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三絕劍聖(四) 三更
這一日,一行人來到永興縣外的鳴雞山,當初突厥犯中原,邊民不得安寧,太宗皇帝親征,駐蹕此山,夜聞山上有雞鳴聲,故稱雞鳴山。這鳴雞山上有一座古老的道觀,名曰碧霞元君殿,高鳳麟昔日曾聽袁成子說過此觀,為道者沒有過而不入的,高鳳麟對袁成子最是尊崇,今日來到鳴雞山下,哪有不上去參拜的道理嗎,便對眾人說道:
「各位,昔日聽聞袁成子師尊道,此處有一座碧霞元君殿,至今有兩百餘年的歷史了,他老人家早年遊歷天下時,曾在此處下榻,我想上山去看一看,你們繼續趕路,晚些時候我們在前面的文德縣匯合如何?」
眾人都點頭道好,讓高鳳麟自己多加小心,張宣說道:
「我也曾經常聽人提起這碧霞元君殿,今日路過也想見識一番,我與鳳麟兄一道,也好有個照應。」
見張宣也留了下來,二人相互照應,平青雲和周上靖等人也就放心了,畢竟安祿山的人馬一路北追過來,他們時刻都有遇敵的危險,既然如此都告誡兩人要多加小心些。
二人一路徒步登上山,沿著山上小路在山腰處尋到那碧霞元君殿,道觀不大,正殿加側殿不過五間房舍,此殿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至今已有二百七十餘年了,香火十分旺盛,二人上來時也不時遇到來此許願或者還願的香客。
高鳳麟入正殿向碧霞元君拜了拜,禮畢之後,高鳳麟向一旁的道童問道:
「小師傅,敢問貴觀的雲陽子道長可在觀內?」
那小道童起初並未注意,但是聽到他說「雲陽子」三個字的時候方才注意,問道:
「居士是哪位貴客,如何識得我雲陽子祖師?」
高鳳麟道:
「在下自長安而來,聽長輩言道此處有一位雲陽子道長,德高望重,深得世人尊崇,今日路過貴寶地,特來拜見,不知在下可有此福緣?」
那小道童說話老成,道:
「居士好意,小道士這番心領了,只是我雲陽子祖師早在三年前就已仙游,未能領受居士好意,惜哉惜哉。」
高鳳麟差異,不敢相信,又重複了一遍:
「三年前就已仙游?」
那小道童道:
「正是,仙祖師三年前在住持房中仙游而去,無甚病痛,甚為安詳,想必是羽化登仙而去了。」
高鳳麟見這小道童不過十四五歲,說話客氣周到,不像同齡之人,便問道:
「那不知現在觀中的住持是哪一位呢?」
那小道童搖搖頭道:
「此間觀中並無住持。」
高鳳麟更是為之詫異:
「我看觀中香火倒是旺的很,怎地卻沒個住持?」
說到此處高鳳麟方才想起來,自進門之後確實沒有瞧見一名道士,除了門外一個掃地的老漢外,就只有在這大殿之中的小道童了,這是張宣說道:
「好像除了他,沒有看見別的人啊?」
高風麟問道:
「這是何故啊?」
那小道童反問道:
「居士說是從長安而來,不知居士在家讀的是那一本道藏啊?」
這話乃是道家一派的內行話,道家自黃帝開始,稱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張陵為教祖。是以道家之中存有不同分支,西漢景帝時期,咸陽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因採藥煉丹著稱於世,創茅山一派。到東漢順帝時期,沛人張陵於蜀中創立正一盟威道,這便是後世俗稱的五斗米道,或者稱其為天師道。到了東漢末年靈帝時期,黃老道教徒張角在中原地區創立太平道,后張角發動黃巾起義被鎮壓,太平道一度銷聲匿跡,但也卻一直流傳了下來。除此之外,終南山中也就有不同分支,除三清觀一派,另外最負盛名的還有終南少陽派,而茅山派也有南茅山與北茅山之別,不同的分派通讀不同的道藏經典。
高鳳麟師承三清觀,屬天罡一派,大唐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自然首推黃老,三清觀便是傳自黃老。高鳳麟見這話出自一個小小道童口中,不禁對其刮目相看,說道:
「在下頗通黃老,最近讀的是《道德經》。」
那小道童微一點頭,道:
「不瞞居士,祖師雲陽子在世時有兩位徒弟,我有幸侍奉祖師的大弟子凌虛子,只是凌虛子師傅一直未收我為徒,在雲陽子祖師仙逝前幾個月,凌虛子師傅也因病而故,不久祖師仙游,這觀中便就沒有了住持。」
張宣又問道:
「那雲陽子道長不是還有個二徒弟么,他呢?」
說到這,那小道童搖搖頭,道:
「我聽祖師說,他那二徒弟早已破門而出,不問師門事宜了。」
聽到此處,高、張二人不甚唏噓,偌大一個道觀,竟只有這一個小小道童主持著觀中的事宜,而且這觀中香火依舊鼎盛,對這小道童生出一股敬佩之意。
張宣問道:
「不知小師傅如何稱呼啊?」
那小道童道:
「你們叫我雲華就好了。」
張宣道:
「雲華小師傅,這三年來都是你一個人在打理這道觀嗎?」
雲華搖搖頭,道:
「也不全是,雲陽子祖師仙逝不久后,突然有一天門外來了一個老頭,我瞧他可憐,孤苦無依,就將他收留下來掃掃地,除除塵,這幾年都是我們兩個一齊打理觀里的事務。」
張宣瞧了瞧門外掃地的老頭,見他鬢邊花白,皺紋橫生,幾縷銀絲隨著山峰飄擺,更顯孤寂,雖也穿著一件道袍,但明顯這件道袍不太合身,小了許多,不知是從哪裡翻了出來的,怕是他無力購買一件新的衣裳,見這一老一小守著這座廟觀,著實不容易。
張宣見雲華身上的小道衣也破舊不堪了,心中動容,問道:
「觀中香火尚好,應該有些香油錢,為何你二人穿著如此破舊呢?」
小道士笑了笑,說道:
「祖師在世時,時常教導我,出家人求個內心豁達,這香油錢本就從百姓中而來,應該歸還到百姓中去,所以我們除了觀中的一點線香、蠟燭、燈油、金紙等物品需要,其他的都買米施給給一些窮苦人家,這衣服嘛,尚還能穿,不講究這些。」
這一番言論真叫高鳳麟與張宣二人汗顏,小小年紀,竟有此等胸襟和領悟,他日修為定不可限量啊。張宣實在瞧不過去,便施捨了一些香油錢,除此之外,又拿出一些零碎的銅板,給到雲華手中,說道:
「這點錢你拿去換身衣裳吧。」
雲華從未遇到如此情況,看著張宣,又看了看高鳳麟,見高鳳麟點了點頭說道:
「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小師傅就收下吧。」
雲華心中所想卻是:「這些錢又能多買兩斗米了。」當即就將錢收下了,張宣又出了門去,找到掃地的那老頭,給了他一些錢,讓他買件合身的衣服。
高鳳麟和張宣二人對雲華一見如故,見他小小年紀,談吐卻不凡,隱隱有股名家風範,見時間尚早,就留下與雲華一起談論道藏,說到這道藏,雲華也是通讀百家,且都有一番自己的見解,高鳳麟對道藏本就所讀甚少,與雲華談論起來,自然只能附耳恭聽了。
不知不覺時間過了晌午,突然高鳳麟和張宣問到一股米香,只見一旁灶房內,那掃地的老頭出來招呼道:
「二位遠道而來,山中簡陋,只一些粗茶淡飯,望二位切莫嫌棄。」
張宣聽到有的吃,喜上顏色,說道:
「多謝老丈了。」
雲華招呼高鳳麟和張宣灶房內用膳食,正吃著米粥,忽然聽見觀外傳來一陣陣的聲響,像是有一群人朝這邊過來,聽聲音不像是上山來朝拜的,況且這個時間不應該有人啊,四人面面相覷,不知發生了何事,便放下碗筷出門去看看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