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三棲特種兵> 第922章 古道險阻泥丸

第922章 古道險阻泥丸

  這隊騎兵共有三千人,正是李小龍從嘉定帶來的精銳。


  這三千人本來是攻打華山的,結果華山被天軍智取,活捉了九天真人,又救活了他的關門弟子,他們基本上沒有使上勁。


  恰好麥軻知道了趙一敬叛亂後,要從銅關逃跑,進入函穀,就派出他們來追趕逃兵。


  他們雖然從嘉定過來的時候沒有騎馬,但是原本卻是熟練的騎兵,因此,麥軻就為他們調撥了三千匹良種戰馬。


  這樣他們才能以騎兵兵種加入戰場,追擊敵人。


  李小龍今年剛值十八,恰逢風華正茂,躍馬馳騁,英武異常。


  他用的武器也很特殊,左右手各持一根雙節棍,左右逢源,可長可短,打起來時而大開大闔,時而小巧機變,別管敵人在遠在近,都能被他一一打倒。


  三千騎兵很快就進入了函穀。


  雖然李小龍在東南亞長大,對這裏的情況不熟悉,但是,他接受任務的時候,麥軻通過靈犀一動對他一通猛灌,讓他對這條兵家必爭的險道有了一定認識。


  函穀關是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穀中,深險如函,故稱函穀關。


  這個函穀關是指東端的關隘,與之相應的西端關隘,就是剛才王少傑占領的銅關。


  銅關和函穀關相距八十公裏,整個是一個峽穀,這個峽穀就被稱作函穀。


  這裏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克”之稱。


  也有詩人稱其為“天開函穀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太河旁,自古函穀一戰場”。


  函穀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始建於春秋戰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穀壯關中,萬穀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穀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穀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穀,皆敗走”。


  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曾守關阻擋項羽進攻。


  唐“安史之亂”中,官兵與叛軍在關前進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戰。


  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兩千多年中,函穀關曆經了七雄爭霸、楚漢相爭,以及數不清的戰火。


  函穀關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


  函穀關建於春秋戰國之際。


  因在穀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穀,號稱天險。


  函穀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並轡”之稱。


  函穀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


  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時候,也在這個地方


  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流傳著“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公孫白馬”、“唐玄宗改元”等曆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曆史名人誌士臨關吟詩作賦,有許多名篇流傳於世。


  所有這些信息,都在李小龍腦際一閃而過,但是他並沒有刻意去留意那些不時出現的古跡遺址,而是謹防逃敵的埋伏。


  從穀口到這裏大概有十幾裏了,依然沒有追上敵人,而且也一路順利,但是現在路途越來越難走了。


  不僅是道路崎嶇,道路兩旁怪石林立,而且是道路變得非常狹窄,隻容一騎通過。


  這樣的地方,除非是傻子,否則沒有不設伏阻攔追兵的道理。


  這條窄窄的通道,兩邊幾十米的高坡,道路蜿蜒,崎嶇狹窄,空穀幽深,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果然是人行其間,如入函中。


  看到如此險境,饒是李小龍英雄虎膽,也是頭皮發麻!

  而且他知道,這是唯一的一條通道,全長竟然有三十裏!

  隻要一進去,基本上就是不勝則死!


  衝到中間,即使想回頭,都沒有可能,在那樣狹窄的地方做回頭的動作,無異於自尋死路。


  而且中間既然狹窄,也沒有可能作大規模的調整部署,也就是說,當先鋒的,就是從頭到尾,三十裏路,全部打頭陣!

  李小龍立即作了調整,讓一個鐵甲排打頭陣;第二梯隊還是一個鐵甲排;然後是第三鐵甲排。


  這是三千人中僅有的鐵甲兵種,全部壓上了第一線!

  然後,就是李小龍和他的衛隊。


  後麵就是其餘的士兵。


  “進去!”


  李小龍下令,然後那些鐵甲騎兵就挺槍躍馬,進入狹窄的函穀小道。


  李小龍進去的時候,前麵的隊伍已經滲入一百多米。


  這時候,這聽一陣箭弦響動,無數鐵箭迎麵飛來!


  這是追兵和逃兵的第一次接觸戰!


  李小龍這裏也有流矢飛來,他揮起手中的雙節棍將其磕飛,感覺到力量很大!

  李小龍放眼看去,原來前方都堵滿了叛軍。


  他們有的我倒在地,施放大型弩箭;有的蹲伏在地,手中托著中型弩箭,恣意發射;有的站立,手中使用的是小型弩箭!

  李小龍心中恍然,怪不得力量如此之大!

  幸虧有鐵甲兵在前,否則這一個回合就會死傷慘重!

  即使是鐵甲兵,也還是造成了傷亡,主要原因是人有鐵甲馬沒有!


  幸虧伏兵專心射人,如果先射馬的話,損失還會更大!

  李小龍大喝一聲:“速速前進,不讓他們發射第二輪!”


  幸虧伏兵用的不是連弩,否則轉移目標射馬,就會造成更大的殺傷!

  前鋒騎兵聞聽命令,立刻衝鋒,兩個呼吸間,就衝進了敵人的弓弩手隊伍,把那些趴在地上的叛軍踩在腳下!

  蹲伏和站立的人,更方便行動,他們有的甚至發射出第二隻箭!


  這些箭都是射馬的,造成了十幾匹馬倒下!


  但是剩下的繼續衝鋒,很快就衝垮了這些弓弩手的隊形。


  一旦近身交戰,這些弓弩手就隻有被虐的份了。


  天軍鐵騎呼嘯而過,隻剩下斷臂殘頭。


  看到前麵依然有人逃逸,李小龍大喊一聲:“全部殺了,一個不留!”


  他可不敢讓這些人逃脫,否則下麵的弓箭手集中射馬,估計這些鐵甲兵全都失去了作用。


  接下來,追兵又遇到了三處弓弩手的埋伏,他們依樣畫葫蘆,全部衝破,斬光殺淨,不留一人!

  不過,三個排的鐵甲兵,也是剩下不到二十人,其餘全部折損!

  現在李小龍已經成為第一梯隊,他的精銳衛士和剩餘的鐵甲兵形成一個團隊,繼續穿鑿前進!

  剛才這一段路,雖然狹窄,還可容納兩三騎兵並進,死傷的敵兵、己方的死馬、傷兵,都必須從道路上清楚,否則都成了阻攔。


  為了保證道路的暢通,李小龍隻好組織人手,都是力大無比的士兵,把這些死人死馬,扔到函穀兩旁陡坡上,大多掛在那裏的突出的的岩石上,或者樹叢中。


  對己方的傷員,也隻能暫時安置在穀旁的斜坡,等到戰鬥結束以後,再來尋找他們。


  這也沒有辦法,帶著他們走,不但又減少了一份戰鬥力,而且對他們也是更加危險,況且往來顛簸,還會加重他們的傷勢。


  又前行了大約二裏多遠,隻見兩旁怪石峭立,更加高聳,中間的路徑格外狹窄,僅容一匹馬進入!


  而且這匹馬還不能肥胖壯大;馬上的騎士也不能膀大腰圓!董卓那樣的肯定不行。


  怎麽還有如此一段路徑?

  李小龍疑竇叢生。


  突然,他想到剛才麥軻給他的信息,中間有一段路號稱“一泥丸而東封函穀”,想必就是這裏了!

  她開始的時候,還不懂這是什麽意思,現在看到了失地,才知道如此狹窄的通道,果然是稍微大一點的泥球也能封死了這段通道!


  就是不知道敵人在這裏有什麽花樣?

  不容多想,一名鐵甲兵當先衝入!


  接著四五名鐵甲兵尾隨而進。


  突然,前麵傳來一聲慘叫!

  那是第一個進去的鐵甲兵的聲音,李小龍能夠辨別,因為他特別抗打,幾次危機全部抵抗下來,才堅持到現在。


  接著又是三四聲慘叫,顯然就是後麵跟進去的鐵甲兵!


  除了人聲,還有馬嘶,都是臨死之前的悲聲。


  李小龍激怒交加,一把扽出最後一名進入泥丸地段的士兵,自己躍身而入!


  他正好看到最後麵的一名士兵被敵人殺死的境況!

  原來是狹窄的穀道兩旁的峭壁中,有兩道寒光突出,一道刺入那個鐵甲兵的脖子,當場站斬首!

  另一道則斬向戰馬的脖子,也是一刀斷頭!


  人和馬都隻是發出一聲慘叫,就失去了生命。


  李小龍怒氣勃發,飛身向前,雙膀叫力,把那已經死去的戰馬和騎士一起扽了出來,然後舉過頭頂,擲向後方!

  掃清了道路,李小龍一個跨步向前,手中的兩根雙節棍同時施展了一招雙龍入海,向剛才寒光出沒之處打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