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生活總是雜亂無章> 第136章 看《西南聯大》係列

第136章 看《西南聯大》係列

  在中國教育曆史上,不得不說到那所極具沉重份量的戰時臨時聯合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這所大學的存在,使得那段崢嶸歲月裏的中國教育得以保存主要的命脈。


  其實在看西南聯大的紀錄片之前,我也僅僅是看過汪老先生寫的《我在西南聯大的日子》一書。但那時我對於當時的曆史感觸還沒有那麽深刻。真正讓我對西南聯大產生推崇和敬意的,恰恰是這一部關於西南聯大的紀錄片。


  小時候,我對抗日戰爭的曆史認知除了課本上的認識以外。更多就是在電視上還有電影上看到的。在我的印象裏,抗日戰爭的曆史是充滿仇恨和恥辱的氣氛。我在認識這些曆史的時候,是有一股恨不得奔赴戰場殺敵的凜然正義感的。


  從小到大,甚至到了高中畢業還有大學畢業。我一直以為抗日戰爭就是除了投身革命之中,直接或者間接參加救亡圖存、精忠報國以外,就再也沒有其他事情是可以稱得上偉大的。但總歸還是在某一個層麵上少了些什麽,這個疑問一直隱隱存在著,當時我說不出到底少了什麽。


  直到看到《西南聯大》,我終於明白。抗日戰爭的曆史上,似乎總缺少的東西——那便是教育。因為戰爭的困難,中國的教育幾乎處於整體半癱瘓的狀態。


  如果說,戰爭是歸結到“武”的一麵。那抗日戰爭曆史中,少了的那部分,就是“文”的一麵(即教育)。雖然也有文學宣傳,還有一些情報工作做出了部分教育的貢獻。但這終歸是有限的,淺薄的啟蒙教育,很大一部分隻是宣傳人們武力反抗日本侵略者的。


  但具體怎麽做,相信不少人是很迷茫或者很局限的?如果讓現在的人來說,很多人的第一感覺是從軍打仗,和侵略者直接廝殺。那麽請問:有多少人會想到要靠讀書和教育救國的?

  所以一直以來,我總是感覺,在學這段抗日戰爭曆史的時候,忽略了什麽東西。《西南聯大》紀錄片的出現,我感覺填補了這一方麵的空缺。如果非要說在背後支持中國抗日戰爭中承擔起抗戰輸血作用的,無疑就是教育。而教育,就是在背後支撐中國人民拯救家國和民族的一股默默無聞、源源不斷卻無法忽視的重要力量。


  西南聯大是其中的一個代表。西南聯大的存在,使得我們中國人民在抗擊侵略者的方式上,既有武力反抗,也有中國教育文學方麵的反抗。這種反抗並不是像魯迅先生那樣的單打獨鬥,僅靠尖銳的嘲諷驚醒刺激國民,讓他們為國家和民族爭口氣。西南聯大的成立,是中國整個文學教育界的集體抗爭,這才是我們整個民族的氣節體現得最直接的方式。


  就像學習也是有啟蒙的一樣,魯迅先生做的是類似這種的啟蒙運動。而啟蒙之後,真正要學到點什麽、能夠為國家做點什麽,那就是教育的事了。看了紀錄片《西南聯大》以後,我也真正想明白了那時候我們的國家真正需要的是什麽。雖然有人會說:武器、糧食、人員還有藥品。但是,真正缺的,是受過教育的人才。沒有人才,怎麽造武器彈藥?怎麽生產和製造藥品?

  不隻是軍校,還應該有普通專業院校。不止要會打仗,還得會救人。而且要救的不隻是人命,而且還有思想和精神。非如此,才能稱得上拯救家國天下,才能稱得上拯救中華民族。


  而這些,在我以往學到的曆史和文獻記載當中,都是很少直接涉及到的。或者說隱藏在了不容易覺察的學習過程中。令我很是激動和興奮的是,因為西南聯大的存在,無疑為抗日戰爭的曆史增添了最具濃厚色彩的一筆。


  雖然很多人都清楚抗日戰爭時期,最直接的救國方式就是通過造武器和研製藥品,靠工業救國。並在初期的時候,也對教育進行了很大的改革。但是日本全麵侵華戰爭之後,所有行業都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致命打擊,幾乎沒有什麽“家底”了,教育也是同樣的命運,受到了重創。


  這無疑讓抗日戰爭變得更加艱巨和辛苦。畢竟讓文盲打仗,要怎麽才能打贏訓練有素的日本侵略者呢?戰術雖然是教育的一種內容,但這個倒還不算難以解決。而關鍵是,武器彈藥從哪裏來?更別說飛機和大炮了。這些僅僅依靠文盲肯定是造不出來的。


  因此抗日戰爭的關鍵就在於教育能不能造就出,可以製造武器彈藥的人才。進而製造坦克飛機等一係列硬貨。這些的前提是,材料必須充足,技術必須完備,甚至是相應的工具也得有。而這些前提的前提是,材料怎麽找?礦產資源是能源、工業裝備的命脈。如何找到和勘探資源。這些都是需要相應的人才才能知道和掌握的。而人才從教育裏出來,這就是教育在背後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西南聯大在那段時間裏,除了在教育為抗日戰爭的各行各業輸送人才以外。還保護留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與寶貴的曆史財富。還為後來國家的建設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才是一個國家的教育應該具有真正的意義。


  為什麽說讀書(或者說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如果非要往大方麵舉例的話,西南聯大在抗日戰爭期間所做的一切努力,無疑就是最有力的證明。而且,讀書改變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命運。還會拓展自己的視野,深化自己的科學和價值觀念,掃除愚昧無知。


  不過要說西南聯大最特別的一麵,就是它剛好存在於那段戰爭歲月裏所經曆的一切命運。它不僅使得這所大學對中華民族的命運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更體現了中國人民在麵對侵略者的時候,所展現的團結與體現出來的濃厚深沉的家國情懷。西南聯大一所學校的命運,從此便與國家和民族緊緊地聯係到了一起。


  正是這段特殊的崢嶸歲月,使得西南聯大的學子擁有了超出現在絕大多數年輕人的思想覺悟和愛國精神。他們是真正地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育人。


  遷校和跑日本飛機轟炸的警報的過程中,西南聯大的師生都有著強大而堅定的信念。也是在遷校的過程中(戰時期間,很多人是要繞道國外才最終到達昆明的,而另外的人則是跋山涉水到達學校),西南聯大的師生也才實地體會到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對家國的思念。


  就像最近幾年人們才真正而普遍地認識到的:隻有出了國家,才知祖國對我們意味著什麽。


  另外,就是隻有到了祖國的其他地方看看,才知道我們國家的山川河流之美。才讓我們更加珍視和愛惜這份自然所留給我們中國人民的這片最可愛的土地。


  還有不得不說的一個故事,就是西南聯大雖然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就退出了曆史舞台。但西南聯大的精神卻保留了下來。即便後來中國內戰,國民黨反動派敗退台灣的時候,西南聯大的師生依舊還在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可以說,如果不是西南聯大的努力,現在的台灣民眾恐怕對於祖國的印象就會是另一個結果了。除開政治因素之外,西南聯大的學子無疑都是骨子裏都很深刻地認同自己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


  西南聯大師生到了台灣以後興起的一係列“去日化”運動,也是在為台灣盡力掃除日本侵略殖民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可以說,西南聯大的精神挽救了當時台灣島內的民族歪風,並且為之後台灣的發展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且在中國大陸之上,西南聯大學習也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了舉世矚目的力量。在獲得新中國“兩彈一星”獎章的23科學家裏,就有八位來自西南聯大。最早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先生(現為美籍華裔)和楊振寧先生也是來自西南聯大。


  在這裏說一個小故事,在內戰之後中國台灣跟中國大陸對峙並斷絕來往的時候。也隻有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兩個人是例外。在當時,隻有他們可以自由來往兩岸,而且都是受歡迎的,這可謂算是一個罕見的情況了。


  說回原來的話題。西南聯大為中國的建設貢獻,無疑都可以算是西南聯大在中國教育的曆史上的佳話了。其所體現出來的難能可貴的精神,到現在依舊是光輝燦爛的。


  在最近的新聞裏,大學教育的改革也在熱情似火地進行中。其中有關教授必須給學生上課的規定的改變,反而讓我想起了曾經的西南聯大,尤其是開創了“教授治校”的大學教育的先例。


  畢竟在當時的世界上,同時期的西南聯大甚至比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學都要優秀。這是我在看完《西南聯大》的紀錄片之後,接著從有關西南聯大的書籍——《西南聯大行思錄》裏所看到的評價。


  無論這評價是否有些主觀誇張的成分。這都無疑說明了當時西南聯大所創造出來的輝煌成就,是多麽令人驕傲和自豪的。所以才能讓人有這種讚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