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秘不發喪
孫策一死,孫權和孫翊頓時抱著孫策的屍體哭成淚人。
孫權與孫翊兩個十來歲的小孩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只有向叔父孫靜尋求幫助。
孫靜得到消息后,第一時間封鎖消息秘不發喪,對外宣稱孫策打獵時臉部受傷,然後借著在諸將之中的威望臨時出來掌控大局。
孫靜將一名身材外形與孫策相似的親信推上前台,以傷及臉頰為理由在親信臉上包上紗布,平常也不讓親信說話。
這樣雖然可以瞞天過海一時,但是卻不能永遠瞞下去,因為這個冒牌貨畢竟不是孫策本人,只要稍微對孫策有些了解的人就能一眼看出來。
「爹,一直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不如你來主持大任把!」
孫暠站在孫靜面前,神情頗為激動地說道,因為有孫策這座大山般的存在,他本不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即便有野心也要被孫策的光環所掩蓋,但是孫策一死,他忽然覺得這也許是一個機會,畢竟孫策的兒子孫紹尚在襁褓之中嗷嗷待哺,孫權、孫翊二人又年幼無知不能堪當大任。
那麼,作為叔叔的孫靜接替侄子孫策的大權也就眾望所過。
孫暠的想法很美好,但是已有退隱之心的孫靜並不想掌權,他對孫暠說:「自古以來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你文台伯父已將重任交予伯符,我怎麼能反過來奪侄子的權力?此乃大逆不道之舉!」
孫暠勸道:「可是爹你想過沒有,如今的局勢除了你之外,孫家沒有第二個人能震懾眾將,就當是為了孫家的基業考慮,為了孩兒我考慮!」
聞言,孫靜頓時怒瞪孫暠,冷冷道:「為了你?原來你打的是這個主意,我告訴你想都不要想,孫家的基業是你伯父一手打出來的,以後也只會由你伯父的兒子接替,伯符走了還有他還有弟弟,他有三個弟弟,他們誰都可以接替孫家的基業,唯獨你不行,永遠都不行!」
孫暠一臉失望,大聲質問道:「為什麼不行?為什麼我不行?我也姓孫,憑什麼他們可以,偏偏我不行?爹,我求求你,給我一次機會,我會證明給你看,我一點都不會必伯符差!」
「啪!」清脆的響聲傳來。
孫靜抬手給了孫暠一個耳光,語氣冰冷:「你這個逆子敢不聽我的話,我今天就告訴你,你最好把自己的那套念想給我收起來,你要敢做出任何對不起伯符的事情,我會親手宰了你!」
孫暠捂著火辣辣的臉頰,一臉怨恨之色地摔門而去。
孫靜被這個兒子氣得不輕,好不容易壓下怒氣,他找來周瑜、程普二人商議孫家基業繼承人的問題。
周瑜認為孫權是僅次於孫策的二弟,從長幼有序來看孫權是最為合適的繼承人,而且孫權年紀比孫翊大了兩歲,成長起來也更快。
程普與周瑜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孫翊更合適成為繼承人,因為孫翊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與孫策最為相似,說孫翊是小孫策也大不為過,而且孫策生前最喜歡的弟弟也是孫翊。
兩人爭論了很長時間,最後實在爭論不出個結果,最後二人決定把選擇權交給孫靜。
孫靜思付良久,最終決定道:「自古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孫權既然是二弟,自然是第一繼承人,我決定擁護孫權為繼承人,希望二位儘力輔佐!」
周瑜、程普同時點頭,三人一拍即合,孫家繼承人之選也隨之蓋棺定論。
宛陵。
劉敢已經得知孫策身亡的消息,只是時間幾天過去了,孫策遇刺身亡的消息始終沒有傳出。
難道孫策沒有死?
劉敢不禁在心裡擔憂起來,他雖然相信祝公道和太史慈不會說謊,但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那個死的孫策是個冒牌貨這個可能也不是沒有。
帶著深深的憂慮,劉敢把眾將招來一起商議一番。
只聽張昭快人快語道:「主公,此事只需換個角度想一想,答案就會顯山露水一目了然。」
劉敢問道:「子布此言何意?」
張昭緩緩道來:「孫策一死,其麾下諸將必然四分五裂,軍心不穩是最容易出亂子的時候,這個時候必須選出一位能夠掌控大局的繼承人,其子年幼定然不能掌權,那麼這樣一來繼承人的問題就成了一個難題,所謂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既然兒子不能成為繼承人,只有從孫策兄弟當中選一人,可是據我所知孫策是家中長子,他的弟弟雖多卻都尚未及冠,試問一個年幼且毫無威望的繼承人如何能夠穩定軍心?」
頓了頓,張昭道:「故孫策死後,為了避免軍心動搖,其麾下有識之人必定會隱而不報,秘不發喪。」
劉敢不由狠拍了一下扶手,笑道:「子布真是一語驚醒夢中,孫策肯定是死了,但是他手下的人不敢告訴外人孫策已死,既然他們不說,那我們就幫他們一把!」
劉敢朝朱桓吩咐道:「傳我命令,把孫策遇刺身亡的消息傳出去,傳到秣陵,傳到溧陽,傳到吳郡,傳的越快越好!」
「喏!」朱桓領命而去。
朱桓一走,薛通站了出來。
「主公,既然孫策已死,如此大好時機,我等何不發兵取之!」
薛通恭敬道,他加入劉敢麾下以來無時無刻不想著為父報仇,得知笮融投效孫策,他本以為此生再難有機會報仇,畢竟孫策之名已經名震江東,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孫策此人竟然是個短命鬼,孫策一死,江東再無一人可以成為劉敢的敵手,報仇的機會也就大大提高了。
周泰也是主戰派,蔣欽的死始終令他耿耿於懷,只見周泰站出來道:「主公,我也認為此時應該發兵東進,我願為先鋒,為主公攻城拔寨,踏破吳郡!」
帳下諸將爭先恐後地出列發言,他們的意思都一樣,出兵,滅孫!
然而,劉敢的決定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
劉敢一排眾議拒不發兵,因為他知道孫策雖然死了,但是孫策麾下的精兵猛將還在,孫策麾下派系林立,家族子弟眾多,孫策一死,一場混亂的爭權大戰在所難免。
劉敢強迫自己要靜下心來耐心等待,等孫氏諸將爭權奪利之時,給予迎頭一擊,則大事可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