沉吟不語。
鮮於羅跟隨楊廣身邊當差的時間遠長於張須陀,眼見楊廣聽了張須陀的回答,只沉吟不語,暗自猜想張須陀的話必不中楊廣的意,眼珠一轉,忙笑嘻嘻地說道:「王爺,先前在長安王府之時,小的曾聽人講說過,說江左、江南一帶,確曾有過寺廟張榜招攬僧尼之事。只不過這些寺廟張榜招攬的往往並非尋常僧尼,而是高僧大德,甚至,我還聽.……」
說到此處,鮮於羅猛然想起,近來楊廣與新娶的王妃同住,多半不願聽到安若溪這個名字,便生生打了個嗑,將已到嘴邊的安若溪三個字咽回了肚裡,訕笑著繼續說道:「我還聽人說起過,南陳皇帝曾多次親臨佛寺,主持張榜求賢之事呢。」
「哦?鮮於羅,你所說的這一切盡皆屬實,不是你信口胡縐?」楊廣被鮮於羅這番話說得心中一動,回身盯著他問道。
鮮於羅嚇得「撲通」一聲跪倒在楊廣面前,指天指地發誓道:「小的敢有半句相欺,請王爺從重治小的之罪。」
無意間在荷花池畔受到鮮於羅的啟發,聯想到那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菩薩,剎那間,楊廣心中產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倘若自己仿效南陳皇帝的做法,傳命在并州大造聲勢,面向關東、關中、江左、江南等地張榜招攬高僧大德,會不會吸引來那位天台山上的菩薩呢。要真能如此的話,倒不失為一箭雙鵰的妙策。
楊廣順著這個思路一路想下去,越想越覺得興奮,轉身大踏步回到晉陽宮正殿,命人緊急傳見行台兩位僕射並李徹等三人前來會議此事。
鑒於張威、王韶兩位行台僕射及李徹尚對天台山上的那位菩薩一無所知,楊廣留了個心眼,只推說自己今日受到王韶的建言啟發,欲趕在并州的大興國寺破土動工之前,就先行張榜面下全天下招攬高僧大德入寺住持,傳法,以便從中遴選出一位德才兼備的有道高僧,報請父皇,詔准其為大興國寺住持兼任河北道治下十九座州府佛寺的僧監。同時,他對天台山及菩薩一事隻字未提。
張威、王韶和李徹三人因事先知道皇上曾下詔要楊廣在當地遴選僧監一事,故而都未提出異議。
楊廣大喜,當即命人起草了一份招賢榜,於次日便抄寫分發至河北道治下諸州府,以期能夠引佛出山,查訪到天台山上那位神秘的菩薩。
招賢榜分發下去的第三天,各州府還不曾向楊廣反饋招賢之事的最新進展,雁門關外突然傳來消息:突厥王子雍虞閭派人慾到并州求見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