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剖腹
很多人都收了禮,這個很上不得檯面的事情卻被明晃晃的搬到大庭廣眾之下說,還是當著皇帝的面,收禮的人不知道有沒有恨死武元慶或者率先挑起事端的溫彥博,不過很肯定的是,出了這個事情后再沒有哪個官員跑出來幫倭國人說話了.
誰也不想再扣上一頂收受賄賂的帽子,也不想在這個檔口挑戰一下皇帝的心情和底線.
關於新羅的問題就這麼不了了之,隨後鴻臚寺卿唐儉就接見了倭國使節申明新羅是大唐的屬國,倭國也是大唐的屬國,倭國沒資格做新羅的宗主國.
被拒絕了,倭國人自然是非常生氣的,裝作普通使節團成員的蘇我入鹿更是暴跳如雷,可是在大唐強勢的背景下,也只能指天罵地的發泄一頓.
好在李世民沒有讓倭國人太難看的打算,只是派的唐儉來說這些,雖然新羅的所有權要不到手,但起碼倭國人還能把次要的目的達到,那就是向大唐學習,學習一切可以學習的東西.
為什麼虞世南會在朝會上說倭國人謙虛,恭敬,勤奮好學呢,不是沒有理由的.
除了因為收了倭國人禮儀外,還因為有好幾個倭國使節團的成員拜到了他的門下學習.
和孔穎達相比,虞世南算的當世大儒,但是虞世南卻是赫赫有名的文學家,書法家.
說實在的,比起在政治上的成就,虞世南在書法上的成就更加知名,更為人稱道,尤其是書法.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慾,意志堅定,努力學習,年少時與兄長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學家顧野王的門下讀書,受學十多年,他勤奮努力精思不懈,有時十幾天不洗臉不梳頭。他擅長寫文章,曾師法著名文學家徐陵,徐陵也認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與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擅書法,虞世南拜智永為師,深得王羲之書法真傳,由此名聲更大.
虞世南書法繼承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書後品》列其書為上之下品,評云:「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績嬌春,鶴鴻戲沼,故當(蕭)子云之上」.
虞世南作書不擇紙筆,卻很注意坐立姿勢和運腕方法。他認為,只要姿勢正確,手腕輕虛,即使是粗紙,禿筆,信手拈來也能揮灑自如,別出新意。
虞世南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書家。
既然虞世南被倭國人拜師,自然和他並存的幾位書法大家也不例外,除了薛稷出生年代靠後,這時候還沒出生外,剩下的褚遂良和歐陽詢都收了幾個不等的倭國人為弟子.
這三位如此被倭國人推崇也不怪的後世的倭國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
收倭國人做弟子收的最多的是歐陽詢,也不知道是不是倭國人送的財物夠多,也可能是他覺得倭國人誠意夠足,反正這位從三品的朝中大員一口氣就收了七個倭國人當徒弟.
而褚遂良這時候官職還沒達到原本歷史上高宗李治在位的時候那般和長孫無忌恭維輔政大臣的高度,所以他收的弟子也是最少的,只是收了一個,而且貌似褚遂良心底是不大想收倭國人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倭國人出來大唐就鬧出了那般調戲婦女的惡行.
但是褚遂良不想收,可是倭國人卻想盡辦法逼著他收,一開始還是天天登門,想效仿三顧茅廬一樣,用真心誠意打動他,可是後來見遲遲沒有效果后,倭國人竟然開始在褚遂良家門口長跪不起,放話說要是不收就要跪倒死,一時間褚遂良家門口成了觀光勝地,大唐百姓有事沒有事就跑過去看熱鬧.
百姓們可不會說倭國人什麼好話,在武元慶不間斷的宣傳下,整個長安的百姓都知道倭國人是畜生,禽獸,不是人的東西,雖有有人心中懷疑,但是不管怎麼懷疑,反正他們是對倭國人沒什麼好感了.
圍觀的百姓們在指指點點的嘲諷,笑罵,這讓褚遂良更加不想收倭國人了.
可是倭國人並沒有私心,並且還祭出了最後的殺招,也是倭國人最喜歡幹得事情之一,他們要剖腹.
這時候倭國人的武士刀還沒有誕生呢,因為大唐的唐刀也才成制式兵器沒多少年的,倭國人自然是沒機會抄襲借鑒了.
但是用什麼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倭國人真就在褚遂良家門口擺開了架勢,鋪上白布,拿著一把說刀不是刀,說劍又不像的,丑了吧唧的兵器,掀開了衣服在肚子上比劃.
大唐百姓嗷嗷叫好,讓趕緊切,可是倭國人也不傻,說要等到了合適的時辰才會剖腹.
在家的褚遂良不幹啊,這尼瑪要死你到別處死啊,死我家門口你特么嚇唬誰呢.
聽到消息的褚遂良趕緊出來阻止,倭國人一直都在聽著門裡邊的動靜呢,當聽到一陣急促的腳步聲越走越近后,準備剖腹的倭國人拿起刀對著自己的肚子就往裡捅.
也不知道是業務不熟練,還是壓根沒想真捅,反正褚遂良出來的時候見到的是倭國人肚子上插著刀鮮血直流的場景.
可能是被感動了,也可能是被這場景給嚇到了,還可能是覺得倭國人都要死了,那就答應他想拜師的請求也無不可.不管什麼理由吧,反正褚遂良是當著長安百姓的面答應了.
然後.
然後尼瑪就見倭國人一晃,兩晃,三晃,好像要死掉的樣子,可是特么搖搖欲墜了半天,倭國人竟然站起來了,然後把握著的刀噹啷一扔,將脫了一半的衣服往肚子上一系,正好把傷口給綁住.
做完這些,倭國人噗通一聲跪倒地上,恭恭敬敬的向褚遂良行了拜師禮.
這幾位收學生都是朝會之前的事情,等朝會之後使節團中那些個來自倭國各方面的的人才開始了全面的拜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