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8章 儒字核心人需
“哈哈,這個問題還真沒有確切的答案。我同意《三字經》教育幼兒的人之初,性本善,也同意性相近,習相遠,需要教育和良好的影響小孩才能學好;同時我對荀子說的人之初,性本惡也不是很反對,而且似乎越來越是這樣。”
“我覺得哈,滌生,你可能沒有注意到人性本善的一個矛盾。如果人性本來是好的,就不需要後來教導才變好;而且如果大家都好的話,那個惡的環境也沒處可來,也不用換地方,挑環境的瞎折騰。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性本惡造成的。”
“我其實也不反對你這樣說。也許三字經描述的是大成先師夢寐以求要恢複的狀態吧,我想。”
“有這種可能。克己複禮可是他老人家一輩子追求的。如果看看基督教的認識,就更有意思了。基督教的聖經說,在人剛被造的時候,人性是從神那裏來得,還真是本性善良的,也就是說,符合神的標準的。
“可惜老祖宗沒有禁得住誘惑,犯了罪,從那時起,就背離了神,也就是性本惡。所以,我覺得孔夫子說的是複古理想,荀子說的是可悲現實。滌生,你覺得如何?”
“有道理。其實,這樣說來,大成先師對現實的認識和荀子是一樣的,否則他也沒必要複古了。如果人都是本性善良的,難道複古回去變為不善良?”老曾果然有觸類旁通的敏思。
“後來朱子提倡的存天理,滅人欲,也是一個道理。如果人欲不是惡的,為什麽要滅?而這個惡的**,顯然是從這個惡的本性出來的。”這位滿清教育部長級高官顯得博古通今。
“哈哈哈,滌生兄說得太對了。”二人至少在這個方麵達成了一致的認識。都認為人性本惡是一個現實狀況。有了這個共識作為基礎,才使得繼續討論有可能。
“麥軻老弟說的也不差!”老曾報之以李。“不過,這個和你前麵說的基督教愛人主張,有什麽關係?”
“大有關係!人性本惡,人就按照本性行事,行出來的會是愛人嗎?”
“當然不能。估計都是害人。即使不害人,也是因為怕害人招致被害,而不是心存愛人的心願。”
“所以愛人,是本性為惡的人做不出來的。”麥軻直指基督教信仰的根本,“因此,基督教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改變人心,把原來的性惡,變為性善。”
“你還別說,其實孔孟之道也是這樣做的,隻是沒有你說的那麽明確。我們最重視的就是教育。先師還提出了無差別教育原則,就是有教無類。”
“滌生兄反應還真挺快的。不錯,這個有相近之處。但是,我必須給你說說關鍵的不同。基督教也有教導,也有教義。但是這些是輔助性的。真正的改變人心是神自己的做工,人隻是在這個過程中給神當助手。這個估計滌生兄沒有聽說過,我猜。”
“確實是聞所未聞。不過,你說的很有意思,我現在很想知道更多一些基督教了。你提到神把人的惡性變為善性,能說說是如何作的嗎?我也想學著去做。”
麥軻暗笑,你老兄也和老洪一樣,想成神呀?等你認識我們信仰的真神以後,你就不這樣想了。他就提綱挈領地把神如何拯救人,也就是改變人心給他介紹了一番。麥軻不愧是有牧師執照的家夥,不長時間就把這個相當複雜的問題給老曾解釋清楚了。
又問了幾個問題,麥軻做了進一步的解答,老曾就覺得自己相當清楚了,並且覺得如果有人問他,他都可以當教師了,他自然不懂麥軻是什麽職分。
“我這樣把你說的總結一下,你看看對不對。神的做工有兩點。第一點,就是救主耶穌為了救人,死在十字架上,替罪人贖了罪,所以罪人的罪才能得到赦免,否則所有人都必須為自己的罪,付出自己的生命。這一點對不對?”
“總結得非常好!第二呢?”
“第二就是聖靈在人心裏做工,讓人理解第一點的內容,認識到自己是罪人,悔改認罪,接受主耶穌為救主和生命的主人。這個我記得很清楚,應該沒有錯。你還強調了,沒有聖靈的指引和光照,沒有人能認識主耶穌。”
“滌生,你總結和掌握得真是不錯。我還要告訴你另一點,就是這些內容都是神這樣告訴基督徒的。神的這些啟示都記載在聖經裏。”麥軻特意強調了基督教信仰的來源,以免老曾以為這是來自麥軻的好想法,即使他同意的話。
說著他掏出一本聖經讓他看,老曾接了過去,認真翻看了一些,問麥軻是否可以借給他看一陣,再還回來。
這雖然是麥軻的最後一本中文版聖經,想了想,還是同意了。反正老洪那裏還有一本,以後也要大量翻印的。
“滌生兄,問你一個私人問題。你這個滌生是什麽意思?和基督教的洗禮似乎很近似呢。”麥軻終於問出了這個問題。從一開始介紹他自己,麥軻就思索,這個滌生,不就是由水而生的意思嘛。難道這裏也有奧秘?
一聽到這個問題,老曾那本來嚴謹有餘缺乏靈動的黑臉露出了溫馨的笑容。不由想起他的恩師兼嶽父對他的栽培和期許,他夫人對他的多方襄助。歐陽凝祉,歐陽秉玉,在他的成功和生命中都是不可替代的。
“沒關係,我可以告訴你。這個是我從我夫人給我的一封信的內容所得,作為自勵的。她在信中勉勵我“蕩滌舊時的恥辱,早日得以複生”。滌生,也就是“洗淨舊我,得到新生”的意思。”
這也太奇妙了!從字麵意思看,滌生這個號和基督教的重生得救有百分之百的契合度。
“謝謝滌生告知。嫂夫人真是賢惠極了。有機會把我對她的敬意轉告。”
“那沒問題,你要是有機會到我家裏,嚐到她親手做的家鄉小吃,就會更加讚不絕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