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胡曼麗3
胡曼麗兩口子都是吃過苦的,買首套房時才工作幾年,付完首付交完房租身上隻剩了不到五百塊錢,距離下個月發工資還有大半個月。
他們不像別人背後有父母支持,隻能全靠自己。
正是因為深切體會過這種無依無靠的感覺,無助又沮喪,所以希望兒子未來的路能好走一些。
至少,不需要為房子發愁。
古語有雲,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兩個徒手在陌生城市打拚的年輕父母是在兒子上幼兒園後偶然聽到一位媽媽說為了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早在兩年前就買了學區房。
房子很差。
三十多個平方,不知道是哪一年的老破小,連單獨的衛生間都沒有。
可人家還是買了。
隻為娃讀書。
胡曼麗聽後大為震撼,回家跟顧從森提起,兩人商量討論,本打算把當前住的房子賣了重買,去中介一問,這一賣一買一租的,再加上稅費,小六萬出去了。
劃不來劃不來。
後來決定不賣了,這一年努力點,來年也買個老破小。
呐。
就現在住的這小區。
顧源聰明,學習一直名列前茅,在他上高中時,夫妻倆把先前的小房子賣了,剛巧他學校附近有精裝修的現房出售,就買了一套大的並車庫。之後又全款買了一套新房當作兒子的婚房。
小日子真挺紅火。
到這,胡曼麗跟顧從森在年輕時定下的目標基本完成。
兒子不用跟他們年輕時一樣辛苦,真的太好了。
然鵝,顧源去了青見城念大學。
畢業後也沒回來,找了當地的工作,跟女盆友決定一起留在大城市發展。
胡曼麗二人:啊這……
完全是意料之外。
其實燕麥城也是大城市,尤其是近幾年,發展得特別不錯,隻是比起青見,還是要稍遜一籌。
能不遜嗎?
放眼整個香柚國,除了海草市、蜜糖城,經濟上就沒能比得上國都的。
人往高處走。
孩子願意出去闖,這是好事。
“如果顧源真決定留在青見,咱就這一個兒子,大不了跟去就是了,多大點兒事,到時候把燕麥城的房子賣了,怎麽著也能在青見付個首付。咱一家子,又不懶,還怕還不起月供?船到橋頭自然直。”
顧從森說道,“他現在還年輕,還有夢想,全憑一腔熱血。等過個幾年,累了倦了,壓力太大熬不下去了,不就回來了?咱現在該怎麽過就怎麽過,別管那麽多。”
管也沒用。
但凡為人父母的,就沒有拗得過孩子的,最後總得妥協。
胡曼麗想想也是。
未來會怎樣還兩說。
之後顧從森退休,在家待了半個月,實在閑不住,就在小區找了個保安的工作,一幹就是五年。
直到兒子打電話來說要買房結婚。
他倆:……
高興又擔憂。
“買房?家裏有房啊,在你高中的時候我跟你媽就準備好了,這些年一直空著,你們願意裝成什麽樣就裝成什麽樣。”就,裝著明白揣糊塗。
也是變相的拒絕了。
顧源能這麽好打發也不會發生後麵的事情了。
他就說了。
要在青見城買。
“爸,我現在事業發展得挺好,詩萌的工作也很穩定有前途,我倆是不打算回燕麥城的。”
“辛苦奮鬥了這麽久才有這成果,我們要是走了,那幾年不就白拚搏了?”
“詩萌她是北方人,家裏就她一個姑娘,肯定不能遠嫁的,她也習慣不了南方的生活。我倆從大學就在一起,我很愛她,真的想給她一個家。”
“燕麥的房子再怎麽漲也不可能漲得過青見的。“
”到時候我們一家住在一起,多好啊。”
……
畫的餅是挺好。
奈何買賣房子不是買賣大餅,還得舉家搬遷,就……
得慎重。
胡曼麗舍不得賣房子,也不想累了一輩子在年邁時還要承擔這些風險跟壓力,就說道,“非得買?就不能租?那些在青見城奮鬥的年輕人家裏都給他們買了房?隻是工作的話,租個房子足夠了。再說,動不動上千萬,把咱家所有家底砸進去也不一定能買得起一套的。”
顧源當即反駁回去:“那以後孩子讀書怎麽辦?”
完了又苦口婆心勸他媽,“租房子還得交房租,至少還房貸那是自家的房子。媽,你將心比心,我爸當初要是跟你說租房子結婚,你同意嫁不?”
這話懟得胡曼麗啞口無言。
還用問?
當然不幹了!
沒錢結個錘子的婚,腦殼昏!
可情況不一樣好不。
燕麥城的房子什麽價,青見城的房子又什麽價。
更何況,當初買房是兩人的積蓄放一起付的錢。
就問了一嘴。
“咱家賣房賣車的,那你女盆友家裏出多少錢?”
很正常啊!
她家又不是豪富能一下包圓了。
既然都是獨生子女,誰都希望子女過得好,肯定得拿點米米出來撒。
得到顧源一句“放心好了,詩萌家肯定會出錢的”的回答。
嗯。
估計還不少。
正是因為有了他這回答,胡曼麗跟顧從森不想兒子被看低,才毅然決然的把兩套房子都賣了。
隻留下一套老破小學區房。
為了讓兒子少供點月供,他們還把幾十年的存款足足有兩百萬,連帶著房款全部打給了他。
因著還沒交房。
老兩口暫時住到老破小。
打算等青見城的房子弄好了就搬過去跟兒子住。
事實證明,想象是美好的,現實是殘忍的。
一直到兩老去世,別說住進新家,他們連兒子新買的房在哪一片小區叫什麽名字都不知道。
甚至,都沒有去過青見城。
顧源有了房子。
很快跟女盆友領證結婚了,當然,再次榨幹老父母是毫無疑問的。
一年後搬進新家。
胡曼麗試探問過兒子他們什麽時候去青見。
兒子顧左右而言他。
她也不傻,便明白兒子定是不太願意了。
心傷傷。
顧從森安慰她:“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愛跟長輩住一起,也容易產生矛盾,咱們在燕麥住了大半輩子,不用背井離鄉的挺好,再說小區環境也適合養老。咱還能活多少年啊,孩子高興就好。”