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李建成游齊魯河北(三)
李建成離開青州之後,一路前行,李建成在車裡看著齊魯河北各地送來的公文,原本,李建成一路騎馬,可是隨著齊魯河北的公文越來越多,所以李建成就從馬上搬到了馬車上。這時,李建成的侍衛在車外向李建成稟報道:
「太子殿下,有一群人跪在路邊恭迎太子殿下,太子殿下,是否下車接見?」李建成曾經下過命令,遇到跪在路上的百姓,不得驅趕,要好生安撫,問明情況。再做處置。李建成向侍衛問道:
「都是些什麼人?」
「啟稟殿下,為首的是一名老者,並且穿著的都很富貴。據他們說是齊魯曹氏和夏侯氏的族人。」
「哦!是他們……」李建成從車裡出來。
「齊魯泰安曹氏,曹氏大族長曹安寶率領齊魯泰安曹氏、夏侯氏全體族人。在此恭迎太子殿下。請太子殿下移駕泰安。」李建成將曹氏大族長扶起笑道:
「哎!老人家,你這麼一大把年紀的了,還在這裡迎我,這是如何使得?各位鄉親。都請起來吧!」
「謝太子殿下!」在場的齊魯泰安曹氏、夏侯氏的族人都起來了。
「太子殿下,前面就是泰安,不如就此前去泰安休息一下?」李建成搖搖頭:
「各位鄉紳父老,本宮習慣了風餐露宿。就不入城了了,不過,本宮久聞泰山美景,常言道――不登泰山非好漢,今天就請老族長與諸位,陪同本宮一起登上泰山之巔,一覽泰山風貌。」泰山自古就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相傳第一個在泰山登頂,並且祭祀的帝王是遠古時候的大舜。 漢代班固《 白虎通義 》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五經通義 》曰:「 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這似乎純粹出於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封禪的具體儀式富有象徵性。班固說:「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梁父之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阯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於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義》《 禮記正義 》云:「祭天則燔柴也,天謂日也; 祭地, 瘞者,祭月也。」原來封禪的種種目的與象徵,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潛的意識: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看著泰山這山高水遠,草木蔥蔥的樣子,群峰如黛,林茂泉飛,氣象萬千。李建成突然想到了後世天朝太祖的那句名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如果不是有那麼多人在場,恐怕李建成真的要呤頌出來了。曹安寶等人看到李建成出神,一個個都低下頭,不敢說話,這時,一個女子的聲音響起:
「久聞太子殿下文筆超群,又愛文事,鄙家祖先在《賢士錄》中的生平文就是殿下親手所寫,《石灰呤》和《陋室銘》更是天下聞名,但是,俗話說的好,百聞不如一見,今天不如再次賦詩一首,以壯行色。」一名紅衣少女發出了自己調皮的聲音。
「語嫣,不要放肆。」曹安寶向那名少女呵斥道,又向李建成賠禮道:
「太子殿下,此女是小民的孫女,曹語嫣,今年年方十六歲了,只是生性刁蠻,被小民我慣壞了,請殿下見諒,語嫣,還不快點參見殿下。」
「爺爺!」紅衣少女不管不顧的來到了曹安寶身旁,拉著曹安寶的胳膊說道:
「爺爺,你總在語嫣身邊說,太子殿下才高八斗,語嫣的耳朵都聽出繭子了,不如乘著太子殿下今天在這裡,就在出一首新作,也好證實爺爺你所言非虛。」曹安寶最近總是在曹語嫣的耳朵邊提李建成的名字,曹語嫣本來就是心高氣傲的人,自然左右看李建成不順眼,而李建成也在暗中盯著這名少女——這名少女面若桃花,白裡透紅就像一個成熟的桃子一樣,而那兩片薄薄的嘴唇,如同紅櫻桃一樣惹得李建成多看了兩眼。全身充滿了青春的氣息。曹安寶看著曹語嫣和李建成,其他的曹氏族人和夏侯氏的族人也都看在了眼裡。
「殿下,太子殿下!」
「啊!大族長,本宮一時失態了。」李建成尷尬的笑道。
「哼!大色狼!」曹語嫣一臉鄙視的看著李建成,如果先前李建成是謙虛與推辭的話,那麼,現在李建成可就是受不得激了。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詩一呤頌出來后,滿堂皆驚,大氣、恢弘、世上一切能夠用上的讚美詞都回想在眾人的心中。曹安寶上前向李建成問道:
「殿下,不知道此詩是什麼名字?」李建成故意停頓了一下。
「望岳!」到了晚上,曹語嫣的睡房中,曹語嫣一直都沒有睡,面前放著那首《望岳》。回想著李建成當時呤頌著這首詩的音容笑貌,笑了笑:
「李建成,你絕對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歷代帝王都在泰山封禪,除了大舜之外,還有秦始皇封禪、漢武帝封禪、漢光武帝封禪、唐高宗封禪、唐玄宗封禪、宋真宗封禪。
秦朝統一中國后,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其實質則為鞏固皇權,粉飾太平,帶有一種君權神授的意味。
漢武帝封禪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後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后,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光武帝封禪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台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后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后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台」、登封壇為「萬歲台」、降禪壇為「景雲台」,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后,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宋真宗封禪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宋真宗之後,帝王來泰山只舉行祭祀儀式,不再進行封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