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也進都城
林瀟瀟離開牛首山後的第十天。
天蒙蒙亮。
鬍子歸從山洞裡出來,身後跟著申吳、阿柴、綠奴和胡老叔。
在林瀟瀟走後的第二天,他們就和村民一起把冰牆的缺口封死,然後所有人搬進了桃源。
用了幾天時間,鬍子歸把林瀟瀟交待他的事情梳理了一遍,把事情轉託給了村長和村老們。
鬍子歸先去找了村長道別,然後帶著另外四人走密道出了桃源。
綠奴望著空無一人的荒野,心裡有點發怵,緊緊跟在鬍子歸身後。胡老叔和阿柴背的行囊比較多,兩人走在最後。
申吳停在鬍子歸身旁,問道:「公子,咱們直接去往都城,還是先去康城?」
鬍子歸神色沉重,說道:「去康城,還有幾個人要見。」
鬍子歸沒有像林瀟瀟想的那樣留在桃源避禍,他有其他想法。
鬍子歸一行五人,在康城住了三天,然後才啟程前往都城。
四天後,他們到達滑國都城。
綠奴問道:「公子,我們住客棧,還是租房子?眼下來往都城的商隊不多,租房子也不貴。」
鬍子歸指著城門口一處早點攤道:「不急,先去那裡坐一會兒。」
五人各自叫了早點,吃過飯後才悠然往城裡行去。
鬍子歸已不是第一次來滑國都城,當初他想借姒國老的書信見到滑國司馬卻被人棄如敝履。如今再次踏入這座城,他已是換了一番心境。
他們一行人路過了國丈府。鬍子歸看了一眼府門前的兩個石獅子,又望了望遠處的屋頂,神情閃過一絲異樣。
他們在一處巷弄里停下來。這裡是一條比較幽靜的小巷,住戶門前種著桃柳,是家境還算可以的士族聚居的地方。
來到一戶掛著「胡」字的院門前,鬍子歸示意申吳上前敲門。
申吳上前敲門。
綠奴跟在申吳身後,望著院門上的木牌發愣。
過了一會兒,有人過來開了門。來人竟是胡三郎。
胡三郎,曾經為鬍子歸謀士,比文舒更得信任,逃到胡國后在確認鬍子歸無復國大志后離開。
在場五人,只有鬍子歸和胡老叔沒有表現出驚訝,綠奴甚至忍不住抹起了眼淚。
胡三郎幫胡老叔提了行囊,帶著五人進院子。
這處院子在外面看不太起眼,裡面卻很大。不算廚房雜物間等,可居住的正屋足足有五間。
「老規矩,公子一間,綠奴和胡老叔一間,申吳和這位阿柴兄弟一間。」
眾人放下行囊,收拾一番。
中午,胡三郎買了酒菜回來,六人在正屋吃酒敘話。
綠奴心情激動,飲了三杯下肚,便仗著膽子問鬍子歸:「公子怎知三郎居於此處?」
鬍子歸看向胡老叔:「是老叔告訴我的。」
胡老叔瞪了綠奴一眼,冷哼一聲后才解釋道:「你能與申吳保持聯繫,我為何不能與三郎保持聯繫?」
綠奴一陣臉紅,連忙又飲下一杯酒,轉頭又問胡三郎:「三郎,你怎麼一個人住在這裡,這兩年你是怎麼過地?」
胡三郎怎麼過地?當初離開鬍子歸時,胡三郎拿到了一筆「遣散費」。鬍子歸大方,這筆錢數目不小。
胡三郎用那筆錢交了人頭稅,然後租了這個院子,就這樣在都城定居下來。之後,他在城裡一家布匹店找了工做,經過努力獲得掌柜的信任做了賬房。
「你一直一個人住在這裡?為何要租這麼大的宅子,一個人住太浪費了。」綠奴又道。
「因為這處宅居於木桐巷……」
這個年代的謀士有兩種。一種是被特定的主家供養,也就是正式的門客。另一種則是散人,偶爾有人找他們出謀劃策。
木桐巷就是散人聚居的地方。有些散人出了名,也會有主家來聘用他們。胡三郎雖然做了賬房,同時也是一名散人。
住在木桐巷還有一個更大的優勢,可以結識很多其他謀士。謀士們聚在一起,集思廣益,廣開言路,同時各種消息彙集。
也是因為租住了木桐巷的大宅子,胡三郎手裡沒有多餘錢再去買奴僕。他也不太放心其他人,便一個人住了下來。
胡三郎放下酒杯,目光灼灼望向鬍子歸:「公子此來可是為了鄭國之事?」
鬍子歸也放下酒杯,正色道:「正是,在譚城和康城聽了很多不好的消息,鄭國人分明賊心不死,都城這邊可有何消息?」
胡三郎沉聲道:「鄭武公終究藏不住他的野心,什麼商隊,分明是派到滑國來搗亂的。鄭國商隊在都城裡欺負滑國商賈,滑國公只有斥責安撫,多次發生此等事件早已引起滑國士族不滿。」
鄭國人商隊做生意不講規矩,習慣強買強賣。這給滑國比較趨於成熟的商業體系帶來了毀滅性的影響。
如今在滑國都城,人人厭惡鄭國人。
可問題在於,滑國公對鄭國人一再忍讓,嚴令國人不得違逆鄭國人。這讓滑國人在面對鄭國人時只能選擇忍氣吞聲。
事實上,大家都明白滑國公為什麼是這種態度,因為滑國畏懼鄭國的軍力。
大家知道,一旦開戰滑國打不過鄭國。
雖然滑國公也很重視軍力,可滑國只是個中等國家,跟鄭國那樣的大國沒法比。
舉個例子,鄭國的軍隊以千乘計,滑國則是以百乘計,數量上就差了十倍。鄭國連年征戰,他們的兵士經驗豐富,也不是滑國那些臨時徵兆的民兵能比的。
鬍子歸沉默了一會兒問道:「聽聞鄭滑兩國要和親?」
「是有這麼回事,」胡三郎皺眉說道,「此事是鄭國一方提出的,還指定了人選,是王后的妹妹。鄭武公年近古稀,還有心思納妾?」
「此事可是已經定下?」鬍子歸追問。
胡三郎道:「還未定下,只是鄭國商隊的使者口頭提過幾句,若是定下還需鄭國一方發國書來。」
「都城對此事是何想法?」鬍子歸繼續追問。
胡三郎回憶道:「談論此事的人不多,說起來多為樂見其成。若是和親能緩解兩國的矛盾,滑國人肯定求之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