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 鬥爭開始(四)
「啊!高向使節!這份國書!就先暫時放在朕這裡,朕與眾愛卿商討一下!再與使節大人答覆!」高向玄理行禮回到:
「化外之臣高向玄理恭候陛下答覆!」當高向玄理走後。李建成冷笑一聲。
「哼!高向玄理!倭國倭王!既然你們送了這麼一把利器給朕,朕就好好利用!」李建成拿定心思之後,馬上下旨,命從江南、齊魯一帶,挑選熟悉倭國之動態的人,速來長安面聖。不久,江南張氏的數名子弟,來到了長安。
「臣!張子和!臣!張尚寧!臣!張盟行!參見陛下!」
「啊!三位愛卿平身!」
「謝陛下!」
「三位愛卿!爾等都是吳縣張氏家族的族人!」李建成發現張子和、張尚寧、張盟行三人還帶了很多大箱子。
「是的!陛下!」李建成一時驚訝,隨後又釋然了。江南世家大族,王、謝、顧、陸、蕭等世族,大都是與南朝皇室和中原世族聯姻。活躍於南朝朝廷上面。而張氏,自從三國時張昭得罪了孫權之後,便屢次三番的受到打壓,即便是後來南北對峙,南朝的朝堂也沒有張氏家族的身影。因而將重心放在了商業上面,這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中原商路,關卡重重,尤其處在亂世之中。發展海上商路,比起路上利潤不知道要高多少。更何況,在南朝梁武帝蕭衍時期,建康城更是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而張氏家族正是因為從事商業,所以,才減少了因為改朝換代而引發的牽連。
「朕接到張愛卿的奏摺,江南吳縣的張季齡愛卿對朕竭力推薦了你們三人,說你們三人對於倭國非常的熟悉。」張子和、張尚寧、張盟行笑了一下。
「啟稟聖上,那是因為臣等三人不但是江南張氏家族的後代,臣等三人的母系還是倭國的母系。而這些大箱子裡頭,就是我們曾祖父所撰寫的書!」聽了張子和、張尚寧、張盟行三人的話后,李建成在驚訝之餘也感到了欣慰。原來,張子和、張尚寧、張盟行三人從曾祖父起,就是主要跑倭國船隊的,並且與當地的歸化人產生了感情,而張子和、張尚寧、張盟行的曾祖父除了商人之外,也是一個喜歡歷史的學者,當接觸到了倭國規劃人的歷史。就編寫了倭國歸化人的歷史典籍《古事紀》和《倭國書紀》,而那些箱子里就是《古事紀》和《倭國書紀》,讓李建成了解到了更加清楚的歸化人與中原人的淵源,以及對於倭國的貢獻。在五胡亂華時期,大批漢人通過朝鮮半島來到了倭國,來自朝鮮半島的漢族歸化人常常自稱為秦始皇或漢高祖的後裔。在倭國定居后,他們的生活方式、習慣和特點發生了變化,但種族的心理狀態、思想感情和意識等卻不是輕易可以消除的。所以他們儘管在倭國定居很久,甚至在已成為道地的倭國居民后,仍然認為自己是漢人。歸化人的代表有秦氏、東漢直氏、西文首氏等族。據《古事記》和《倭國書紀·應神紀》所載,大約在4世紀初,弓月君率其部民一百二十縣歸化倭國。這就是後來被稱作秦氏一族的來源。他們在倭國的活動主要在農業技術和與農業有關的土木工程方面。養蠶業和制絲業是該族主要從事的職業之一。倭國當時雖已有養蠶及絲織業,但技術和質量低下,秦氏一族抵倭國后,使倭國群島上的養蠶制絲業發展起來。由於各地豪族的役使和人身佔有,獨立從事生產的歸化漢人所剩無幾,嚴重影響了養蠶制絲業的發展,因此雄略王下令收集秦氏遺族,賜其首領名為酒公,率其部民養蠶制絲,貢獻庸、調,業績顯著。倭王大喜,特賜姓波多公。後人以秦字作為波多的當用漢字,寫為秦酒公。秦氏一族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財富,成為具有實力的地方豪族,由倭王賜姓為直,成為倭國古代重要的氏姓巨族之一;其首領也成為倭王的得力官吏,形成地域集團的首領,並加入倭王高級統治集團,成為倭國統治者的一員。東漢直氏的祖先是阿知使主。阿知(也寫作阿智)王,又稱阿知使主,是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的玄孫。當年曹氏滅漢建魏,漢獻帝劉協被曹丕貶為山陽公,建都山陽郡下的濁鹿城。後來司馬氏滅魏建立西晉,劉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沒有改變,但實際情況開始惡化。太康十年(289年),劉阿知見當時天下混亂之像已生,便於五月初一召集舊臣商議對策。劉阿知說:「我久在此地,恐有覆滅之禍,聞東國於日本,有聖天子」,遂決定率其家族東渡,前往日本避難。這樣,劉阿知便率領他的兒子劉都賀、舅舅趙輿德和族人劉國鼎、劉濤子、劉鶴明、劉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離開中國本土,飄洋過海,幾經艱難,於日本應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來到日本。阿知王到達日本后,被日本天皇賜號東漢使主,奉命定居於大和國高市郡檜前村。當年隨阿知王來日本的,還有段姓、郭姓、李氏、多姓、皂姓、朱姓、高姓等7個姓。阿知來日本后,又奏請日本天皇,派遣使都前往高麗、百濟、新羅等國,將許多流落在這些地方的同鄉族人招來日本。因人多地狹,日本天皇政府又將他們分置各地。他們具有各種手工業生產知識和技術,為倭王製造甲胄、弓、箭、矛、盾等武器和日用品,將中國和朝鮮半島生產鐵的技術帶到了日本。他們在這個基礎上和倭人共同生產,又創造出日本的冶鐵技術,使得日本的倭刀後來成為世界刀劍中的珍品。阿知使主一族在手工業中的業績顯著,阿知使主的兒子劉賀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賜姓為直,子孫因此以直為姓。其中一些人逐漸成為倭王政權中的中下級官吏,進而變成「官人豪族」,在日本古代社會中形成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終於成為擁有氏姓豪族的東漢直氏。西文首氏是另一個歸化漢人集團。其中一些人到達倭國群島的時間,可能略早於秦氏和東漢直氏。其始祖是百濟王派遣到倭國的使臣,當初百濟王命阿知吉師(或阿直歧)去日本,贈送倭王牡馬和化馬各一匹以及刀、鏡等禮物。因阿直歧懂中國的經典,倭王令其教太子繭道稚郎子讀中國典籍。一天,倭王問他,是否還有比他更懂中國典籍的人?他回答說:有。王仁比他更懂中國典籍。於是,倭王派使者去百濟召聘王仁。王仁應召來至日本,同時攜帶《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這就是關於王仁的傳說。王仁為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作出貢獻,後來在傳說中逐漸演變成為西文首的首領。王仁與樂浪郡的王氏一族有某些淵源。樂浪郡的王氏一族原是山東半島的巨族大姓,因避戰亂遷至樂浪郡,並在那裡作過郡守。其後裔中知識分子很多,擔任過歷代樂浪郡的各種官職。樂浪郡滅亡后,其中一部分人移居於百濟。王氏的後裔從百濟再遷移至日本。因所居之地靠近河道,因而和船運、物資的收藏、管理、搬運等工作發生聯繫。經過長期的發展,這一族也形成擁有氏姓的地方豪族。為和東漢直歸化漢人相區別,且居於大和的西部,遂稱為西文首氏。這一族的歸化人中有不少知識分子,在倭王政府中從事文筆工作。他們承擔政府中各種賬簿記錄的整理、外事往來文件的起草和翻譯等工作。其中一些人也許就是邪馬台國時期從事翻譯工作者的後裔。倭王政府的外事工作,在當時主要是對中國的外交往來和對朝鮮半島的外交活動,而這兩方面的工作都要使用漢文。因此,漢文字和中國的經典書籍通過他們的手逐漸介紹到倭國,為中國的儒家思想傳入倭國奠定了基礎。秦氏、東漢直氏、西文首氏等歸化漢人集團,以其大量的經濟活動逐漸形成地方氏姓大族,進入倭王政府,成為倭國統治階級的組成部分。他們擔任一些重要職務,如掌管史部及藏部三藏中的內藏和大藏兩個倉庫。歸化漢人一再充當倭王政府的使節,前往晉和南朝各代政府辦理外交事務。他們的淵博知識和外交活動中的經驗影響著其直接管轄者蘇我氏,使其在同倭國舊勢力的鬥爭中佔據了上風。在蘇我氏的指使下,東漢直駒利用擔任職務之便,潛伏宮中,刺死了反對蘇我氏的崇峻帝。移居倭國群島的漢族不止上述三族。由於進入倭國群島的漢族歸化人尚不能滿足各方面人才的需要,倭王政府還通過外交途徑,向中國曆朝政府請求支援所需的技術工人,或通過百濟招聘中國的工匠。這些歸化漢人同樣對倭國的技術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使倭國的雕刻、繪畫、織物、刺繡等形成獨特風格,為後來的飛鳥文化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除了在文化、紡織、雕刻、繪畫、織物、刺繡等方面的影響。佛教傳入倭國也同歸化漢人有關。應神三十年,一個自稱是漢獻帝之後的高萬貴者乘船越海來到倭國,他在志賀郡的住所草屋前取田中泥土塑成一尊高三尺的比丘像,開始宣傳佛教。由於傳播佛教的貢獻,他被倭王賜姓名為三津百枝。南朝司馬氏之後,一個名叫司馬達止的人,來到倭國群島,居於大和的高市郡坂田村。他修築一所草堂,供奉起倭人從未見過的佛像,每天叩拜。以上兩則雖然都是傳說,但卻表明,在佛教傳入倭國的過程中,歸化漢人起著媒介作用。
聽了張子和、張尚寧、張盟行的介紹之後,李建成歡喜的拍了拍自己面前的龍案。
「好啊!真是太好了,朕能夠得到三位愛卿!真是如虎添翼呀!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