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易簡」銅錢
畫面悠悠、夢中千年。
王永桓稍微的活動了一下身體,眼睛慢慢的睜開,黑色如水晶般的瞳孔中,淡淡的閃現著模糊而又茫然的神色,仰望著霧凄凄的屋頂。
轉過暈暈的、還未完全清醒的頭顱,隔著玻璃看了一眼窗外,暗暗得夜空上還在閃著一顆顆亮晶晶的星星,一眨一眨的,像是在和王永桓訴說著虛幻的夢境。
「看這天色,應該是凌晨兩三點鐘了吧。」王永桓如是想著,隨即打了一個大大的哈欠,他懶懶的翻了一下身,稍微的調整一下身姿,讓自己更加的舒服和慵懶一下,迷迷糊糊的又一次進入了夢鄉。
夢中,王永桓發現自己來到一座陌生而又熟悉的高山上。微風吹拂、綠葉莎莎,一陣輕柔如水的薄霧,朦朧的籠罩在峰頂。人在其中,宛如來到了一片夢中的仙境一般。
在峰頂的中央位置,有一顆古老、軋然的大松樹,左突右展,揮霍婉轉。如雲似蓋的松枝下,一塊一平米大小的青色方石靜靜的卧伏在地面上,而在石頭的上方悠然端坐著一位白鬍子的老者。
紅潤的臉盤,如雪的鬍鬚,一身麻布似的長衫,閑閑的罩在身上。淡雲般的姿態,悠然自得的神情,宛如出世的仙長,風輕雲淡、閑適無爭。
看到王永桓來到松樹旁,如仙的老者就像沒看見他似的,依然在石上端坐著,像是在沉思,也好像在神遊。
過了能有十分鐘,老者用一種帶有古遠聲韻的聲音,緩慢而又清晰的吟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此為易之經義,現傳之與你,幸之、幸之。」
隨後,如仙老者又講解了有關修鍊的一些事項、法門,在陽光露出一絲金芒的一刻,老者如煙似霧的消失了。
第二天是周末,王永桓早上睜開眼睛時已經是九點多了。而王永桓是每逢星期日必睡懶覺,一向是睡覺睡到自然醒。對於這周末晚起的習慣,爸爸媽媽早已習以為常了。
與往日周末晚起后神清氣爽不同,今天早上起來后,無論是精神上,還是體力上,王永桓總是感覺很疲勞,就如同參加了一次大型而又長久的考試一樣。
媽媽把飯給他熱在鍋里,又留了個字條,「今天我和你爸爸要去金邊分場參加個婚禮,中午就不回來了。早飯在鍋里,你抓緊時間吃了,中午你去你老嬸家吃飯。」
隨手把鍋打開,王永桓如同一隻小餓虎似的,三口兩口的就把一個雞蛋和兩個饅頭,就著糖蒜吞掉了。隨便又喝了幾口粥,他就又回到裡屋躺著了,去消化昨天晚上夢境中的情景。
躺在炕上,頭腦的眩暈與身體的疲勞感,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的消失,體內的力量也得以逐漸的恢復。王永桓第一次覺得,原來做夢也是一件消耗體力與腦力的運動。
慢慢的靜下來,回想著昨晚出現的一幅幅夢境,王永桓好像明白了好多的事情。
在夢境中出現的古代俠士王永桓,以及二十多年後的現代白領王永桓,在某種意義上說,與他可以說是一個人。但又有所差別,至於差別在哪裡,現在他也說不清。這隻有隨著時間,慢慢的領悟了。
而最後一個夢境出現的老者叫伏羲氏,幾千年前的先古聖賢、至高修鍊前輩,也可以說是王永桓的隔空師傅。
通過昨晚的夢境,王永桓了解到:在幾千年前,伏羲氏通過仰望天文星辰、低查地理人情,在總結歸納上百年的修鍊心得基礎上,創建出先天八卦圖,其主要分為基礎的八個支卦,即乾、坤、艮、兌、震、巽、坎、離。
易經的第一句話,也就是它的總綱,是這麼說的: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說的既是先天八卦,即為天上與地下定位,山與澤氣息貫通,雷與風互相激蕩,水與火背到而馳。
其中天、地、山、澤、雷、風、水、火等八個自然現象,代表著乾、坤、艮、兌、震、巽、坎、離八個基本支卦。而伏羲氏通過創建先天八卦,並聯繫到人類自身身體的各種情形,在其一百九十九歲的時候,創建出彙集占卜預測與煉體修鍊於一體的無上法門「易經」。
易經這門奇學的主要作用是:既能判斷預測世間所要發生的事情,也可通過修鍊提升自己的修為,直至人類修鍊的最高境界。
易經的載體就是那三枚外方內圓的銅錢,乃是伏羲氏歷盡九百九十天,耗費九百九十九種珍稀材料制煉而成,被伏羲氏稱作易簡銅錢。
易簡銅錢,易為時間,簡為空間。易即為乾卦,充滿無窮的生命力,在時間裡生生不息;簡則為坤卦,具有無限的包容力,在空間中完成一切。易簡、易簡,意思市通過易簡兩項的融合,時間和空間的交錯,就可得出自己想要預測的結果。
而這三枚易簡錢,既可存在空間里,也可以存在人的意識中,當易簡錢的主人消失后,其易簡錢也會隨之消失。但每過九十九年就會再次出現,至於為什麼能再次出現?除了伏羲氏,誰也不知道。
而伏羲氏在易經里也沒有提及原因,只是在講解易經時的說了一句「易簡交融,日月同消」。
至於易簡錢本身所代表的意思,伏羲氏倒是有個說明:易簡銅錢,外方內圓,是指做人要方方正正,堂堂正正,要有並堅持自己的原則,同時要讓別人了解自己的行事規則,這樣你的生活就會圓圓滿滿。
這和原來歷代銅錢外圓內方,所指的做人要外面圓滑而內在堅持,有一種涇渭分明的感覺。但究竟誰的說法更能適應人類,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