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讀《主角》
在看書前,我看了封麵還有名字。就覺得該是和戲曲有關了,這倒是讓我有了一種少有的感覺。如今戲曲大多已經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成了一項正正經經的文化職業。可我總覺得更像是在做搶救似的保護,戲曲依舊吸引不了大多數的年輕人。
《主角》也和我預想中的一樣是寫戲的,而且還是關於秦腔的角兒。這讓我想到了賈平凹先生也寫的《秦腔》一書,同樣也是獲得了獎。想來秦腔也是門大戲,而且還是深受大家的喜愛的。而在我的印象裏,唯一和戲曲有相關的,就是我家鄉那邊的地方小劇——《潮劇》了,這也算是粵劇和閩劇還有地方文化結合的產物。
說來也奇怪,我在小時候是不喜歡戲曲的曲樂的。直到現在,我依舊會覺得戲曲雖然很不錯,但還是嘈雜了些。在一些節假日等需要熱鬧的地方,我才覺得戲劇能有大的用處。否則,平時很多時候都不太適合演出的。現在我也僅僅是在一些節日裏,回到了老家那邊,偶爾從露天電影裏聽上幾回,也看幾回(老家那邊觀念比較念舊從俗,至今還保留露天電影的。每到了重大節日,都是要在一些廟門前擺播電影的)。不過如今倒是沒以前熱鬧了。露天電影播著,也沒什麽人看。偶爾也隻是看到幾位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還會坐在那裏看,也當真覺得戲曲似乎走向了陌路一樣,身影也逐漸變少。
我剛開始接觸跟戲劇有關的事物,就是從小時候的露天電影裏看的。那時電視劇沒盛行,露天電影正紅火的那個時候。少有的娛樂活動讓當時的小孩子總是不滿足、不盡興的。所以就成天想著盼著有露天電影看,剛好也湊熱鬧。
而從露天電影上看戲劇,似乎成了慣例。沒播戲劇就直接播其他影視劇種,在我那個小地方反倒是稀罕事了。我那時對戲劇也不感興趣,完全是衝著戲劇後麵的電影去的。
開頭我總覺得看戲劇是一種不得不忍受的幹擾,可漸漸地,我卻被戲曲吸引住了。那陣子覺得自己著了魔才會迷上戲曲。可後來轉念一想,覺得自己還是低估了戲曲的魅力了。
但無論後來如何,我都覺得戲劇是真的成為了活化石,越來越少見。我自打為戲曲著迷過一次,也就不再看不起戲曲,甚至是抱有敬意的。所以看到《主角》,我自然會想起這段小時候與戲曲結緣的感受。但那時,我並不了解唱戲這行當是一件怎樣的苦差事。要我看戲還行,可要我唱戲,我便是直接不考慮了。
後來從電視上看到了一些體育運動的報導,到了體操這項運動之後。我不知道為什麽會和唱戲劇聯係到了一起,甚至覺得唱戲的生活與生存狀況還不如體操運動呢。至少體操是項國際公認而且還有其他國家也有的體育運動,自然免不了有國家的支持。
但一切到了戲曲上,似乎就更加難以為繼了。如果是地方小劇沒評上非遺項目,得到了國家層麵上的保護和支持,基本上就隻能逐漸地退出大眾視野然後徹底消失。這也就自然成了戲曲行業的痛點。我也注意到,在大的戲劇上,連秦腔也是經曆了不少的困難,險些就散了。要到了地方小劇上,這種情況也隻會更糟。
我看《主角》的時候,也是知道唱戲的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如果沒戲唱又上了年紀,以後的出路一旦徹底斷了,一切就都得從零開始。所以,他們一開始就沒有了退路,唱了戲,就隻能一直咬牙堅持下去。
改革開放前期,當時社會主抓經濟建設,是對文化建設有所忽略的。尤其還是傳統戲曲行業,這種外來的衝擊是更加洶湧和具有破壞性的。後來經濟發展起來後,人們才回過頭來,又重新重視起傳統的戲劇行業了。但這時,能夠存活下來的劇種,已經少了大半,少有活氣了。
所以,現在我仍感覺戲曲行業還是那種受到了保護和支持,很難獨自發展下去。整體來看,情況依舊還是沒有真正好轉起來的時候。想到這些,我自然也就對這傳統的行當多了一些可惜的心情。現在聽說戲劇也算是一門正經職業,國家層麵也對這些文化遺產越發重視,自然也就更加欣慰了。
《主角》一書,我也是從側麵和背景看到了戲劇秦腔的發展曆史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吧。通過對主角“憶秦娥”的戲曲生涯的描述,展現了傳統戲劇與如今的人們生活上的矛盾與碰撞。也算是很具有發展借鑒的曆史意義了。
但說到劇情上,對書中的人物的生活情節上的書寫有時候是很直接和露骨的。尤其是私生活的部分讓我硌應得慌。雖說這些對劇情的促進和發展是有作用的,可到底和戲劇脫節了不少。這並非是本人自視清高。我在想,性愛生活多少要避諱一點。
開放不等於開房,人們在觀念可以改,可行為作風亂了那就隻是耍流氓。現在抓文化建設,也該有一些與以往不同,得抓好相關教育問題。
可關鍵是,《主角》這本書在相關角色的私生活汙點上是沒怎麽處理好的。雖然小說很寫實,但是總歸還是要給後世一個觀念和行為上的教育的。這問題應該更加慎重地考慮進去。(至少在一個理想主義者的觀念裏,這本書在角色的私生活描寫上是有些過線了,是很難登上大雅之堂的,但在戲劇方麵的描寫上又值得人們思考,這使得我感覺有了矛盾)
文化創作很多都是朝著美好的方向走的。從糟粕中取材到底算不算一種文化的倒退?我在看完《主角》的時候,是有不小的疑惑的。我也知道一些情愛上和“性”的關係密切,可在這《主角》一書裏總歸有些亂套了不是?相比之下,我更願意看到的是主角跟戲劇有關的片斷。這讓我反倒對戲曲行業的發展和困境有了更大的思考。
不過想到這是小說,塑造人物自然是必要的。而且從“憶秦娥”小時候到成為主角的一生,這些經曆也是必不可少的。雖然我還是比較在意其中是否會不會寫得下流。可照樣不影響這本書在一些戲曲傳統與戲曲發展的理念上是具有教育意義的。不過實話講,有關於“性”的情節的描寫和處理,《主角》是不如《牽風記》的。
也不知道這是不是長篇小說的一個通病。隻要篇幅一大,涉及的人物一多,總歸會寫到一些流氓角色的。而為了人物豐滿形象一點,還會把流氓的齷齪事給繪聲繪色地描寫一遍,就像描寫賣弄風騷的女郎一樣。雖然情節上到位了,但是人的行為作風就低下了一等。既然如此,那這些還不如不寫呢。
不得不說的是,在“性”的把持上,也往往預示著對愛情的忠貞與專一。所以寫上幾個流氓和渣男倒是合情合理的,這樣也可以襯出主角在情感觀念上的忠貞可貴之處。但是到了收尾的時候,《主角》一書也不如《牽風記》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反倒是和戲曲主角上呼應不是很密切。而這更像是在寫“憶秦娥”的人生的主角了。
要是說“戲如人生”的話,倒是也很好一語雙關,可《主角》最終還是沒能跳上一個更高的層麵。如果在結尾上,把重點聚焦在升華戲劇主角和人生主角在個人心靈和精神上所作出的貢獻,或者說闡明到底什麽才是主角,那“主角”肯定就真的能塑造成了。可最後依舊寫的是憶秦娥自己的一生,要人們去把憶秦娥當成主角去考慮會不會有點含糊不清了?而且,憶秦娥真的算主角?
至少在這些疑問沒有答案的時候,我是覺得《主角》離真正的“主角”還是有所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