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談語文
這是一個在作家助手上看到的一個話題所引發的思考。就是“關於從事寫作以來,知識儲備量是否有所增加?”
看到其中一位評論回答則讓我突然有了點探討的興趣。因為她的回答是有,但是原因卻是因為她的作文差,所以寫作後反而慢慢學習積累了不少知識。
一看到這內容,我突然忍不住想了一下:網絡小說的寫作和學校裏的語文作文真的有那麽大的區別嗎?
作文?網絡小說?相信不少人對兩者的感覺真的是天差地別。這的確是一件讓人覺得很無奈而又哭笑不得的事。因為同樣是寫作,區別這麽大又是怎麽一回事呢?
我個人總結了一下,然後發現應試作文和網絡小說兩者的區別最大的地方,莫過於在限時間和卡字數這兩點上。而這兩個原因也很好理解。
不過在談正題前,先談一個常見的題外話,作文和小說在體裁方麵的要求可能會有影響。但偶爾碰到的僅限單一體裁的個別現象(例如僅限議論文體裁的一般都要求要有一定的邏輯分析和條理依據)則相對來說影響是有限的。
畢竟現在作文改革了不少,也在逐漸放寬體裁方麵的限製,這種情況以後興許會逐漸減少學生們學習寫作上的阻礙。
言歸正傳。
限時間,無非是考試有時間限製。在這種情況下,作文更多的其實是在考驗臨場發揮。這件事我相信不隻困擾過我一個人。
因為我們常會碰到這種情況:前麵題目花費了很多時間,到了後麵作文。一看,得,傻眼了。這題目不僅是自己不擅長的,而且完全沒思路。怎麽辦?隻好硬著頭皮趕緊動手寫。
關鍵那會兒我寫字慢,連周圍同學都基本比我快(偶爾會瞥一眼周圍同學的動靜看他們做到試卷的大致的位置)。再不抓緊寫作?那不要命了?
但這時候,問題來了。要是寫得順暢還好。但實際上寫一寫發現思路卡住或者偏題了,隻好找方法再拐彎補救回來。
想刪改前麵已經寫的?已經不可能了,時間不允許,而且答題卡就一張。即便換了答題卡,也再沒時間去謄抄前麵所有已做過題目的答案。
所以,等到磕磕絆絆寫完作文的時候(有時候甚至還沒寫完考試就結束,答題卡被收了上去),那一瞬間,整個人都有種無力回天的感覺。
心裏不好的預感能持續到成績出來以後、答題卡重新發下來的瞬間。而那時候,不好的預感往往會成為現實。
等重新看到自己那刺眼的作文分數,有幾個人是對語文作文又多了幾分絕望從而少了學習語文的興趣的?相信不用我多說,身為當事人大家也都應該再清楚不過。
這是臨場發揮限時間導致的應試作文讓人覺得恐懼的地方。由於這種心理陰影,很多人對應試作文隻有一種下意識的抵觸情緒。這也直接影響了大家對於小說和作文上的客觀比較。
而對於字數,則又是一個應試作文讓人覺得坑人的地方。僅僅因為答題卡空間有限,就把字數卡死在一個範圍之內。這無疑會加大寫作文的難度。
這難的點,在於表達。同樣的意思,用平常的話表述了一大段才解釋清楚的。有時一個成語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而用成語套話之類的內容的好處在於,不僅節省了時間,還相當於拓展了寫作的空間。節省出來的空間則可以用來寫更多內容,借此豐富文章的主題。寫出來的效果可想而知。
但這表麵上看似輕鬆的事,對於那些平時不看課外書,也沒有詞語、成語積累基礎的人(比如我)來說,就是個大麻煩。
試想一下,他人一段落寫完的事,自己則用了兩三段。不僅時間花費不成比例,連內容量也比不上他人(字比別人寫得多,表達的意思卻相同,顯得囉嗦)。最後到了老師閱卷時,高下立判,一劃分就把作文評出個高低好壞。
反觀小說。不僅時間上不會卡得這麽死(一天時間,為了保持更新需要,寫個四千至六千字基本上真不算有什麽難度)。
連字數上,網絡小說也不作限製,甚至反而需要一定程度的“囉嗦”來保持字數上滿足平台字數門檻(更新)的創作。
所以,這就是為什麽有些人寫得好作文卻寫不了小說,而有些人則相反。
這情況其實是很自然合理的。因為給足了時間準備和思考,寫作對於大家而言,基本上就是一視同仁。其實並不是頭腦什麽聰不聰明的事,隻是反應時間的快慢而已。
所以對網文來說,表達相同的意思,用不用成語俗語什麽的來控製字數其實也無所謂——表達的門檻也隨之降低。隻要意思能完整表達出來,大家能看懂就行。
畢竟小說更看重的是內容,以往知識積累的量,最多是一種表達上的輔助!這也就讓自己在表達上有了更多選擇的餘地,少了表達上的壓力而已。
對於寫不寫得好小說的故事內容,其實過往的知識積累反而幫助有限(當然,對於一些創意來源還是多少有所啟發作用的)。
如此總結下來,我不禁有了新的疑問:我們當初學語文是為了幹什麽用的?就隻是為了高考做好文言文理解翻譯、寫一篇高分甚至滿分的作文?
除開語法和錯別字這些基礎知識之外。
我們至今所學的語文,尤其是文言文的部分,能帶給我們的隻是去理解文學作品甚至古典文籍的內容嗎?
可往後也隻有少部分人接觸到解讀古代文學和曆史或文化研究的專業方向。而對於普通人的日常,文言文,幾乎不再有接觸,甚至更多的是抵觸和感到頭疼、唯恐避之不及的狀態。
後來我從事寫作才隱隱察覺,學好語文對於當下更多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學著怎麽去運用和表達好我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這也是為什麽高中之後,語文這一門基礎課程就基本沒再繼續學了,而是被更多應用到曆史與文學典籍的研究與應用等實際事務的操作上的原因。
因為,到了高中,語文基本就已經教會了大多數人足夠的知識量和語法基礎,至於怎麽表達和運用則要看個人的傾向與日常是否經常接觸來決定。
像是後續的運用——寫作(包含寫作、廣告營銷文案、影視舞台劇本等的創作,說白了就是表達上的藝術創作)。
或是解譯古代文獻作品或者現代其他文化作品(這部分則是我們高中時為什麽要學文言文基礎的原因)。
這同時也是我們根據自己生活實際的需要,而去有針對性地提升的地方。
鑒於以上的內容,我至今想不明白的是:應試考試真的不考慮把文言文的內容做出適當的改變或者重點調整?
我自己倒是有一個不太成熟的想法:建議在應試考試的語文考試中,分出含文言文類試卷和純白話文類試卷。
畢竟文學古籍的研究並非是所有人都喜歡或者擅長的地方,這樣區分開來,也有助於人們選定未來語文方麵應用的主攻方向。
例如,想從事外語係和考古與民俗文化曆史方麵的,則要求必考文言文試卷(考古與曆史文化方麵自不必說。對於從事外語工作,最好要對自己的本土文學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才行)。
而像是對於現在工程和近代自然科學現象研究的則不必對文言文有那麽高的要求,所以我更傾向於學習和有基本的印象或理解即可。
因此,諸如像文言文斷句,還有字詞翻譯這些專業性要求比較強的,則真的沒有必要去要求所有學生接觸與學習——實際上也證明了往後,這些較為深入的文言文內容絕大多數在我們日常生活裏,是派不上用場的。
若是往後轉行進入文學領域的行業,後續再繼續接觸和深入學習文言文的內容,那時候再補學這方麵的知識也不遲,這樣反而更具可行性和合乎時宜。
畢竟在對於某些知識,心裏有所抵觸的人,是再怎麽樣都學不好的。
至此,其實還有一件事得區分一下。也不知算不算得上網文和作文的區別:那就是中心主題(或者說是中心思想之類)的要求。
網文因其便利和隨心,自然也就沒要求所有的文作擁的時候了中心主題。但作文卻是必需的。而最後網文中能留存下來的,基本上也是那些擁有中心主題的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