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曹彰大帝> 兩個問題,關於馬具和冠禮

兩個問題,關於馬具和冠禮

  首先說馬具,馬具就是韁繩,馬嚼,馬鞍,馬鐙,我看了很多三國類小說,十部小說裡面至少有八部是把馬鞍和馬鐙當作穿越主角的新發明而用於三國時代,加強騎兵戰鬥的優勢。


  根據考古資料來說,確實沒有漢朝的馬鞍出土過,但是根據史料判斷,在西漢時,馬鞍和馬鐙就已經存在了。


  為什麼這樣論述呢?因為馬鞍和馬鐙是全套馬具中繼馬嚼和韁繩之後最重要的發明。在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於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但這種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長時間騎馬容易疲勞,同時在奔跑的馬背上也難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戰中,騎手無法隨心所欲地使用刀劍和長矛,劈砍或刺殺落空、雙方兵刃的撞擊等都隨時會令騎手從馬上滑下。因此這一時期騎兵除速度佔優外,其戰鬥力是遠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騎兵到達目的地后,往往下馬作為步兵投入戰場。


  而在孫子兵法裡面對騎兵的描述是這樣的::「用騎有十利:一曰迎敵始至;二曰乘虛背敵;三曰追散擊亂;四曰迎敵擊后;五曰遮其糧食,絕其軍道;六曰敗其關津,發其橋樑;七曰掩其不備,卒擊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燒其積蓄,虛其市裡;十曰掠其田野,繫纍其子弟。此十者,騎戰之利也。」說白了,騎兵在戰國時代還是擔任輔助任務,所以在戰國時代,馬鞍和馬鐙是肯定沒有出現的。


  但是看看漢朝,《史記~匈奴列傳》裡面的記載:「其明年,元朔之五年春,漢令車騎將軍衛青將三萬騎,出高闕。」⑻「右賢王以為漢兵不能至,飲酒醉。漢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圍右賢王。」三萬騎,什麼概念?如果只是為了騎馬衝到別人面前然後下馬做步兵砍殺的話用的找三萬騎這麼多嗎?這時的騎兵已經成為對抗匈奴的主力,可見這時的戰士騎在馬上已經可以用武器衝殺,用弓箭射擊,沒有馬鞍和馬鐙的話是不可能有這麼多騎兵數量的。所以我判斷,這個時候,已經出現了馬鞍。


  再看《史記~李將軍列傳》是說李廣的,:「匈奴追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這種轉身後射的高難度動作,我無法想像在沒有馬鞍和馬鐙的前提下,他是完成的。


  再看看後漢書這一段,「漢常將突騎五千為軍鋒,數先登陷陳。」這時侯騎兵已經成為了先鋒,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馬鞍和馬鐙,騎兵怎麼可能作為大軍攻堅的主力,騎著光溜溜地馬背,又沒有馬鐙作為依託,又要藉助馬的衝力去戳人,又要保持平衡射箭,那就太難了,幾乎不可能,古代人也是人。


  綜上所述,馬鐙和馬鞍的出現當在三國以前,所以我設定馬鞍和馬鐙在主角穿越時就出現了,大家不要意外。


  其次,我要說說冠禮的問題,「男子二十冠而字。」——這個出自於《禮記·曲禮》所以冠字普遍認為是在二十歲以後。


  但是《禮記》里同樣提到了,冠禮是學習和踐行華夏禮儀的開始,是一個人經過了冠禮的教育和啟示,獲得新的思想導引和行為規約,簡而言之,冠禮以後,這人就得規規矩矩,因為長大了,懂事了。


  所以我推斷,冠禮並不一定要到固定的年齡,特別是一些有權勢的家庭,為了早日掌權,肯定有很多『偷步』的行為,實行早冠。特別在三國這種亂世,為了孩子早日當家做主,提前冠禮不是不可能,因為這在當時並不犯法,而且曹操雖然算是個世族,但是出生並不算根正苗紅(宦官之後),所以也不會太把那些條條框框放在心上。


  所以我在書里設定曹家兄弟15歲冠禮,大家也不要太意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